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探究
2013-08-15玛丽亚坎吉别克
玛丽亚·坎吉别克
新疆精河县茫丁乡林业站 833300
退耕还林是我国为加快林草植被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而制定的一项政策,具有减缓贫困和生态补偿的作用,其社会效益不可估量。我们还应该关注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和退耕还林后林下经济的发展状况。
1 退耕还林的社会效益
1.1 集约经济得以发展,粮食单产增高
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又在财政上实行“三减免两补贴”政策,激发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明显增加了粮食农作物播种面积。
1.2 农林牧渔总产值上升,农业结构得到调整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为农林牧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退耕还林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扩大林业种植面积,增加林业资源,带动养殖业的发展,使我国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快速上升。
1.3 外出务工人数增长,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解放了农村多余的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劳动力由近距离、短期限向远距离、长期限方向发展。同时,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各行业工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2.1 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退耕还林使农户种植业收入明显减少,而农户在养殖业和林业种植方面的收入虽有所增加,但在短期内很难获得收益。政府补助和农户外出务工短时期内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短时期内不显著。
2.2 退耕还林对农户资产的影响
退耕还林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加,受教育水平所限,这些劳动力素质普遍低,可持续收入也因此受到影响。同时,农户的物质积累很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资本不足和资金缺乏,都不利于农户可持续收入水平的提高。如果国家不增加对退耕还林农户的扶持,会使农户返耕的可能性增大。
2.3 新疆的自然条件比较差
退耕还林成林率比较低,会影响经济效益,但在北疆地区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比经济效益高,这大大影响了农户持续经营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3 退耕还林林下经济的发展
农户虽然在退耕还林中得到了补助,增加了非农户的收入,但是从长远看,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退耕还林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给农户增加更多的收入来源,农户返耕的可能性依然很高。林下经济作为新型的生态经济模式,为协调退耕还林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开拓了思路。
3.1 政府要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要加大退耕还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这些地区通路、通水和通电正常,并对退耕还林地区林下经济发展作出整体规划,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如政府进行资金补贴,协同金融机构房款信贷业务,帮助农户进行非农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可以配合林下经济的企业对产品与市场进行开发,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以及提供技术支持等,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科学引导和帮助。此外,政府还要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宣传,吸引更多企业对退耕还林地区开发,进而带动当地企业发展。这些措施也可以增加退耕还林地区农户的就业机会,使林区农户收入有明显提高。
3.2 强化服务,保障林下经济发展
为林区农户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与技术培训,是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退耕还林地区还可以组建经济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林下经济的组织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此外,林下经济地区的企业还要注重增强自身实力,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走品牌化、产业化道路,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3.3 创新林下经济模式,丰富林下经济发展内涵
目前在退耕还林地区,经济产品还比较单一,林下经济地区还需要创新林下经济模式,丰富林下经济发展内涵,从而促进林下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首先,林区农民可以实行林粮间作模式。农民在林木郁闭前进行林粮、林棉、林材间作,提高复种指数和综合效益。其次,林区农民还可以采用林下养殖模式。农民可以在退耕林下养殖鸡、鸭、猪等家禽,以及貂、狐等珍稀动物,利用这些非农项目进行创收。再次,农民可以采用林菌栽培模式。农民可以在郁闭林下的小环境栽培平菇、草菇、鸡腿菇等菌类,充分利用退耕地资源,将菌类种植产业化,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最后,林区农民可以采用林药种植模式。农民可以利用林下特殊的遮荫环境,种植中药材,如种植丹参、紫苑、麻山药等中药材。多种多样的林下经济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和场地,而且还可以拓宽林下农民致富思路,提高自身收入。
4 结束语
退耕还林是一项规模浩大、时间持久的工程,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退耕还林对当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对林区企业和农民进行资金和技术上的扶持,帮助农民和林区企业创新林下经济模式,提高林区农民收入,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最大化。
[1]黄力平.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评价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
[2]李文武.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效益评价 [D].兰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