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2013-08-15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音乐史音乐课程

张 敏

(枣庄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近年来网络在社会和高校中不断普及,这给各门学科的发展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于西方音乐史与欣赏这门课程来讲,这种影响尤为深刻。

一、本课程定义的解构和课程定位

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程通常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可以解构为“西方音乐历史”、“西方音乐欣赏”两组词,通常教学中简写便将欣赏省略简称这门课为“西方音乐史”,而全称应为“西方音乐史与欣赏”,实际课程的安排包括历史和欣赏两个部分,二者密不可分。

本课程中地域的主体“西方”多指欧洲国家如英、法、意、德、俄等国家,偶尔涉及到北美洲的美国。“音乐历史”多指从古希腊开始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直至20世纪这些时期音乐发展的脉络和轨迹,这是一门纵向的并且包含广阔地域范围的课程。

这门课程是讲授西方音乐通史基本知识、融欣赏与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必修课,以《基本乐科》、《艺术概论》、《基础和声》等为基础,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等课程的延续,是《世界音乐》课程的前期课程。在各个院校的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不可或缺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西方音乐史与欣赏在传统教学中存在问题

1.资料匮乏

传统教学中能够运用到的最重要的教学依据便是国内比较有名的学者翻译过来或编著关于音乐史的一些教科书。最常见的如于润洋教授的《西方音乐通史》;张洪岛教授的《欧洲音乐史》等。这些教材虽然已经对史料表现得很全面,但仍表现出单一和枯燥的特征。所以在以往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以讲述为主的西方音乐史是一门很枯燥的课程。

我国地处东方,由于教学中所运用的并非本土知识,故存在着很多在文化和理念上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继而造成了审美的差异,音乐创作的差异,音乐理念的差异,乐器发展的差异等等。这些差异对于学生来说克服起来很困难,需要有一个媒介即途径去了解中西方的音乐文化,而仅从课堂上学生很难得到全面地认知,需要课下借助其他途径来缩小或更全面的认识西方文化和音乐。

对于欣赏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被欣赏的曲目。传统西方音乐史教学中,教科书中可能有少许的谱例,根据谱例可以哼唱或简单了解作品的旋律片段,除此之外可能单凭教师的收集会有少量的大型作品完整的欣赏。学生普遍缺少对于大型、完整作品的了解和欣赏。

缺乏西方文化历史知识,缺乏第一手的音响和谱例资料成为制约西方音乐史教学的重大瓶颈。

2.教学方法的单一

李秉德教授主编《教学论》中将教学方法分为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陶冶法、探究法五大类。而在以往教学中西方音乐史与欣赏课程的教学是以单一的讲述为主,偶有简短的谱例和学生哼唱的陶冶教学方法,让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

3.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教学中由于文化差异学生对西方音乐知识了解本来就少,并且受到多年来已经形成的老师讲述学生听这种固定学习模式的制约,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很低,老师也得不到学生及时地反馈。而好的教学效果是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学习情况的反馈的。

4.存在“就史论史”现象

我们的大学课程设置是要符合时代特征的,学者和老师不能仅仅从西方音乐史着手反复讲述历史,而应将这门课程开设的意义不断做出新的阐释,学习西音史是为了了解西方音乐的过去并寄希望于能帮助中国音乐的现在,这门课程也不能单一的解释为对过去历史的认知,应该教会学生能够注意“中西合璧”和“古为今用”,所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传统教学很难将古今融会贯通。

三、网络环境下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探索

1.充分利用音响、视频等网络资源

自从网络引入之后学生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钢琴大师的钢琴演奏,世界顶级的交响乐队演奏,并且可以多个版本进行比较,这在传统教学中是不可能也不敢奢望的。间接变直接,平面变立体,枯燥变生动,网络带给西方史教学的是勃勃的生机。

网络平台的引入给教学带来了极大地帮助,可以直接阅读大量的原文的史学资料和书籍,更直接的接触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想和音乐理论著作。网络知识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是很难估量的,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自己查找一些有用的历史文化知识,这就很好的解决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而且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也可以直接给学生播放诸如:《一曲难忘》、《莫扎特传》、《复制贝多芬》等有名作曲家和音乐家的电影传记,或是将这些丰富的资源融入到课件和课堂教学中。丰富的共享资源是网络带给西方音乐史课程的宝贵财富。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我们现在可以在网上看到由各大音乐院校的教师讲授的西方音乐史与欣赏课程,如于润洋教授关于肖邦创作及其经历的讲授,也可以看到耶鲁大学Craig Wright教授的“聆听音乐”的公开课。这对于地域有限制和级别有限制的地方类院校的教学大有裨益。远程教学也有利有弊。教学时可以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并对此进行尝试性的探索。

(1)网络异步讲授与现实教学相结合

教师们将收集到的名师教学片断及其讲座事先储存在网络或移动硬盘上,在上课时播放给学生观看,但这种播放是片断式的,对于某些问题的展开,需要及时地补充,并且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后将问题公布,继续播放讲座。在教学形式创新的同时,这对教师来讲要求更扎实的掌握知识,教师必须事先了解播放内容,并做好充分准备,而且还要具备现实解答问题的能力。

(2)网络环境下的提问式教学

不要将课本作为唯一讲课展开的顺序,针对某一个问题,可以先找到关键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作答。对于讲课,这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借助于网络这种提问式的教学就更能显现其优势。

预习的过程也同样适用。根据课本要展开的内容,先将题目和相关的网站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课下去总结并回答,这样学生就不是被动的学,而是依靠网络搜罗更多、更全面、更系统的知识。而且每个学生由于浏览的网页不同,所获得的知识也不尽相同。上课时,老师就可以更为完整的,更为全面的来总结和综述问题。例如在教学中提前给学生布置上课要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下搜索李斯特或任何一位著名作曲家的生平和作品给他们提供固定的网站让其搜索,并完成对于生平和作品的理解。再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对搜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起解决。这种方法可以极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很好的改变现在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状况。

(3)协作式教学

协作式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共同协作或竞争完成某一任务。

网络环境下,可将学生分为几组,每组分配一台电脑,在相同一段时间内,共同协作完成某知识内容的讲授或学习。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点评和总结。这无疑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给学生相同的问题,看学生完成情况,然后给予点评。这实际上就是以网络为依托,将学生变成了依靠网络的竞争关系。

以上这些方法在西方音乐史与欣赏教学中都可以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单一教学方式的目的。

3.注重史学与现实相结合

教师要用现实意义的眼光去发现历史价值,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知道学生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而最关键是我们应该找到现实和历史的结合点,结合点怎么去寻找需要动用网络的平台。网络传播具有快速、及时的特点。网络新闻的制作短则数秒钟,长则不会超过几十分钟。而报纸新闻则需要经过采访、编辑、排版、印刷等步骤,至少也要几个小时。现在我们可以观看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排练情况。也能观看最新的音乐会的演出通知,或者是音乐节的盛况,这些便是教学中很好的结合点。而这些资讯如果不是靠网络、地域的局限是很难让我们知道这些信息,并发布给学生的。

例如,给学生讲授瓦格纳的歌剧,可以联系中国国家大剧院网络上公布的“恰逢瓦格纳歌剧大师诞辰200周年,国家大剧院将于今年岁末再次上演《罗恩格林》。金牌导演强卡洛·德·莫纳科执导新制作的舞台,尽量保持传统经典的风格,预计12月4日至9日演出 ”。教师可以讲述最新的歌剧动向,由此可见通过网络就可以将历史和现实做到很好的结合,而不是简单纯粹的历史描述;我们既可以给学生讲述旧金山交响乐团2012年11月在中国的演出,也可以给学生透露皮奥特安德烈在2012年11月份的钢琴独奏会。这些内容都将使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程脱离走不出课本的现象,而这些突破是网络带来的。

网络给西方音乐史传统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很大的空间,但是传统教学仍是不可替代的。再丰富的资料也需要教师的取舍,再先进的网络技术也需要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掌握和操作。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网络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做到网络和现实的最优结合。

[1]姚亚平.西方音乐通史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板俊荣.高师音乐教育实习的回顾、现状与建议[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2).

[4]姜涌.从音乐教育的误区看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性[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猜你喜欢

音乐史音乐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