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走向与对策建议
2013-08-15孝感市农机局夏新华曾凡才
孝感市农机局 夏新华 曾凡才
孝感市自2007年9月建立第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云梦丰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来,合作社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平原到丘陵山区,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12年底,全市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00个,社员2 799人,拥有各类农机具6 513台套,农机固定资产总值28 215万元,年作业面积525万亩(1hm2=15亩)次,年农机服务总收入27 283万元。
1 孝感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类型及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众多农机户在农机私有制基础上创办的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针对这一性质,我们提出了“合理引导、有序发展、数量与质量并重,效能与持续兼容”的原则,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长足发展。具体有6种类型。
一是农机大户联合型。这种合作社由地界相邻或农机作业区域相通的2~5个农机大户联合而成。其服务范围在3~6个村、2个以上的乡镇。如汉川利众、孝南鲲鹏、孝昌海明农机专业合作社,这类合作社约占全市合作社总量的55%。
二是农村能人带动性。由有一定文化素养、有一定社会活动能量,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青年人带动而成。其服务项目经常刷新,服务区域游离不定。如孝昌克勤、汉川正爽、云梦金土桥农机专业合作社,这类合作社约占全市合作社总量的15%。
三是基层农机服务机构领办型。它由过去吃“皇粮”,现为乡镇“以钱养事”农机服务中心或水利农机服务中心领头人组建而成。其班底均为基层农机站(队)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服务区域覆盖1~2个乡镇,还能组建“集团军”跨区域作业。如汉川双马、安陆晨风农机专业合作社,这类合作社约占全市合作社总量的10%。
四是村级组织创办型。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创办,成立的初衷主要是解决本村的“撂荒田”和农户无力耕种的问题。其服务区域以本村为主,还辐射至邻近村湾,服务项目比较齐全。如孝昌保丰、应城富民、农友、祝墩农机专业合作社等,这类合作社约占全市合作社总量的8%。
五是涉农企业兴办型。由国家级或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兴办,办社目的是为了大规模流转土地的需要。这种合作社能担负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作业规模可达3~6万亩;如湖北春晖、安陆联禾农机专业合作社,这类合作社约占全市合作社总量的7%。
六是种粮大户发起型。由流转一定规模的土地,熟悉农艺技术,并对农机作业某个项目“术业有专攻”的农户所组成。他们所担负的作业项目单一,仅限于机械育插秧或者机械收获,其他作业项目仍需借力完成。如安陆鹏兴、孝南临空、民康农机专业合作社,这类合作社约占全市合作社总量的5%。
从我市农机部门的实践情况看,农机专业合作社与传统的农机大户、农机户、农机中介组织等相比,具有如下几点现实作用:
1.1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和兼业化、副业化更加普遍,农村中“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矛盾更加尖锐。要解决这一矛盾,用机械化替代人畜力势在必行。事实上,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出的“菜单型”、“保姆型”、“流转型”“跨区作业型”等服务模式,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而且为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种植探索出道路。据调查统计,农机专业合作社,用全市农机14.1%的存量,服务于全市30%的机耕、70%的机插、35%的机械收获,充分展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
1.2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加速器”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具有“接二连三归一”的特征,即利用第二产业的农机产品,通过第三产业的方式来为第一产业服务,是农机户获得经营性收入的基本途径。农机合作社通过农民、农机户的联合,“抱团”参与市场竞争,“小军舰”变成“大航母”,可以有效地增加作业规模,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农机合作社还能拓展农机服务领域和延长产业链条,使农机合作社成员获得分红收入。从农机服务的对象看,机械插秧是人工插秧的11.5~30倍,机插比人工栽插平均增产5%以上,机械收获是人工收获的40~60倍,省工节本每亩节约支出80~90元,且机械收获总损失率低于5%,比人工收获减少损失8%左右,能使农民增产增收。
1.3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催生农机生产方式变革的“新引擎”
机械化生产的显著特征是集约化、规模化。这就要求农机拥有者,除满足自身所需外,更主要是组织起来,进行社会化服务,变过去“耕者有其机”的非经济性使用为“你耕地我服务”的社会化使用,以发挥农机的最大效能。农机合作社的应运而生,实现了机具、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达到了劳动对象(土地)与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的统一,这无疑孕育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从另一层面讲,农机合作社的问世,要求把握好“合”与“分”的节奏:农机合作社必须与土地规模化经营相对接,这是适应机械化生产特征的要求,这是“合”。但在两者对接之后,其内部又要分工分业,因为农机是工程措施,农艺是生物措施,而这些分门别类的技术又得由不同专业特长的人来完成,这是“分”。“合”与“分”的适时适度本身潜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也预示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1.4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担当农机服务的“多媒体”
农机合作社的组建,是对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它构成了以合作社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合作社还肩负着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新任务:它教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教会农民赚,成为科技传播的友好使者。农机合作社的组建,把农机技术培训阵地移至农民家门口,专家送教上门,农民“就近入学”,工学矛盾得以解决。总体讲,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排头兵”,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先锋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训练营”。
我们在看到农机合作社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外部环境看,还面临着“3个困难”:一是贷款难。农机合作社融资渠道少、贷款审批难,从而制约了合作社扩大再生产能力;二是停放难。许多合作社因征地所限,加之资金周转难,无力建设农机场库棚,合作社的机具只好露天存放,既不安全也不经济;三是流转土地难。一部分农户本身无力耕种,但仍视土地为命根子,宁可荒着长草,不愿流转他人,当你将撂荒地开垦出来时,他又索取经营权。从内部建设看,还表现为“3个较弱”。一是整体实力较弱。合作社习惯于一家一户经营,“扎木成排”、“搭伙求财”意思不浓厚,竞争实力比较弱;二是发展活力较弱。表现为经营体制呆板,创收渠道狭窄等;三是带动能力较弱。大多合作社服务半径拘泥于本乡本土,出乡出县可谓凤毛麟角。
2 孝感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走向
未来5~10年,孝感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总的趋势是:由数量扩张向效益提升方向转变;由劳动联合为主向劳动联合带动土地联合、资本联合及其他要素联合的方向转变;由单一服务种植业向林、牧、副、渔多业发展;由单纯农机作业向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等一体化经营方向转变。具体发展走向是:
2.1 农机专业合作社将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方向发展
从目前情况看,全市拥有10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且呈现南多北少,经济发达地区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少的局面。即使已建起的合作社,大多以一家一户为主,场库棚有半数分布于自家的院落;个数多、规模小、服务面窄、经济效益不明显,难以做大做强。今后的发展趋向是:在尚未建立合作社的乡镇,消灭空白是当务之急,力争做到每个乡镇至少1~2个合作社;对于已经建起的合作社,拓展服务功能,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是必须紧扣的主题。
2.2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协作、联合将更加密切
今后一个时期,农机专业合作社将逐步跳出“以户为主”或者“联户为主”的“小单元”经营模式,通过带机入社、带地入社、带资金入社、带技术入社等途径,形成一个紧密型的股份合作社。在服务项目上,单一农机作业项目将会实现拼装、组合、集成,即现存的机械育插秧合作社、机械植保合作社、机械收获合作社等,由未来的一个“龙头”合作社来率领或者一个农机中介组织来网络,并在网络中加粗、加长服务链条。这样形成的“托拉斯”,内部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停放保管、统一维修保养、统一油料供应、统一指挥调度、统一作业质量、统一收费标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貌合神聚。就现实看,湖北春晖农机专业合作总社,下辖安陆、云梦、大悟、朱湖4个分社,就是未来农机专业合作社协作、联合的雏形。
2.3 农机专业合作社人员将成为职业农民的代表
未来一个时期,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将呈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因而对内部人员的要求,将更加严格。对于一般社员,不仅要求熟练操作农机、修理农机,而且还得精通农艺技术,是一个“双料”人才;对于管理层人员,要求善经营、会管理 、懂技术,尤其是合作社理事长,要求具备发展生产、创业兴业、带领农民合作致富的能力,是一个“复合型”人才。所有这些,正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
2.4 农机专业合作社将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现代农业靠科技,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应用是牵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呈递减趋势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资源的不足,我国将按“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10字方针发展农业,这给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实践表明,它在推广应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同时,也为自身开辟新的服务领域,使农业逐渐转变为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的新时代。农机合作社多元化组建形式(带机入股、带资金入股、带技术入股、带地入股),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农机新技术的大范围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还将吸引农户分散经营的土地向农机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并形成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的“农场主”,加速了农业内部的分业分工,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 、资源利用率和科技贡献率,这是现代农业的应有之义。
3 孝感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发展活力
(1)建立健全决策管理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框架。依法建立理事会、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等决策议事机构。明确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为日常议事机构;二是明确经营体制。合作社的性质是由多元参股的股份合作的经济组织。经营活动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三是实行民主决策。合作社重大事项由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民主投票决定;四是完善各项经营管理规章制度。
(2)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一是投入量化入股。把资金、装备、土地等合作社成员的各种投入要素折合成股份,量化给每一位投入的成员;国家投入的扶持资金或形成的固定资产折算成使用权股份,平均量化到每个成员个人账户;二是盈余按股分配。合作社年终所得盈余,平均量化给每股。股份纯收益按照成员个人账户股份分配;带地入社的成员在得到保底金的基础上,仍然享有国家政策投入量化到成员账户股份的收益分配权。成员退社进行清算时,不得损害成员账户内属于个人的既得分配利益;三是按规定提取机具折旧费和公积金。机具折旧费和公积金必须分别设立专门账户储存,并将公积金按年度、按股份量化到成员账户;四是建立经营业绩激励机制。为保证合作社创造更好的效益,对高层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等负责合作社经营的核心人员,在保证其参股分红利益的前提下,可采取业绩与奖励挂钩的办法,进一步明确其责权利,以利于更好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
(3)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为规范合作社健康良性发展,保证成员的合法权益,必须加强对合作社理事会的依法约束和监督。一是要加强内部监督。合作社应当选举产生监事会。由监事会提出内部管理监督制度规定,经理事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由监事会负责监督执行;二是政府部门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要实施动态监督。县级财政(国资)、审计部门要将合作社纳入监管范畴,履行对国家投入资产所有权的监管责任,定期对合作社的财务账目、资产运营、分配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提出整改建议。要实行兼并重组淘汰制,对在3年内规模达不到要求、连续2年亏损、不能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的合作社,可以由经营管理好的合作社兼并重组;三是合作社要做到自律监督。自觉接受成员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做到信息公开,包括议事结果公开、财务状况公开、盈余分配公开等。
3.2 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
据测算,合作社自营耕地达到5 000亩,加上代耕代收服务,就可以实现稳定经营(年利润额在50万元以上);自营耕地达到1万亩,加上代耕代收服务,就可以实现平稳发展(年利润额在100万元以上);自营耕地达到1.5万亩,加上代耕代收作业,就可以实现良性发展(年利润额在200万元以上)。因此,合作社要实现健康良性发展,核心就是推进规模经营。破解规模经营难,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办法。
一是鼓励农民入社,带地推进。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鼓励农民带地入社。通过教育引导、政策引导、效益引导、信誉引导等措施,做好农民思想工作,打消思想顾虑,提高农民入社参股的积极性;二是扩大自营耕地规模,租地推进。鼓励有实力的合作社采取租地的办法,扩大规模经营;三是深化耕作制度改革,统一耕作模式推进。在合作社范围内建立水稻、小麦、油菜等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块,并统一作物品种,实施连片种植;建立相对稳定的耕作制度,更好地发挥合作社大型机具的作用,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稳步提升;四是合作社进入示范园区,共建推进。有针对性地就近安排合作社参与高产创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现园区建设和规模经营共同发展;五是奖励规模经营,出台政策推进。制定全市推进合作社规模经营3年(2013~2015年)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对规模经营达到1.5万亩以上的,奖励100万元;规模经营达到3万亩以上的,奖励200万元;农民带地入社的每亩一次性奖励50元。
3.3 强化岗位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一是将合作社经理人员、财务人员、机具使用和维修人员纳入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定期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专业培训,提高管理和操作技能;每年从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资金中拿出30万元,对合作社的300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驾驶人员进行专项、专业培训;二是组织农机企业定期下乡培训。组织农机生产、流通企业专业人员在生产淡季,深入合作社开展免费培训咨询活动,交流机具应用和技术问题,有针对性提高机手、机务人员对新型农机装备的操作与维护能力;三是借助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利用高校师资和实习装备优势,采取政府补贴学费的办法,择优培训一批驾驶、维修专业人才,逐步造就一支离土不离乡的农机人才队伍。同时也可为合作社和专业人员开辟新的创收、就业门路。
3.4 坚持一业为主,开展多种经营
合作社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机作业和服务为主业,拓宽经营渠道,强化经营手段,提高经营能力。在开展农机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合作社经营领域的3个延伸,一是由单一农机合作实体向多功能经济实体延伸。以机械化、规模化为牵动,扩大经营领域,与种药肥购销服务、实用新技术推广服务、促进农林牧结合发展服务等结合起来,打造多功能经济实体,壮大经济实力;二是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合作社利用土地规模优势,大力发展油菜、茶叶、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提高合作社经营效益;三是由田间作业服务向产业化服务延伸。以机械化为连接纽带,推进产业化经营。从田间服务向粮食储存加工、农业运输、麻糖米酒产业服务方向发展,打造多种经营型产业化实体。
3.5 出台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出台农机作业补贴政策。建议在近3年主要是对机械育插秧、油菜机械精量播种、机械收获和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等进行补贴,补贴标准可按10元/亩掌握。在远期,主要是对棉花机械采摘、茶叶生产和加工机械化、花生生产机械化等进行补贴;二是对农机专业合作社采取“三优先”。即购机补贴优先满足;先进适用机具优先推广应用;农机化相关项目优先安排;三是拓展贷款担保扶持政策。市、县(市)、区要积极与银行部门沟通,通过担保公司把合作社抱成团,与相关银行合作,提高贷款额度,简化贷款手续,用最小的利息,最大的融资额度为合作社提供信用贷款;四是提供部分贷款贴息政策。对贷款组建的合作社,市里补贴其10%的贷款利息,县(市)、区补贴其20%~30%的贷款利息。
3.6 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强力推进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市里成立由主管市长为组长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机局。各县市区都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推进合作社建设工作;二是实行包保制度。市、县(市)、区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主要领导,每人必须包保1个合作社。通过落实各级干部包保责任,实现对合作社包保推进全覆盖;三是鼓励村级领导干部参股入社。对合作社法人不是村领导的,可采取村领导参股入社的办法,直接参与合作社管理与经营,确保对合作社正确引导;四是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把合作社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合作社建设与农发资金使用挂钩,对合作社不能按时还款付息的县市区,市里将停止下拨农发资金;五是实行例会制度。市里每年召开2次会议,县市区每年召开3次会议,专门研究合作社建设和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