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三版《高级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2013-08-15张柏柯
张柏柯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一、引言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二年级精读课程的延伸和提高。其高级性就在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知识难度的高水准、高要求。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其有明确地描述: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每课都应配有大量的相关练习,包括阅读理解、词汇研究、文体分析、中英互译和写作练习等,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量上有较大的提高。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教材是对《大纲》精神最好的贯彻,尤其是2011年6月出版的第三版,它不仅用更具时代感的新课文替换原教材的部分课文,加强了教材中对作者、作品写作背景、作品主题、文章结构等方面的介绍,增加课文中的典故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注释,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而且在练习中增加了一段选篇,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和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评论,加强独立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激起笔者探讨此版教材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原因。第三版高级英语的修订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大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自然课堂教学模式也要随之改变,要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研究能力来改革课堂的教学。
二、课堂导入环节的创新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的成功与否是教学成败的重要一环。传统的导入方式如情景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目标导入法、导思点拨法等,这些方法更强调的是老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笔者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让学生做与所学课文相关的presentation来实现课堂导入的。众所周知,《高级英语》的每一课都选自原版、层次较高的杂志或名人演讲,自然词汇需要的储备量是很大的。然而,前两个版本都没有列出词汇表,第三版虽然增加了词汇表,可是如果提前不做充足的预习的话,即使掌握了这部分的单词也无法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因为还有许多背景知识是新单词所不能展示的。因此我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准备与课文相关presentation,因此学生不仅要熟悉新单词,还要去寻找更多的背景知识。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自己先阅读课本上已有的 aids和 notes,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去搜集更多的资料。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就要去自学很多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他们涉及文化、宗教、人土风情等多个方面,碰到不懂的问题,就要去研究如何解决。这样就达到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由于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当老师要求学生presentation时,学生们十分踊跃,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来,每次在学生做完presentation后,老师会对学生的presentation做出详尽的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就实现了课程的自然导入。这样的课堂导入过程,不仅检查了学生预习的情况,而且可以根据学生presentation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如果学生对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已经准备的很充分了,教师就可以直接进入课文讲解的环节,否则的话,老师也能够再补充一些学生没有关注到的知识,差异会极大的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过程达到了培养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的目标。
三、课堂讲解环节的创新
1.基础语言知识的讲解
众所周知,高级英语其实就是低年级精读课的延伸,英语基本技能自然还是这门课的重点之一。但高级英语也有其高级的教学方法,目前的高级英语语言讲解的方法与低年级的教法十分相识,老师仍用paraphrase的方法来讲解语言点,即用英语去解释英语,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听力水平固然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可是久而久之,就会带来两个弊端,一是学生就会变的越来越懒,遇到难的语言点,不是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而是等着老师给出答案;二是以词换词逐句解释,往往有误导,换的词不一定都是同义词,有的只是近义词,词义内涵、表达口吻、语体风格等等都有差异。这样随意换用,原句意义往往受到了伤害。[1]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学生仍旧无法摆脱从高中开始就养成的重视词法和句法,而忽略更高层次的分析篇章结构的能力。然而对文章字面理解,即语言点和语法的讲解又不能不进行,只有在理解文法和句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去把握整个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为了解决重视语言点和培养学生分析篇章之间的矛盾,创新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老师适度的用paraphrase对难度较大的部分进行分析的同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课下对相对容易的段落讨论、分析,然后上课派代表陈述本组对段落的理解(包括语言和语法),其他组有异议的同学进行提问,由陈述小组的没有上讲台的同学进行解答,通过分析—提问—回答这样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文字意义的理解,而且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面更大,更加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训练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去学习。
2.深层文学知识的讲解
高级英语的课堂教学除了继续语言点的学习之外,更要重视文章的文体修辞。第三版《高级英语》中的每一篇文章从文体修辞角度来看都堪称典范。老师应该超越讲解语言点的基础阶段,转向传授文体修辞知识的高级阶段,使学生掌握文体修辞的技巧,让学生用创造性的思维去灵活运用英语,达到英语学习的深层阶段。对于文章文体的教学,可以从课文讲解的最可开始—题目入手,采用学生根据题目预测文章体裁的方法。学生之间可能会对同一篇文章的体裁有不同的预测,那也没有关系,因为会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带着好奇心去探究和认真学习,在读了第一段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根据已有的知识匀判断文章的体裁,阐述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再讨论,再好奇,就这样一步步的把文章学下去,经过从题目出发—判断—分析的方法,学生就可以牢固的掌握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和政论文等多种体裁的写作方法。文体的体现自然与修辞密不可分,修辞手法的运用是作家提升文章美感的重要方法。《高级英语》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出自名家之手,修辞手法自然是重中之重,由于英语修辞手法与中文的修辞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暗喻、转喻、提喻、拟人等有时又较难区分,这无疑更加大了教学的难度,鉴于修辞手法教学具有重要和高难度的特点,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的模式:对于首次出现的修辞手法,由老师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对于再次碰到的修辞手法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因为明喻、排比、对偶、移就和头韵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出现,然后通过多个学生翻译同一句子来加深印象,学生针对不同的翻译进行辩论,以其使自己能够清晰的区分不同的修辞手法,并以此为基础,达到灵活运用修辞手法的水平。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管是针对文体还是修辞,老师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也就是启发性引导为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在掌握文体修辞知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这些技能,把独立鉴赏文章的能力提高到高年级的水平。
四、课后练习环节的创新
课后练习是对课内所学知识的巩固,第三版《高级英语》的课后练习虽然经过了很大的调整,但是绝大部分练习仍都是与课文紧密相连的。为了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建议把练习与课文讲解相融合,提升对文章的专注度,避免孤立的处理练习。例如上文讲到释义(paraphrase)已完成了课后相关的练习,对于词汇和词组的练习(practice with words and expressions),在学习课文时就要求学生用查字典的方式扫除了语言的障碍,而对于翻译(translation)处理,上文已通过修辞的教学对它进行了讨论。第三版《高级英语》课后练习的亮点就是读、想和评论(read,think,and comment)这个练习,它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提高思辨的能力,这是以前版本所没有的。对于此部分的处理,老师通常都会引导学生自学内容,他们通过以作的形式来展示学习的结果,最后由老师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讲。这个部分是一篇短小的文章,一般只有两到三个段落,但在每篇文章的前面都有3个针对体裁、内涵或写作特色相关的问题。虽然读、想和评论(read,think,and comment)这个练习看似独立的,但其实与前面的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例如,第一课是直面飓风卡米尔的来袭(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它是一篇记叙文,读、想和评论(read,think,and comment)练习出了让学生思考的3个问题:(1)文章是一篇什么体裁的;(2)文章是怎样组织内容的;(3)以下三段每一段的作用是什么?首先学生会带着这 3个问题去阅读,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认真思考3个问题,最后在针对这3个文体对文章进行评论。他们中胡绝大多数都能准确的辨别出短文是记叙文,是通过背景(setting)、行动(action)、结果(result)3个层次组织在一起的,与直面飓风卡米尔的来袭对文章的结构组织十分相似。通过自我的写作,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不仅如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通过读、想和评论(read,think,and comment)过程得到了提高,培养了他们的用创新思维去对对待难题。
五、结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高级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就是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更加大学生的参与性与参与面,鼓励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高研究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训练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1]王德伦.论高级英语教学[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