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双语播音专业办学现实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3-08-15蒯望舒
蒯望舒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一、高校双语播音专业的办学现状
短短几年,高校双语播音专业由一两家快速发展到数十家,除了市场需求的刺激、考生与家长的追捧、高校间抢夺生源的利益之争也不可忽视,其教育现状可谓喜忧参半。
双语播音是一个新兴学科,又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英语播音、汉语播音、新闻、跨文化等多个门类。在以中国传媒大学为前沿阵地的教育方阵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专家、学者对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如中国传媒大学赵琳老师的《双语播音艺术》(2007年)阐述了双语播音艺术的特质,哈尔滨工业大学蔡荣寿的《论双语播音与主持人才的培养——跨文化传播的视阈》,讨论了双语播音专业的跨文化特点,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陈燕老师的《对双语播音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的思考》提出了对双语播音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和设想。这些研究主要从双语播音的价值、特点及双语播音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而众多高校已有的教学实践从也不同的领域对双语播音专业教育体系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培养出一些深受观众喜爱的双语播音主持人。
但是上述办学中取得的成绩并不能掩盖双语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是从事双语播音的教育工作者所不能忽视的。
(一)重理论、轻实践
双语播音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特殊专业,但目前双语播音专业人才培养大部分仍停留在理论阶段。双语播音人才的培养并不是汉语播音主持与英语专业技能的简单叠加,否则就会造成专业教学脱离职业能力的需求,表现在职场就是专业知识与行业实践的对立。一些高校教学设备不完备,人才培养模式照搬汉语播音的办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科型教育偏向浓厚,课程设置理论偏多,实践操作部分严重不足,忽视对实践技能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偏低。
(二)师资匮乏,办学力量薄弱
由于市场对双语播音专业的追捧,很多高校盲目跟风,在一无师资,二无教学设备的情况下,双语播音专业匆匆上马,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不完善,教材、教学不规范,教师、教学难以保证。据了解,该专业教师包括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然而,在大部分院校中专业教师严重缺编,大大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稳定性。本来双语播音主持就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绝大多数没有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而一些优秀的双语播音主持人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由于待遇、编制和工作的吸引力等问题很难进入各地高校任教,最后导致英语老师、新闻老师摇身一变成为双语播音专业的专任教师,他们大多数缺乏实践工作经验,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隔靴挠痒,无疑将不能满足双语播音的专业教学要求。教学设施不足也是困扰很多高校的瓶颈。双语播音主持是一个高收费但高投入的专业,教学上需要视、播、录、演、听、摄、控等全套设备,然而,目前大多数开办双语播音的院校都是设备稀缺,有的院校虽然有设备,却不舍得用,甚至不会用,成为应付检查、使专业办学达标的花瓶。
二、提升高校双语播音专业办学水平的对策
(一)根本性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双语播音的职业特点
1.教材职业化
教材是培养人才最直接、最全面、最关键的要素。教材内容要有学生在岗位工作中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鲜明的职业导向性。
双语播音专业的教材既要遵循英语语言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考虑行业需求。教材的选用与编写应尽量考虑学生报考英语口语证书,四、六级证书的需要,同时又涵盖双语播音主持职场的各种职业素质与专业术语。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选用林海春的《英语节目主持人概论》、《英语采访艺术》等作为专业教材,其理论价值不必言说,但高校还编写、开发系列实践教材供教师选用,囊括双语访谈、双语晚会、双语教学、双语旅游等各类双语节目的各个板块,如开幕词、欢迎词、各类解说词,访谈句型、天气预报术语等。
2.教学方法微格化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学生,还是更多的依靠老师“面授机宜”,这对实践性、应用型极强的双语播音主持专业来说是个极大的制约。“微格教学法”是一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学生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它把教学过程置于一定仿真度的场景中,并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进行监控,把复杂的、大的训练目标按逻辑分解成若干容易掌握的单向技能训练模块,并对每一项技能提出具体的目标与要求。对双语播音专业来说,微格教学显然意味着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在双语播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可以合理构建双语播音主持技能训练体系,明确播音主持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微格教学训练的目标,如语音微格,发声微格,语体微格,新闻类微格(又细分为财经新闻、体育新闻、政治新闻……),等等,要求学生按照技能领域的不同目标层次训练某一微格技能,直至掌握并能做出示范,这种严格的、依次递进、层层把关的微格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教育资源的潜能,培养更多基础扎实、技能过硬的双语播音主持人才。
3.实践教学体系立体化、多样化
高校应建立双语播音专业“前堂后台、工学融合”的全方位、特色化教学体系。利用演播厅、影视制作中心、实验电视台、校园网站、广播电视发送接收实验室、网络电视台、调频台、录音间、电视节目制作编辑室、非编实验室等使双语播音专业学生能全程参与节目的策划、制作、播出等各个环节,强化职业能力和职业创新意识的掌握、形成坚持职业训练的习惯。
(二)保障性措施:加大办学投入和师资力量的培养
国家关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规范中,对专业教学所需的设备、场地及师资等条件都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而双语播音专业更需要有足够的现代化设备和演播场地作为教学的基本保障,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高校应建立完善演播厅、影视制作中心、实验电视台、校园网站、广播电视发送接收实验室、网络电视台、调频台、录音间、电视节目制作编辑室、非编实验室等教学、实践设施,保障学生在话筒前、镜头前演练、实战的机会。
在师资力量方面,高校一要灵活应变,由于双语播音专业硕士点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办学层次都停留在本科或专科,因此应灵活调整对高校教师硕士学位的要求,以特殊专业人才引进的方式放宽对双语播音专业人才的学历要求;第二,应加大培养力度,鼓励教师进修、深造,为教师创造在电视台、电台实践的机会;第三,应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优惠政策,甚至高新聘请电视台、电台一线的节目主持人任教、兼职、讲座,为学生传授最前沿,最真实的工作情境与专业知识。
三、结语
全球传播是中国对外大传播的一次机遇,而培养适应全球传播的优秀双语播音主持人则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目前,双语播音专业的办学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在办学过程中应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加强规范建设,避免粗制滥造、东施效颦,培养出适应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和全球媒体竞争需要的优秀双语播音主持人才。
[1]赵琳.双语播音主持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曾致,朱俊玲.新时期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方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