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高质量就业的概念探索
2013-08-15邓永辉
邓永辉
哈尔滨商业大学150028
在农业经济时代,由于受到生产力、土地吸收就业的高弹性以及客观生产力导致的需求层次等方面的限制,农民的就业数量、质量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数以亿计的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在以市场化的方式探索非农就业的过程中,其就业质量关系到城镇化的发展前景,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1 高质量就业的研究历程
以“高质量就业”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共得到252条结果。其中90%以上为2011年以后发表的文章,内容主要涉及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无特定人群的就业质量。2003年有关高质量就业研究的论文仅有一篇;2004年对高质量就业进行探讨的论文仅有三篇;2011年以后70%以上的论文是对大中专以及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的研究,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特点。这说明,正像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高质量就业是在对就业数量持续关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认识和需求提高的产物,是社会对就业的需求由“数量温饱型”向“品质营养型”转变的充分体现。
2 高质量就业概念的研究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要求。什么是高质量就业?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就业领域的体现,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观对就业工作的新要求。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2012)认为,高质量就业是在宏观层面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这一表述侧重强调宏观的政府责任。丁大建(2011)认为,高质量就业需要从劳动者的付出和所得两个方面来看,应该包括劳动者的合理工资、劳动时间等在内的“体面劳动”和包括劳动者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在内的高质量劳动两个方面;双方互相依托、互为因果。莫荣(2012)认为,应将提高劳动者收入作为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突破口尤其是针对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增加收入应是农民的高质量就业的应有之义。胡廷(2013)从美国、德国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政策战略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全球性的就业战争是人才和技能的战争;通过分析希腊和丹麦的劳动力市场,提出足够的工作机会是影响就业质量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
3 农民高质量就业的概念界定
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农民高质量就业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来看。宏观层次就是从政府和社会层面来看经济环境和就业政策;中观方面就是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农民的就业是否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及趋势;微观方面是从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以及就业权利是否实现角度来分析。具体来说,高质量就业就是在保证农民有业可就的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3.1 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要使农民摆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状态,当代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采用传统的、马拉爬犁式劳作,在现代社会不能算作高质量就业。
3.2 就业农民有较高的经济收入
农民在就业中没有受到行业歧视和不公待遇,就业后能够享受到《劳动法》所赋予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就业收入能保证农民实现体面的生活,工作环境安全、劳动关系和谐,这些是最直观、最基础的判断标准。同时,农民要在包括知识、技能和经验在内的职业素质方面提供高品质的劳动,包括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在内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能够胜任岗位要求。同时雇主应提供合理的劳动条件,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把服务职能落实到位。
3.3 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农民的高质量就业是以农产品产量的稳定为前提。在农产品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就业的农民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说明社会承认了农民的就业劳动,客观上也就证明了农民的转移就业为社会创造了新的社会财富。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EB/O L].2010-06-21.
[2]丁大建.论就业质量与就业的职业化[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J],2011(03):3-8.
[3]莫荣.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增长[EB/O L].2012-12-28.
[4]胡廷.对“更高质量就业”的解读[J].中国就业,2013(01):15-16.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四化”同步推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联动效应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