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志·诗赋略》分类论略*

2013-08-15左宜华陈祥谦

关键词:诗赋歌诗楚辞

左宜华,陈祥谦

(1.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常德415000;2.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一 问题的提出

班固依《七略》编成的《汉志》类分众籍为六艺、诸子等6略38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其著录图书的类例大体分明,学术亦渊源有自,开启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按《汉志》基本体例,每略有总序,略内每种有小序,这为研究者考察其分类思想和方法提供了依据。《汉志·诗赋略》著录五种: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客主赋之属、高祖歌诗之属(以下简称屈赋、陆赋、荀赋、杂赋、歌诗)。遗憾的是惟此五种无小序,遂使其分类义例等问题成为后世论争焦点。郑樵就《七略》分类体例首先发难,继而批评班固,其云:“刘向父子所校经传、诸子、诗赋冗杂不明……缘刘氏章句之儒,胸中元无伦类。班固不知其失,是致后世亡书多而学者不知源。”[1]开批评《汉志》“不明类例”之先声。胡应麟认为杂赋“盖当时类辑者,后世总集所自始也”。[2]章学诚因而类分前三种为别集,杂赋及歌诗为总集之体,认为“三种之赋,亦如诸子之各别为家”,[3]99必有分类义例。姚振宗则批评郑樵菲薄刘、班,“不知己之所言乃真无伦类耳”,[4]认为《汉志》分类有序且部次井然。

前贤时彦多在意《诗赋略》前三种的分类,观点主要有:(1)体裁说。如姚振宗:“刘氏编诗赋之例,盖以体分。”[4]其以体裁区分四种赋为“楚骚体”、“不尽为骚体”、“赋之纤小者”、“尤其纤小者”。姚名达则以前三种为“聚文章体裁相同之书为一类者”。[5](2)风格说。刘师培、章炳麟、曹道衡等以前三种为按辞赋风格区分,如刘师培:“写怀之赋,屈原以下二十家是也;骋辞之赋,陆贾以下二十一家是也;阐理之赋,荀卿以下二十五家是也。”[6]章氏则认为前三种之风格分别是:“屈原言情,孙卿效物。陆贾赋不可见,其属有朱建、严助、朱买臣诸家,盖纵横之变也。”[7]曹道衡力主地域影响风格:屈原等楚人“保持楚地特色最纯粹”;陆贾虽楚人但“受其他地区文化影响较多,其赋作已与纯粹的楚风有别”;赵人荀卿“赋在文体上与屈宋差别更大,故置于汉人陆贾之后”。[8](3)“家法”说。林颐山《重刻张编修〈七十家赋钞〉叙》提出:屈赋“为第一种家法,闳丽温雅者也”;陆赋“为第二种家法,嫚戏诙笑,较第一种而少变者也”;荀赋“第三种家法,风谕恻隐,较第一种侈丽闳衍,简练其式少变者也”。[9](4)品第说。章必功、汪祚民、李士彪等认为前三种是按作家作品成就高低划分,如李士彪:“屈原赋之属为上品,陆贾赋之属为中品,荀卿赋之属为下品。”[10](5)拟《诗》说。如熊良智:“《诗赋略》分类义例出自汉代主流意识的诗学思想,前三种赋可视为风体之赋、雅体之赋、颂体之赋,杂赋一种,附录而已。”[11]

以上诸说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分类过程,学术视野逐渐打开。先贤阐释分类义例不乏精到,多有可取;然均有不能圆满解决问题的遗憾,或有所遗漏或观照不周。即如程千帆所说:《诗赋略》前三种不可以地域、时代、气息、主题、巨细、声音等为分类标准,“盖都略有其意,而又不能具体”。[12]而时彦观点大都新颖,亦颇富学术眼光;但苦于基本义例标准的不能发明,特别是著录作品的大量亡佚和文献不足征引,令其分类研究也难免捉襟见肘、管中窥豹。总之,局限于《诗赋略》前三种分类的研究,无论如何立论,略内及《汉志》中的一些问题依然得不到合理解释,有的观点未为圆照甚至前后牴牾。因此,返归历史语境考索《汉志》分类的基本义例,整体观照并辨析《诗赋略》涵盖的文体、归类方式及内部之种属关系,探讨《汉志》的流变,以廓清《诗赋略》原本由源于《诗》的荀赋、杂赋,肇端楚辞的屈赋、陆赋,乐府采录的歌诗三类编目的事实,就成了本文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 《诗赋略》内涵及基本分类辨析

“诗赋”合称在先秦汉代文献中较常见。如《楚辞·大招》:“二八接舞,投诗赋只。”王逸注:“诗赋,雅乐也。”[13]王褒《四子讲德论》:“何必歌咏诗赋,可以扬君哉?”[14]《汉书·扬雄传》:“雄以为赋者……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于是辍不复为。”又《礼乐志》:“多举司马相如等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又《薛方传》:“(方)喜属文,著诗赋数十篇。”又《元后传》:“上召见(刘)歆,诵读诗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上述“诗赋”所指虽无从逐一落实,但在此期文化语境中其概括性、代表性及使用频率则一目了然,《诗赋略》或基于此而设。一般以为《诗赋略》仅诗赋两类,然事实并非如此,即如《六艺略》不止有“六艺”。其著录文体实有:

(1)诗、歌。《六艺略》“诗”序:“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考《诗赋略》著录,凡标题“歌诗”者皆乐府和乐歌词,即《礼乐志》所谓“诗”,如高祖“《风起》之诗”,亦称《大风歌》。乐府组织司马相如等制作的《郊祀歌》,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等未著录于“歌诗”。另有部分歌诗被归于“赋”,如屈原赋中有《九歌》;孙卿赋中有《佹诗》,即《孙卿书录》“为歌赋以遗春申君”[14]者;王褒赋中有号为“颂”的《中和》、《乐职》、《宣布》诗,即《汉书·王褒传》“王襄选好事者令依《鹿鸣》之声习而歌之”者。可知《诗赋略》“歌诗”未完全著录乐府采集和制作的诗歌。

(2)赋。《诗赋略》著录四种,此“赋”本非文体,而是与“歌”相对的一种表达方式,即“不歌而诵”。考诸家“赋”所收文章,显然不全为赋,如“屈原赋二十五篇”既有骚又有歌,唯独阙赋;“赵幽王赋一篇”是歌诗;“扬雄赋十二篇”为班固所补者乃楚骚、杂文。反而文体单纯的不题“赋”,如李思《孝景皇帝颂》,《成相杂辞》,《隐书》等。汉皇帝多好辞赋,召高材待诏诵读,乐府则设“夜诵员”。据《王褒传》,王褒、刘向等为宣帝诵读《楚辞》,又为太子“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如《洞箫颂》等。刘歆曾为成帝“诵读诗赋”。盖刘氏编目时以此类文体驳杂,故用“赋”这种诵读形式统言之。

(3)颂。《诗赋略》荀赋、歌诗类著录“李思《孝景皇帝颂》十五篇”,《颂德》若干,“《送迎灵颂》三篇”。其实,诸家大都有“颂”,如屈原有《橘颂》,扬雄有《赵充国颂》。据《汉书》本传:刘向“与王褒、张子侨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淮南王“又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王褒与张子侨等随宣帝行出,“所幸宫馆,辄为歌颂”;枚皋“为赋颂,好嫚戏”;严助“作赋颂数十篇”。王延寿说:“物以赋显,事以颂宣。”[14]挚虞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赋者,敷陈之称也。”并批评“马融《广成》《上林》之属,纯为今赋之体,而谓之颂,失之远矣”。[14]可见“颂”不同于“赋”。“颂”如四言诗,可歌可诵,故赋类、歌诗皆有著录,“赋”则不然。

(4)成相、隐。《诗赋略》著录“《成相杂辞》十一篇”,“《隐书》十八篇”。现存《荀子》有《成相》篇,杨倞注曰“盖亦赋之流”,卢文弨以为“古诗之流”,[15]卢说是;此当属“孙卿赋十篇”。《艺文类聚》木部引《成相篇》,注曰:“成相,淮南王所作也。”[16]此当在“淮南王赋八十二篇”中。“成相”大抵肇始于瞽矇讽诵之词,曾一度流行,《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8章与《荀子·成相》相似的韵文可佐证。“隐”也是古老文体,刘勰云:“荀卿《蚕赋》,已兆其体。”[17]意即荀况开创了“隐”体。“《隐书》十八篇”颜师古注:“刘向《别录》云‘隐书者,疑其言以相问,对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谕’。”刘勰论“隐”,或因向说。

(5)讴、谣、声曲折。《诗赋略》歌诗类著录有“讴”、“谣”、“声曲折”。《宋书·乐志》载,秦青、薛谈、王豹善讴,韩娥、绵驹、虞公善歌,“若斯之类,并徒歌也。《尔雅》曰:‘徒歌曰谣。’”可见,周秦西汉颇多谣讴。“声曲折”或是乐府“采诗夜诵”的声调,如挚虞所谓“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14]者,即指乐府歌谣之类。《隋书·王劭传》:“劭于是采民间歌谣……撰为《皇隋灵感志》……闭目而读之,曲折其声,有如歌咏。”亦可证“声曲折”是“有如歌咏”的诵读声调。

尽管刘氏未明确表达其文体观,较早的文体研究又发生于魏晋,却不能因此否定上述文体在前汉的现实存在,[18]《诗赋略》著录条目所示即是明证;也不能漠视刘氏就此而辨章学术的功绩,如其基本归类。(1)按作者归类,流派明晰。《诗赋略》著录的106家有71家以此归类,且有淮南王群臣等群体。群体之作风格基本相同,如《楚辞·招隐士》王逸云:“(淮南王)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13]可知淮南王群臣之作实楚辞遗响。(2)按体裁归类,门径清楚。如刘勰云:“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17]可知《诗赋略》“《客主赋》十八篇”等源自荀况赋。(3)按题材、地域归类,化繁就简。此类往往整合数个题材、地域为一条,多以“杂”名;如《杂禽兽六畜昆虫赋》即由禽兽、六畜、昆虫等题材杂合而成。而刘氏每校雠一书“辄条其篇目”,那么,见诸《汉志》的这种多题合署一目者,应是班固提要整理所致。如《六艺略·书》著录的“《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原是《大夏侯章句》与《小夏侯章句》二书;又扬雄《太玄》等四书被《诸子略·儒》合署为“扬雄所序三十八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若分解成刘氏纂录原貌,《诗赋略》杂赋则有25家,歌诗则有46家。

综观之,现存《诗赋略》每种皆汇聚了不同文体,而各体还存在风格、地域、题材、表达方式等差异,根本不能统括于某种文体。然则,它们之所以能够归入“赋”与“歌诗”,是因刘氏采用了比较宽泛且不具排他性的标准,即歌咏与否。其将韵文区界为两类:一是不歌而诵之赋(含有可歌的诗颂),二是歌咏之诗。显然,歌诗类的著录以乐府采集、施用者为限,且多是“风诗”。如《郊祀歌》、《安世房中歌》等“序郊庙”者未著录其中,“《雅歌诗》四篇”则被著录在《六艺略·乐》;而如《高祖歌诗》纯属楚风。刘氏编纂目录本无范式可依,分类已属不易,何况其分类标准无可厚非,故不应以现时观念苛求其分类。

三 《诗赋略》序文所示分类义例解读

《诗赋略》“赋”类虽分屈赋、陆赋、荀赋、杂赋四种,形式上也各为单元,但其分类义例不明;结合“论辨流别”的总序加以考察,则有迹可循。总序云:

……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序文述“不歌而诵”及春秋卿大夫赋《诗》言志现象后,即转入上引流别之论。据《孙卿书录》,荀况“善为《诗》”,被称大儒和“天下贤人”,曾“为歌赋以遗春申君”,“卒不用于世”。[14]可知“贤人失志之赋作”是指荀况承《诗》所作歌赋。据《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楚之同姓”,离谗忧国而作《离骚》,“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可知“离谗忧国”而“作赋以风”的是屈原,宋玉下及扬雄皆祖述屈原却“没其风谕之义”。值得注意的是,此所谓“大儒”“楚臣”非特为辨识身份,实为区分流别。刘勰云:“屈宋以《楚辞》发采……荀况学宗,而象物名赋,文质相称,固巨儒之情也。”[17]荀况虽与楚有关联,然其赋的渊源在《诗》,是名副其实的“古诗之流”;而屈原“娴于辞令”,其《离骚》诸作即或称赋,亦是纯粹楚辞之滥觞。二者仅在具有《诗》式讽谕精神上一致,却不能以此证明《诗》与楚辞亦为源流。这就是“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区别。

显而易见,序文仅论及荀赋、屈赋、歌诗三类,而“赋”对应于现存《诗赋略》著录的实有四种,意味荀赋、屈赋各辖二种。按著录次第,一类应即屈赋、陆赋,一类当是荀赋、杂赋。换言之,陆赋是从屈赋类析出,杂赋是从荀赋类析出。理由有三:

其一,每类两种赋之家数基本相等,属典型的一分为二,应是后继编者所为。如屈赋20家,陆赋21家;荀赋25家,杂赋亦25家。而《汉志》另五略著录的每类一般数种相杂,却无再分。如《六艺略》“易”、“书”、“诗”、“礼”等至少有经、传两种,“春秋”还附有史类11家,均未另立门类;班固去重的《伊尹》、《陆贾》等9家原著录《兵书略》“兵权谋”,与《吴孙子兵法》之属显然不同,此亦多种混杂之例。班氏依《七略》编《汉志》不仅“删其要,以备篇籍”,也有整理:(1)去重复著录,如上所举。(2)调整类别,如从《兵书略》“兵权谋”中“出《司马法》入礼”,即调到《六艺略》“礼”类;从《诸子略》“出《蹴鞠》一家”入《兵书略》“兵技巧”等。(3)杂合条目,如前文所述大小夏侯、扬雄之书的杂合。《诗赋略》“歌诗”种类繁富于“赋”,但杂合为28家与荀赋相当后,亦未再分。可见两类“赋”的均分并非《七略》原貌,而是班固所为。

其二,屈赋、荀赋均著录了周秦时代的作品,如屈赋中有屈原、唐勒、宋玉赋,荀赋中有荀况赋、秦时杂赋;惟独陆赋与杂赋无此类著录。考《汉志》著录基本体例,其“略”内每种无例外地著录有周秦典籍著作,并依类编次,而汉人著作仅以流、裔地位著录,以明学术源流。如《六艺略》“小学”著录《史籀》等周秦著作后,继以司马相如《凡将》等汉人著作。诸如此类,不赘述。《诸子略》“道”著录“刘向《说老子》四篇”虽在老子弟子《文子》、《蜎子》前,却是“《老子邻氏经传》四篇”类之流裔。即便“歌诗”亦著录有周秦作品,如《周歌诗》、《左冯翊秦歌诗》等,但未按时代编次。笔者以为,此目录实为刘氏搬用乐府之旧,并未作太多更易,而乐府则是以采录先后编目的,这可见证于《礼乐志》记载:高祖《风起》之后,依次是《太一》、《甘泉》等,与“歌诗”排序无二致。显然,完全不同于上述的陆赋、杂赋,并非源流自明的独立门类。

其三,陆赋、杂赋的源头分别在屈赋和荀赋。陆赋中仅司马迁、扬雄有作品遗存,其余多不可见。陆氏居首,大抵以其为汉代较早作赋者。刘勰云:“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播其风,王扬骋其势,皋朔已下,品物毕图。”[17]“顺流而作”当是沿袭楚辞而作,如自贾谊以至王褒都是汉赋杰出作者而同列屈原之属,故陆赋中作者如枚皋以至扬雄亦应作如是观。班固说得更清楚:“(屈)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谓不能及也。”[14]又陆赋作者严助、朱买臣亦以楚辞扬名,《汉书·地理志》:“(屈)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汉兴……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刘勰谓朱“以骚体制歌”可佐证。司马迁《悲士不遇赋》残篇有楚骚遗风已成共识,而扬雄《反离骚》诸篇正因为是楚骚之流而被班固增补。按此,可知陆赋中作者亦依则楚骚,更可证明班固均分屈赋仍着眼于本类义例,并无楚骚之外的著录标准。而且,班氏有意将父子、君臣分列,以明确陆赋均分自屈赋。如庄夫子(严忌)与庄匆奇(严助昆弟)、枚乘与枚皋、张子侨与张丰、刘辟疆与刘德为父子分列;“臣”对应“上”,则陆赋中“臣说赋”、“臣吾赋”原本著录于屈赋类“上(武帝)所自造赋”下无疑。

荀况之前无“赋”体,自其承《诗》而作《礼赋》诸篇“爰锡名号”,始有所谓“赋”。荀况赋实际包含“客主”、“隐”、“成相”三种体式。“美盛德之形容”的“颂”亦源于《诗》,不同于“极声貌以穷文”的屈赋类。刘勰云:“(颂)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秦政刻文,爰颂其德,汉之惠景,亦有述容”。[17]“秦政刻文”即刘勰所说“秦世杂赋”。可知“秦时杂赋”、《孝景皇帝颂》皆“颂”体,与荀况赋同源,故著录在荀赋类。“杂赋”著录的首家为《客主赋》,最后两家是《成相杂辞》和《隐书》,此首尾三家均源于荀况赋,前文有论。自《杂行出及颂德赋》至《大杂赋》杂合行出、颂德、琴、山陵、雨旱、禽兽等22种题材,主要是“颂”,即如前文所述王褒等跟随宣帝行出“辄为歌颂”,淮南王献《颂德》,班固去《六艺略·乐》著录之重的“淮南、刘向等《琴颂》”,及董仲舒《山川颂》,东方朔《旱颂》,王褒《碧鸡颂》等。而“秦时杂赋”不入“杂赋”为义例,恰是班固不将其别为一类的明证,即“杂赋”本属荀赋。

按刘氏本意,荀赋位列第一。《诗赋略》序论至为明确:大儒孙卿,楚臣屈原,乐府歌诗。班固亦未更易顺序,即便《楚辞》单行后,论“赋”者仍依《汉志》著录次第,如皇甫谧《三都赋序》:“是以孙卿屈原之属,遗文炳然。”[14]挚虞《文章流别论》:“前世为赋者,有孙卿屈原。”现存《汉志·诗赋略》著录次第可能为唐宋治《汉志》者受《七录》、《隋志》别立“楚辞”类之影响而更改。《汉书》较早刊本为北宋景祐本,张元济云:“(景祐本)原阙《艺文》、《沟洫》二志,配以大德覆本。”[19]即今本《汉志》是以元大德本配补,姚振宗《条理》谓《汉志》旧本文相连属,后被改为分条刊刻,说明《汉志》已非原貌。荀赋承《诗》余绪从而获得“则”的经学立意,为“诗赋”之首,正是汉儒经学意志的折射。[20]

综上所述,《诗赋略》著录源于《诗》的荀赋、肇端楚辞的屈赋、乐府采录的歌诗三类,各有体制且自成流别。不仅其分类义例彰显汉儒《诗》经学思想,编次亦以《诗》之部类为则。故班固《两都赋序》曰:“抑亦雅颂之亚也”;“稽之上古则如彼,考之汉室又如此”。荀赋类多用四言诗体,兼有颂德讽谕之义,可谓《诗》的正统之流,堪称“颂之亚”;“拓宇于楚辞”的屈赋类,尽管自宋玉下及扬雄“竞为侈丽闳衍之词”,尚不失“以抒下情而通讽谕”,可视为“雅之亚”;按序所言,歌诗类“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显属“风诗”。章学诚云:“由刘氏之旨,以博求古今之载籍,则著录部次,辨章流别,将以折衷六艺,宣明大道,不徒为甲乙纪数之需。”[3]诚如斯言。

[1]郑 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835.

[2]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55.

[3]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M].上海书店影印,1988.

[4]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二十五史补编[M].上海:开明书店,1935:1528,1649.

[5]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6.

[6]刘师培.论文杂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16.

[7]章太炎.国故论衡//章氏丛书:15[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101.

[8]曹道衡.关中地区与汉代文学[J].文学遗产,2002(1):4-13.

[9]张惠言.七十家赋钞//江苏书局学古堂校读本,卷首[M].光绪二十三年1897.

[10]李士彪.三品论赋[J].鲁东大学学报,2006(3):106-108.

[11]熊良智.《汉志·诗赋略》分类义例新探[J].中州学刊,2002(3):58-64.

[12]莫砺锋.程千帆全集//闲堂文薮[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17.

[13] 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21,232.

[14]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356,333,790,1905,611,1873.

[15]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455.

[16]欧阳询,汪绍楹.艺文类聚[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1544.

[17]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137,77,423,78,86.

[18]陈祥谦.南朝“妇人集”略考[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1):126-130.

[19]张元济.涉园序跋集录[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40.

[20]陈祥谦,左宜华.“正始之音”可指代“正始诗歌”之说商兑[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1):52-55.

猜你喜欢

诗赋歌诗楚辞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歌诗达塞琳娜号与钻石公主号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措施的对比及启示
“诗赋不必寓教训”与“文学的自觉”关系讨论
屈原和楚辞
熊亨瀚:用忠诚血写信仰的诗赋
变革抑或回归:重思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主义倾向*——从鲍勃·迪伦凭“歌诗艺术”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谈起
秋夜读《楚辞》
新时代“弄潮儿精神”全国诗赋征集大赛启事
歌诗达亚洲战略新布局 大力发展广州母港航线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