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下的回避现象研究

2013-08-15陈昭雪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语法现象交际

陈昭雪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一、回避现象概述

“回避现象”(avoidance phenomenon)是指主体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由于语言能力不足或者心理畏惧等原因而对所要表达的内容或形式等做出避难就易、避繁就简的选择,以求跨越语言应用的障碍,达到表达思想内容的目的时有意或无意出现的一种语言心理现象。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回避现象”在学习者中普遍存在。在回避现象的影响下,学习者无法将习得的第二语言运用于真实的交际情境,也就无法真正掌握第二语言。在外语教育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今天,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以及从事外语教学的专家和教师的重视。

回避现象,其作为一种理论最早是由 Schacher在研究不同母语者对英语定语从句的不同处理情况时于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后来,Kellerman在语言迁移研究中阐述了回避现象产生的3种原因:(1)学生粗略地懂得一些目的语的语言形式,单并未必完全掌握,对目的语规则的理解有难点和疑点;(2)学生知道目的语规则,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对其使用感到困难;(3)学生知道目的语怎样表述,但不愿表达,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其母语文化中行为准则的轻视。

我国学者对回避现象也做过一些比较深刻的研究。周榕、黎芷明指出回避现象的实质是一种交际策略;郭宏丰从语言交际的角度将回避分为“有意回避”、“无意回避”和“暂时回避”;孙璐、刘电芝研究了心理因素对回避现象的影响,指出活泼开朗、自信心强、自我效能感好、具有冒险个性的学生不怕出现语病,不会或很少出现回避现象;而沉默内向、自信心弱、自我效能感差、具有谨慎、防御和畏难心理的学生则比较容易出现回避现象。

二、回避现象产生的原因

根据目前大学英语学习现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主要是在英语课堂上学习英语,教材和教师是他们学习的主要输入源,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所获得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项技能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课堂逐渐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在课堂活动中,由于害怕出错,害怕丢面子,或者为了达到交际目的,有些学生对自己不太熟悉的,没有把握的或较复杂的语言现象、语言结构采取一种消极的不作为,也就是回避,这极大地阻碍了新知识的获取,使英语学习停步不前。

因此,笔者就许昌学院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并针对学生表现出的几种较典型的语言回避现象,分析得出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语言知识的匮乏

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缺乏是产生回避现象的主要原因,其中词汇被学生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交际实践中,学生自身词汇、语法语言知识的缺乏,不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为了弥补语言知识的不足,保证交际能顺利地进行,学生就很自然地对语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做出避难就易、避繁就筒的选择。甚至放弃有一定内容和深度的想法,从而试图跨越语言运用的障碍,达到全部或部分交际的目的。除词汇之外,语法是影响学生自由表达的第二个因素。传统的荚语教学往往只注重理论条条框框的灌输,语言信息输入主要靠讲解语法,教学组织围绕着应试而进行,学生为了学语法而学语法,为了考试而学语法,习得的语法信息大部分是领会式语法,其结果是:如果考纯粹的语法题,他们大部分能准确答题,但是在自己的交际中各种语法错误则会经常出现,不能灵活运用。

(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的认识活动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智力因素,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另一类是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性格等。一般说来,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情感因素是动机、态度和个性特征。为了说明非智力因素对回避策略的影响,笔者先进行了统计,即对“学生在表达中遇到困难时,主要运用何种交际策略”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调查表明:学生面临表达上的困难时,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一部分学生尝试成功策略,运用转述、求助,甚至汉语拼音等手段来表述要表达的内容,不怕出现语病;而另一部分学生在面临困难时产生畏难心理,运用减缩策略,放弃冒险或回避某种语言规范。

1.学习动机和态度

根据调查,70%的同学把英语作为工具,目标非常明确。根据心理学理论,动机在人们的活动中是一个最具活力的行为动力。它可以表现为人的兴趣、意向、意图等,从而成为激励人们去实现目标的强大的内在力量。而动力是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源头,对人的行为起强化推动作用。就业的动力变成了学习的动力,因为对非英语专业来说,四六级考试的成绩就是语言能力的凭证,对找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68%的学生为了追求语言形式的正确,尽量回避不熟悉的句子和没有把握的单词。为了解决词汇匮乏的问题,在写作和口头交际时,学生常常放弃自己想要表达的准确的内容,而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意义相近的词汇或语言规则来回避尚未掌握的词汇和语言规则。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时逃避发言,是属于语言焦虑。语言焦虑可能对行为产生两种相反的影响:一方面.在使用英语和学习英语过程中,当学生的自尊受到一定威胁时,他们可能会勇敢地面对挑战,即希望通过加倍努力来学好英语,使自己在课堂上和在使用英语时表现出色。对于这类学生来说,焦虑成为促进学习的动力。有人将其称为“促进性焦虑”。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时刻担心出错,从而导致过度焦虑。此时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会尽量避开可能引起心理不安的场面。过度焦虑的学生往往处处显得被动,不敢主动参加英语课堂活动,担心教师提问,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与他人的合作。

2.个性差异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个性也是影响学生采用回避策略的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验证个性差异对学生选择学习策略存在的影响。我们作了一些统计。结果显示.在口头交际中主要采用回避策略的学生中有一半以上是“个性内向”的学生,几乎是回答“外向”的学生的两倍多,通过访谈和日常教学进一步证实了那些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有着较强学习动机的学生,会多运用转述等较积极的策略来表达口语或写作中所要求的内容;反之,相对消极的回避策略使用的频率就要高一些。

(三)母语的影响

回避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母语与目标语之间存在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由于初学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二者差异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在用英语表达过程中必然受到汉语的影响。结果就出现了很多“中式英语”(Chinglish),读起来不自然,听起来也不地道,有时甚至错误百出。再加上对西方文化和习惯不够了解以及英语语言知识缺乏,许多学生便采用回避策略,结果导致各种形式的语用失误。如许多学生常错误地理解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之间的关系,认为要发命令就用祈使句,要提问就是用疑问句,即使当学生对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有所了解,知道疑问句也有祈使功能时,由于汉语的影响,许多学生为了方便和安全起见,在请求他人帮助时,往往仍用祈使句,而回避用疑问句。调查中还发现,学生的中文表达水平的高低确实也是影响他们自由表达的因素之一。

三、对回避现象的正确认识及采取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回避现象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告知学生回避现象的影响。在交际过程中,当学习者遇到不可解决的问题时,也会暂时使用回避策略,积极地完成交际任务,从这一方面来看,回避策略有着积极作用,这也正是为什么回避现象大量存在的原因。但要提醒学生有意识控制,不能鼓励其将回避策略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在回避困难时,因没有坚持使用该使用的表达形式,放弃了部分交际目的,因而未能使自己的语言在交际中得以扩展和提高。如果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总是采取回避手段,他们的英语水平就很难提高,这是回避策略的消极方面。如果我们不加强学生英语新知识的学习和补充积累,不引导学生逐渐克服困难,减少回避现象,就必然会给他们的外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太多的回避会阻碍学习者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从而使英语学习停步不前。

(二)及时采取适当对策

1.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新词和新结构的运用。

在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平时多看看词的英英解释而不仅是汉语意思,当遇到不会表达的词或用法时,可以有足够的后备知识,而不是简单的回避,当然这一过程的训练,不仅表现在知识的输入上,同时要训练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输出,多用才能在遇到问题时灵活自如地应对。

2.讲究适当的纠错方式

改变学生害怕犯错误的心理,认识到语言学习中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人在运用新知识时都不可避免会犯一些错误,要正确认识错误,错误的纠正也是语言能力提高的一种途径。但纠错要讲究方式,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应避免苛刻而生硬的纠错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3个层次上进行总体控制。首先区分错误类型,分清全局性错误和局部性错误,严重错误和一般错误,经常性错误和偶然性错误,不必每错必纠。其次是纠误时机,比如在操练句型时,对学生的错误应立即予以纠正,以强化学生对正确语法形式的印象,而在课堂交际过程中,特别是在进行成段表达时,则不应随时纠正错误,以免打断交际,制造紧张心理。最后是选择合适的纠误方式,掌握纠误技巧,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自行纠正,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纠正。

3.强化目的语输入的数量和质量

Krashen的习得理论告诉我们,语言习得是以语言输入来完成的,对于新的材料的输入,有两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并吸收。一是教师采用简明易懂的方式进行输入;二是学生充分利用上下文。作为一名好的语言教师,无论学生的目的语能力如何,他都能使输入的材料为学生所了解。教师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以促进语言习得。回避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就是语言输入的不足,学生脑中所储备的语言信息极为有限,常用词汇、句型及固定表达积累太少。外语教学中在增加目的语输入数量的同时还应适当提高目的语输人的质量,其趣味性、多样性和难度。这样有助于增强学习任务的挑战性,防止或避免学习者借助一定的交际技巧与策略反复使用以前所学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当然,要减少或杜绝这种现象,教师事先应做详尽的调查,如需求分析,正确估测学生现有的语言程度,了解学生的要求和兴趣,设计出对学生现有能力具有一定挑战性和有能力接受的练习和任务,最大限度地从客观上减少和避免语言回避现象的发生。

4.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自我认识能力

很多实验表明,学习者对自己的能力评估愈高,其期望愈高,所取得的成就亦愈高。减少语言回避现象,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学习者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并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实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挥,不要武断地否定学生的任何见解或想法,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回避,使学生因为怕说错或拿不准而不敢开口,给他们以信心,使他们在敢于犯错误的冒险过程中逐渐掌握用英语表达自己意图的能力。

5.加大文化导入,减少母语干扰

英语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发现文化现象和文化含义,与汉语文化作对比,找出两者之异同,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适时、有效地进行文化导入。

四、结论

回避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虽然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然而过多地是对学习者产生的消极影响,频繁地使用只会使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停滞不前。因此,学习者应对这一语言现象有正确认识,加大英语语言文化的正确输入,培养自己的语言学习兴趣而不仅仅是功利性地学习语言,积极参加语言实践,大胆尝式新知识的使用,从而减少回避现象的发生,逐渐掌握目的语的语言文化。而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母语和英语的异同,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帮助他们主动地克服语言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种可用于交际的语言工具。

[1]罗青松.外国人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回避策略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2]阮周林.第二语言学习中回避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2000,(1).

[3]孙璐,刘电芝.第二语言学习中回避现象的心理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4]周榕,黎芷明.试论外语学习中的回避现象[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6).

猜你喜欢

语法现象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