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交林营造技术
2013-08-15吕传兴
吕传兴
黑龙江省伊春市汤旺河林业局 153037
培育混交林技术的关键在于要正确认识和调节林分内不同树种之间的种间关系。只有种间关系处理得当,混交林才能真正发挥其理论上的优越性,而不合理的混交只会使混交造林失败。营造混交林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 选择适宜的混交树种
混交林中的树种通常是根据它们在混交林中作用的不同,分为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其中,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是混交树种。只有当主要树种和主要树种混交时,主要树种才互为混交树种。主要树种是人们培育的目的树种,其防护效能较好,经济价值高(或风景价值高)。伴生树种是在一定时期内与主要树种伴生并促进其生长的乔木树种,又称辅佐树种或次要树种,主要起辅佐、护土和改良土壤等作用,一般是比较耐荫的树种或中性树种。灌木树种是在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生长在—起,并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灌木,主要是利用其茂密的枝叶抑制杂草生长,起护土、改土作用,也可改善土壤条件以及防止水土流失。
主要树种与混交树种之间的义系有4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两者都居于第一林层的乔木树种,这种类型被称为乔木混交型;经济价值较高,但种间关系较为紧张。第二类是第一林层大乔木(主要树种)和第二林层小乔木(伴生树种或辅佐树种)之间的混交关系,被称为土辅(伴)混交型,这类混交结构较为稳定,种间关系也比较缓和。第三类是主要乔木树种和起改良土壤及护土作用的灌木树种之间的混交关系,被称为乔灌混交型;树种关系仅初期(刚郁闭时)较紧张,后期趋稳定,但不耐两的灌木起混交作用的时间短。第四类是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与灌木进行混交的类型,被称为综合件混交型,这种混交型兼有上述三种混交类型的特点。区分混交类型主要是为了从总体上把握混交关系,实际上,每一对或一套具体树种的搭配都有其特殊性,对混交树种的选配应该作具体分析。
成功营造混交林的关键是要为主要树种(培育目的树种)选好适宜的混交树种,这是发挥混交作用及调节种间关系的主要手段。选择混交树种,要以能促进主要树种生长、更好地发挥人工林的整体效益为目标,以把握树种间的动态关系为关键。如果混交树种选择不当,有时会被主要树种从林中排挤出去,更多的可能是抑制或替代主要树种,使培育混交林的目的落空。在选择一个新的树种作为混交伙伴而又缺乏足够的依据时,必须依照先做试验后推广的原则实施。
选择混交树种,除了要考虑树种的利用价值及适地适树外,还要着重考虑混交树种和主要树种之间的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树种间机械关系物理关系、化学关系和生物关系相互作用的综合,总是同时表现为有利和有害两方面。使种间关系的有利方面起主导作用,同时采取适当措施控制种间关系的有害方面,是选择混交树种、培育混交林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混交树种是落实这项关键的重要环节,因此,选择混交树种需要考虑以下条件:一、混交树种与主要树种之间应当尽量在生态关系上有互补性。例如,在速少与慢生、喜光与耐荫、常绿与落叶、深根与浅根及树冠的不同位置和形状、对水分和养分的不同要求的互补,在种间竞争方向上不激烈或易于调节。二、混交树种必须具有辅佐(改善主要树种的干形,加速自然整枝)、护士和改良土壤作用。三、混交树种应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即除辅佐、护土、扣改土作用外,也可以辅助主要树种实现林分的培育目的。四、混交树种最好具有较强的耐火和抗病虫害特性,尤其是不应与主要树种有共同的病虫害。
上述条件并不是每—个混交树种都能全部具备,但在生产实践中应因此指导混交林的营造和培育。
2 确定合理的混交比例
混交比例是指混交林中各树种所占的比重大小,在造林时是以不同树种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比来表示,而在成林时是以不同树种的胸高断面积占林分总胸高断面积的成数来表示。显然,混交林中哪个树种的比例大,它的竞争能力就强。因此,不同的混交比例,影响着种间关系的发展和混交效果,最终也影响到人工林的产量和质量。确定混交比例首先要树立一个目标组成比,即符合培育目的要求的未来林分树种组成比,然后根据各树种在混交林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目标组成形成过程中各树种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来做出决定。
3 设计合理的混交方法
混交方法是不同树种在混交林中的配置方法,即参与混交的各树种在造林地上的排列形式。混交方法不同,种间关系特点和林分生长状况也不相同,因而混交方法有着深刻的生物学和经济学意义。一定的混交比例可以由不同的混交方法来体现,而混交方法确定后,混交比例实际上也就定下来了。混交方法主要有行内株间、行间、带状、块状(规则的及不规则的)、星状(散点状)及群状(植生组)混交等。还可以有各种形式的过渡和结合,如行状株间混交结合、带状与行间结合、单株与植生组结合等。各种混交方法的具体排列可以顾名思义地去理解,但把具有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树种按一定的混交方法进行配置,就不仅是一个机械的排列组合问题,而是一个对种间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群落结构设计问题。因此,在设计混交方法时,必须先明确培育的目标结构,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种间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来落实安排。
[1]宋显君,姚建涛.浅谈植物群体营造技术混交林[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