APP下载

新时期山区农机化发展思路初探

2013-08-15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机局吕正军秦国新向克福田一秀

湖北农机化 2013年2期
关键词:农机化机具农艺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机局 吕正军 秦国新 向克福 田一秀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鄂西南清江中下游,位于云贵高原东延尾部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鄂西巫山余脉和湘西武陵山余脉,地势西高东低,山峦起伏。全县所辖11个乡镇、154个村、10.7万农户、农业人口35.85万人,常用耕地面积31 647 hm2,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县曾经掀起过一轮农业机械化热潮,国家拿出大量扶持资金发展农机化事业。但由于政策条件、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不够成熟,除运输机械、粮油加工机械、植保机械和自然条件较好的局部地区农田作业机械有所发展外,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农田作业是最大的薄弱环节,发展非常缓慢,有的地方甚至是空白。直至21世纪初,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湖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湖北省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小型实用的新型农机具不断涌现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的逐年加大,我县农机化事业才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各种新型农机具保有量迅速增长。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高山蔬菜、茶叶等支柱产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我县农机化事业发展呈现可喜局面之余,冷静思考,立足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就如何实现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转变,引领农机化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注意到一些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建设性意见。

1 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是优化配置农机装备的有效措施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推进,我县已逐步形成了以高山蔬菜为龙头,以水果、水产、茶叶、畜牧、药材为特色的六大主导产业,九大版块基地,农业机械需求迅速增加。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又提出了建设百万亩木本油料大县和打造“中国魔芋之乡”的农业发展目标,目前已初具规模,给农机化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打工经济的发展,农村常驻人口老龄化日显突出,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逐渐萎缩,农业生产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再加上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刺激,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空前高涨,有的甚至出现相互攀比的现象,相关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是绝大部分农户是自购自用,重复购置造成资源、资金浪费,机械利用率低下;二是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组织和有效管理措施,机械的使用保养和安全知识培训难以跟上,安全隐患日渐突出。

面临新的形势,如何引导农民合理配置农机具是农机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根据当地地理和产业特点,配合我县“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培育相应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是优化配置农机装备的有效措施。对农机具的配置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统一管理,对于提升农业机械利用率,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用,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多变,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是针对地势平坦、田块集中的地方,适当采取土地流转或成立专业合作社等方式,统一规划,进行机耕道、农田排灌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产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引进一批大中型高性能的农业机械,以机务队的形式集中统一作业,提高机具利用率和作业效率,提升机械化程度,促进农机装备提档升级;二是针对地形复杂、产业特点突出、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种植,根据实际需求统一配置技术先进实用的小型农业机械,由机务队集中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确保作业质量。

2 强化农机与农艺融合是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农机农艺融合的重大意义,强调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实现重大装备技术突破,要求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随着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的瓶颈。

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农民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影响,各地农业种植品种多样、种植模式各异、收获要求不一,直接影响农业机械的使用,增加农民种植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各地种植模式不同,农机制造企业为满足市场短期需求,生产的机具品种多、批量小、成本高,而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制约了企业的科技投入和发展。山区有山区的特点,尽管产业化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受地理、气候条件限制,其种植规模远不能与平原相比,然而种植模式的标准化,对于我国广大西南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例如:茶园的标准化建设为茶树修剪、夏秋茶采摘、茶园开沟施肥提供了良好的机械化作业条件,是农机农艺融合的典型案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农机与农艺相互适应、不断融合的过程,没有农机农艺的有机融合,就没有全盘机械化。加强农机与农艺科研、推广部门的相互沟通与合作,建立项目协作攻关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是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3 政策拉动是加速山区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有力推手

我县自2006年起,开始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连续7年累积补贴资金总额达到1 922万元,拉动民间投资4 000万元,仅2011年和2012年2年间国家补贴金额就达1 084万元。截至2012年底,我县仅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微型耕整机就累计达到6 228台、套,使山区多年来停滞不前的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其他机械,如茶园机械、果园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以及植保、畜牧水产养殖、果蔬初加工等机械和设施农业也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政策拉动的作用和意义显而易见。一是利用购机补贴政策调节改善了农机装备结构,将补贴资金向重点产业倾斜,使我县的茶叶、高山蔬菜、柑橘等相关机械得到大力发展,有力地助推了我县高山蔬菜、茶叶、烟叶、柑橘等特色农业的发展,特别是高山蔬菜从种植、植保、运输、清洗到冷藏加工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二是购机补贴政策推动了我县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成立了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一个农机服务队,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三是购机补贴政策刺激拉动扩大了农机产品市场内需,有力促进了农机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繁荣。

为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体现政策公平原则,对于现行政策,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为此我们建议:一是把好补贴推广目录入门关。首先是要规范使用机具名称,部分机具名称与其实际用途和功能不匹配,难以从名称上直观看出机具的功能和用途;其次是考察是否属于“农业机械”范畴,防止其他机械改头换面进入农机补贴,失去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真正意义;再次是考察机具技术先进性、实用性、成熟性,是否利于环保,最好是编制推广目录时附上产品及其基本配置和附件图片,便于政策执行,防止“水货”产品进入补贴目录;二是合理制定补贴标准。针对目前情况来看,部分机具补贴标准与其技术含量和实际价值不相匹配,有的远高于30%的比例,有的远低于30%的比例,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原则;三是补贴标准向山区倾斜。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微、小型机械是其发展方向,针对山区县市适当提高微、小型机具补贴标准,有利于促进山区机械化发展;四是补贴标准要相对稳定。从近几年实际操作来看,单机补贴标准大幅波动,增加了政策执行难度;五是购机补贴手续尚待简化。现行购置补贴手续较为繁琐,微、小型机具单机补贴额度小而面广,按正常程序,从申报到购机,农民办理手续得跑两三回,仅路费就得花几百元,耗时费力,影响了农民的购机热情;六是购机补贴实施时间亟待提前。春耕时节,购机补贴政策实施时间相对滞后,急需提前实施,以避免影响春耕生产。

4 加强创新型农机制造企业的政策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催生农机新产品的助推剂

伴随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一些诸如激光技术、电控技术、传感技术、遥控技术、增压技术甚至卫星定位技术都逐步运用于农业和农机领域,农机技术也在逐步向高科技迈进,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但针对目前山区适用的小型和微型农机具的科研投入略感不足,配套机具研制相对滞后,有些机具与当地农艺要求不相适应,出于使用需要,有些农民不得不买回去自己加以改进。例如我县就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将现有起垄机改进后使用,额外增加费用支出。

山区有山区的特点,坡度大、地块小、不规则且分散,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现实,除局部地势平坦的地方外,大中型机械根本无法运用,或者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农机具的小型化是山区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由于农作物的季节性限制,农田作业时间短而紧,机械利用率低下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为了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提高利用率,机械的多功能化、增加配套比是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实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对小型适用农机具需求也在不断拓展;随着现有机具大量使用,有些机具缺陷与不足也逐渐凸显出来,有必要进行新一轮开发和改进,推动技术革新。我们也曾试图与农机生产企业联合,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和设备优势开发新机具和技术改进。然而小型机具技术含量有限,很容易被人仿制,而专利维权成本又过高,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企业也不愿意有过大投入而承担风险。他们往往热衷于仿制,以获取既得利益,不注重创新与开发。

为此,我们建议:一是加强农机新产品研发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以降低农机制造企业产品开发投资风险;二是针对先进实用的创新产品、专利产品适当提高补贴标准,推动实用新型机具市场化,以加速创新企业风险投资的资金回笼;三是针对先进实用的创新产品、专利产品进行3~5年的时限保护,即对非原创企业的仿制产品限制在3~5年后进入补贴目录,以保护原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产品创新的积极性,增强其发展后劲,推动农机制造业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5 强化县级农机推广机构的技术装备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建立健全农机化科研推广体系是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强劲动力

县级农机推广部门处于农机技术推广行列的最前沿,与“三农”接触最为紧密。

一方面对现有机具存在的缺陷或不足能及时发现,提出的问题最具现实性和针对性,也最能体现农民的需求。例如:随着微耕机在我县的大量推广使用,推动了山区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农民使用农机作业热情高涨,在有些坡度较大的田块,甚至出现“人拉机、机耕地”的现象。作为农机人,在被农民这种用机热情感动之余,我们看到现有机型所存在的不足和安全隐患。一是现有微耕机无一例外地采用行走和旋耕同轴驱动的结构模式,其原理是利用旋耕刀的旋转产生行走驱动力,同时利用阻力棒增加行驶阻力,让旋耕刀与耕地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切割土壤,达到旋耕目的。因此,当土质松软或有一定坡度时,就明显感觉驱动力不足,即需“人拉”辅助驱动;二是重心偏高,稳定性与安全性稍差,操作费力。有必要进行新一轮开发设计。

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对农机技术也不断出现新的需求。由于长期深入实践,对于配套机具和新型机具研发,往往具有独到的见解。2007年,我县推广站技术人员和“农民专家”一起,通过长期摸索、艰苦试验,成功研制出105型高效复式营养制钵器,以其轻便高效、使用简单的特点深得农民欢迎。2009年我县又有农民成功研制出电动地膜覆盖机,使用效果很好。以上2项技术都已成功申请专利。

由此看来,现在山区农村对新机具的需求十分强烈,只是没有引起相关机构的足够重视而已,往往农民有需求和创意却无资金和技术,而专门科研机构却不了解下面需求,甚至不屑于“小把戏”。而处于夹缝中的县级农机推广部门,对于一些“小把戏”是有能力进行研制和改进的,至少有能力提出改进和设计意见。

一项新的技术、一种好的机械产品要经过引进、试验、示范,继而才能推广,到农民手中得以应用才能实现成果的转化,每个环节都需要资金投入;而任何机具的研发或改进实验对于实践的假设前提并不十分可靠,因而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目前县级农机推广部门没有专门的科研推广经费投入,人头办公经费本身就捉襟见肘,处于一种“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承担风险的能力几乎为零。

面临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建立健全由科研机构、推广部门和“农民专家”构成的多层次、相联系、互支撑的科研推广体系;增加科研推广资金和装备投入,增强县级农机推广部门抗风险能力;加强与农机生产和营销企业合作,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及适应本地域特色的新机具的研制开发力度,对促进农机化事业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6 加强农机监管、技术服务队伍自身建设是农机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可靠保障

随着中国农机化促进法、道交法和我省农机化促进条例、安全监管条例相继出台,农技推广、安全监管有了法律保障。但由于机构编制紧缩,农机监管、推广队伍已多年鲜有引进新的技术人才,现有人员年龄、知识结构老化现象日益突出。伴随新技术、新机具的层出不穷,农机队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深造迫在眉睫。虽然人事部门每年都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但仅局限于公需课程。农机行业是一个专业化和技术性较强的行业,专业技术培训还得靠本系统、本专业大专院校。因此,我们建议农机系统也和医疗卫生战线一样,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轮修、轮训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技术知识更新进程,全面提升农机队伍自身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农机行业乃至于大农业服务,为农机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1]程吉良.强化农机农业融合之我见.湖北农机化,2012,3.

[2]张玉峰.实施农业标准化对发展山区县域经济的探讨.湖北农机化,2012,3.

[3]徐永恒.关于现代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几点思考.湖北农机化,2012,3.

[4]张桃林.依法扶持促进提升质量水平努力推动农机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农机科技推广,2012,10.

[5]马明,王林.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农机科技推广,2012,10.

[6]徐莉,李社潮.农机农艺融合农机推广的一条主线.农机科技推广,2012,10.

猜你喜欢

农机化机具农艺
郑州航空区炎黄不锈钢蜂机具部
郑州航空区炎黄不锈钢蜂机具部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电务系统大型机具上道时的作业防护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14份蒌蒿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评价
六种经济作物实用新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