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倡导人文教育 快乐学习语文

2013-08-15叶惠琼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项链人文中职

叶惠琼

(厦门市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厦门 361000)

这几年,教育部连续出台了不少对中职学校十分利好的政策,如:中职学校招生计划与高中几乎“平分秋色”、推行“9+3”免费中职教育、每生每年(共两年)发放一千元五百元助学金等许多优惠政策,我国的职业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优惠的政策,将促使更多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涌入中职学校,给中职学校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学校的发展似乎可以不愁生源了。这是令人欣喜的。当然,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育者,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众所周知,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中职生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大部分中职生的入学成绩属于中等偏下。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基础都比较弱,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基础课都缺乏兴趣。就语文教学而言,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多注重语文基础知识能力和读写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语文所渗透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把语文教育变成枯燥、单纯的知识传授,这无疑是许多学生对语文产生厌倦的一大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尤为迫切。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学习语文呢?

一、不断地提高和完善教师本身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思想灵魂的塑造者。语文课堂的丰富多彩、思想火花的碰撞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博学多才、机敏应变、幽默睿智……一个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高低首先依赖于他是否广闻博览,文化知识越广阔,文化底蕴就越深厚。“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也无力”。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能力平平,那么在教学中必定举步维艰、绠短汲深。为了给学生一点亮光,语文教师应吸取整个“光的海洋”,“光的海洋”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光彩“黯淡”,怎能谈上“教书育人”呢?其次,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高低还与教师的创新精神有关。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方式比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泛黄的教案授课,早已是行不通了。作为教师,不能不懂学生在演讲中和作文中提到的“欧债危机”“哈利·波特”“迪克·牛仔”等等。教师的知识结构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师教给学生的内容,也应大胆创新,力求“老瓶盛新酒”,推陈出新。譬如,教学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中职的学生们对于鲁迅先生的议论文大多存在敬畏心理,总觉得深奥难懂,离现实生活遥远,再加上初中时学习鲁迅文章的经历:大多是老师滔滔不绝地分析,学生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似乎每一句话都有深意,结果是记了一大堆的笔记,却什么都没读懂。其实,最关键的是老师应该教会学生用眼睛看,用脑子想,这样的学习才是快乐和有效的。 于是当我在课上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该“拿来主义”时,学生非常肯定地回答“需要的时候,拿自己需要的,对自己没用的则不拿或者丢掉”,接着我借势引导“需要的是鱼翅等精华的东西,不需要的是烟枪、烟灯、姨太太等糟粕部分,那么,对于许多同学所崇拜的偶像,咱应该取其精华是什么,去其糟粕又是什么?”学生们一下子感觉到了,原来大师的文章可以和生活这么亲近。于是纷纷议论开了:追星族往往仿效明星的穿着造型、一颦一笑,甚至“酷”的神情。但这些显然都不算精华。怎样才能获得其精华部分呢?学生便快速地用眼光搜索课文中的拿来主义的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去拿。”另外,文中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有位学生提出了疑问——大宅子为什么要说“做了女婿换来的”?课下注解说,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我不太理解。我解释道:这种写法被人称作“挂角一将”的写法,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其是优是劣,大家可以去评价。鲁迅与邵洵美之间的论争文学史上早有定论,但课下关于邵洵美的注解明显是不公正不实事求是的。关于这个问题,有一本书《鲁迅和他骂过的人》,有时间大家找来可以读一读。经过我这么一说,同学们释然了,原来大师的文章也不是完美无瑕,有不足,也有争论。大师也和许多普通人一样会犯错误。通过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学生感受到学习本文对于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他人都具有指导作用。可以说,这也是他们从这一堂课上获得的最大收获。因此,真正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作为语文教师应有教育的机智与情怀,才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才能在五光十色而有目眩迷离的复杂社会中,吸引学生热爱语文。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情感感受力

中职学校在专业课程安排中以突出职业技能为主,较少有专门的人文素质课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语文作为文化课中极其特殊的一门学科,具备这种功能。几千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庄子曾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人类应该通过学习获得这样的智慧,也应该将它视为学习目标之一。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拥有宽广而高超的审美心胸,必须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情感感受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驰骋想象、调动情感,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发挥录音、幻灯、投影、电视等多媒体工具,将声音、形象与语言有机地结合,通过声音融入情境,透过文字看到画面,借由画面看到生活,进而融入作品之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通过语文的常规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世界文明发展的几千年,留给人类的文化可谓璀璨夺目、博大精深,通过阅读,学生既可与古人对话,还可与今人交流,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的是人所特有的想象力和情感体验。科林伍德指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1]在教学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的人物和主题,事先让学生上网了解十九世纪末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了解当时社会崇尚奢华、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丑陋社会风气。讲授此文中,先配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同学屏息聆听,感受主人公的起浮人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文章围绕“项链”展开情节,先是“借”项链,紧接着“丢”项链、“赔”项链,最后“识”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接着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的形象进行发散和补充,令其在欣赏文学作品和嘘唏感慨之余对复杂多变的人生有所体悟。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验马蒂尔德复杂的人物情感,特地把课文分成几个小片段,如:“爱幻想的马蒂尔德”、“接到舞会请柬”、“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公园与故人偶遇”等片段,编成课本剧,请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的能力与表演的天分,让马蒂尔德的悲催又戏剧化的人生再次被演绎。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文教学,使学生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这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是有益的。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2]语文教学,教师应注重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的阅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精神,深刻思想,陶冶情操,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与人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

三、提倡活泼的教风、求实的学风和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人文化的课堂

中职的教育对象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充满朝气的少男少女们。古板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必然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卢梭在《爱弥儿》一文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3]以快乐做载体的事物必定让人无法拒绝,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打开学生求知欲望的一把钥匙。语文教师的教学应该具有语文学科特有的灵气与活力,教师必须展示独特的教学个性。语文课是离生活最近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中重视人文性,必须使语文走近生活,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问渠哪得深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从生活中到处都能学习做人、做事的智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必然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所裨益。教师要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或是真善美,或是假丑恶搬到课堂中与他人交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学生而言,教师既是文明的传播者又是思想行为的楷模,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在充满人文教育的课堂,教师要打破教与学之间传统的被动关系,要学会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将此内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4]到西方国家,印象最深的是莫过于人们轻松而快乐的生活态度。在图书馆借书时,图书管理员说:“enjoy your books(享受你的书)!”在餐馆用餐,服务生说:“enjoy your lunch(享受你的午餐)!”到博物馆参观,导游说:“have a fun(玩得开心)!”可见,快乐与享受是西方人生活的主旋律,这也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不容置疑,愉悦的心情能够使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大大地提高。如何把轻松、快乐、享受等这些代表正能量的情绪带入我们的课堂,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营造一种充满人文文化的环境,这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对中职生实施人文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本身的专业素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累积经验。“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语文教师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学生自觉地师学于教师的德与才。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感受力做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以此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让其一旦投身社会,能够立身行事。教师还要积极营造人文化的课堂,将“活泼的教风,求实的学风,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行到底,到达学习的最高境界——快乐,使语文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1]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刘勰.古代文论名篇选读·文心雕龙·知音[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项链人文中职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丢失的红宝石项链
找项链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真心假项链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