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
2013-08-15
蚕桑丝绸产业是我省的特色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目前,全省蚕茧产量、茧丝质量、丝绸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综合实力突出。发展蚕桑丝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省蚕桑丝绸产业,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的把我省蚕桑丝绸产业打造成为“朝阳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四川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四川省“十二五”纺织产业发展规划》,特编制本规划纲要。
1 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省蚕桑丝绸产业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消费升级的历史机遇,通过加强基地建设、推广先进技术、培育壮大产业化经营主体、调整产业结构、打造自主品牌和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克服了市场波动等困难,稳定了蚕桑丝绸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1.1 产业规模全国领先。目前,全省年产丝类产品2.8万t,占全国总量的25%,蚕丝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现有桑园面积120000hm2,年产蚕茧7万多t,全省蚕种良种繁育体系配套,年产优质蚕种200多万盒,蚕茧、蚕种生产数量仅次于广西,居全国第二位。2011年生产丝织品2.3亿m,出口真丝服装94万件,蚕桑丝绸产业总产值245亿元,出口创汇3.3亿美元。
1.1.2 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全省已基本形成了攀西、川南、川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茧丝绸加工逐步向骨干企业集中和工业园区聚集,呈现出优势区域优先发展、快速发展、集聚发展的势头,蚕桑丝绸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
1.1.3 蚕桑资源开发成效显现。近年来,我省对桑果、桑枝、蚕沙、蚕蛹,以及养蚕剩余桑叶等过去的副产物实施综合开发,桑叶茶、桑果酒、桑果饮料、桑枝食用菌、蚕蛹油等新产品已呈现产业化雏形,“桑+冬马铃薯”等桑园复合经营模式显著增加了桑园土地产出。
1.1.4 文化资源开发深入推进。近年来,我省围绕蚕桑丝绸文化资源开发作了大量探索和实践,新建的成都蜀锦工场、四川丝绸博物馆、锦门丝绸文化主题公园、郫县安靖蜀绣文化产业园、南充“千年绸都第一坊”、丝绸文化公园、南充丝绸文化展示馆、蚕桑生态博物园等充分展示了我省蚕桑丝绸文化资源开发深入推进的新成就。
1.2 发展的有利条件
1.2.1 产业体系完善。我省是蚕桑丝绸大省,桑、蚕、种、茧、丝、绸、印染、服装、家纺等生产加工链条完整,有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功能实验室与综合试验站、农业部蚕桑品种改良分中心 (南充)和省蚕丝学校等科研教学机构,产业体系完善,发展后劲充足。
1.2.2 区位优势明显。四川自然气候条件宜桑宜蚕,蚕茧质量居西部最好水平,桑叶、桑果品质居全国最优。随着我国“东桑西移”工程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四川正成为我国蚕桑丝绸产业的主要转移承接地,产业发展潜力极大。
1.2.3 文化资源丰富。我省是蚕丝业发祥地之一,已有6000多年历史,素称“蚕丛古国”,“蜀”意为蚕。我省是蚕神“嫘祖”的故乡,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蜀锦”居中国四大名锦之首,“蜀锦”、 “蜀绣”与大熊猫并称为四川“名片”,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与蜀绣呈融合发展趋势,发展潜力很大。南充被命名为“中国绸都”之一,品牌效应逐步显现。蚕桑丝绸文化是蚕桑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1.2.4 政策环境有利。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蚕桑丝绸产业发展给予高度期盼,有利于蚕桑丝绸产业的振兴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文化强国战略,蚕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开发潜力极大。国家商务部《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丝绸产业。
1.3 发展的不利因素
1.3.1 产业竞争加剧。我省自然生态条件适合各类种养业发展,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保供给、促增收的任务繁重,农业内部产业之间、传统产区与新兴产区之间、蚕丝纤维与新型纤维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蚕桑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3.2 产业结构不合理。我省蚕桑丝绸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多数蚕茧收购企业与蚕桑专业合作社只限于收茧,缺乏服务,缺乏加工延伸,丝绸工业企业以生产生丝或坯绸等原料性产品为主,与我国东部地区比较,在深加工、精加工及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方面差距较大,国内、国际知名品牌较少。加工营销对蚕桑丝绸产业支撑带动能力明显不足。
1.3.3 比较效益下降。目前,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各种要素成本快速上涨,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在蚕茧成本中的比重已经由上世纪80年代的50%上升到2010年的71.2%,丝绸产品成本增速明显快于销价的增速,蚕桑丝绸产业比较效益总体呈下降趋势。
1.3.4 从业队伍不足。农村青壮年大量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专业学校招生大量减少,农村栽桑养蚕、蚕种良繁、工业缫丝织绸等多个环节新生力量补充明显不足,从业队伍老龄化趋势突出,素质下降,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减弱。
2 总体要求
2.1 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我省“城乡统筹,两化互动”的总体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提升产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基地夯实基础、壮大产业化经营主体、打造品牌做大市场为抓手,以全产业链开发为途径,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以桑资源为基础的新兴产业,积极发展蚕桑丝绸文化旅游产业,全面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蚕桑丝绸产业体系,把我省蚕桑丝绸产业打造成为农民增收、文化传承、生态建设的千亿产业和全国蚕桑丝绸产业强省。
2.2 基本原则
2.2.1 优化配置,突出市场化发展。深化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健全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调控,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使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
2.2.2 集中规划,突出集约化发展。以培育适度规模种养大户为基础,着力建设蚕桑专业村、蚕桑特色乡镇、蚕桑基地县;以培育重点企业为基础,着力建设丝绸工业园区、优质丝绸服装家纺面料出口生产基地和创意丝绸文化产业基地,引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
2.2.3 开发资源,突出多元化发展。大力开发桑、蚕、茧、丝资源新用途,将传统蚕桑丝绸产业链向文化旅游、食品工业、医疗保健、新型化工、建筑材料、环境保护等领域延伸,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蚕桑丝绸产业链,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筑蚕桑丝绸产业效益新的增长极。
2.2.4 效益优先,突出高效化发展。坚持走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增产增效的路子,转变低效粗放的增长方式,依靠良种良法良机等科技手段提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依靠装备和工艺的提档升级等科技手段提升蚕桑丝绸加工产品的精度、档次,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加工成本,增强蚕桑丝绸加工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3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涵盖16个市 (州),40个县 (市、区),土地面积14724km2,其中,国贫县及艰苦边远县15个 (其中9个县属于乌蒙山区和秦巴山区)。2011年末,规划区域总人口292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338万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人口240万人。
规划区多属盆周山区,以乌蒙山区和秦巴山区等贫困山区为主,自然生态条件宜桑宜蚕。相比于平原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气候以干旱少雨为主,暴雨、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耕地坡度较大、土层薄、熟化程度低,生态条件脆弱,水土易流失。
2.4 发展目标
到2022年,全省基本建成多元化高效化的现代蚕桑丝绸产业体系,桑园面积在2010年120000hm2基础上,2015年达到 133333.3hm2,2022年达到200000hm2;全产业总产值在2010年250亿元基础上实现翻两番目标,其中2015年达到500亿元,2022年达到1000亿元。具体目标:
2.4.1 茧丝绸产品量质双提升。全省年生产蚕茧15万 t、生丝3.5万 t、绸类 4亿 m,丝绸服装6000万件,蚕丝被、床上用品等丝绸家纺产品4000万件,其中,2015年蚕茧、生丝、绸类、丝绸服装、丝绸家纺分别达到10万t、3.2万t、2.5亿m、3000万件、2000万件。茧丝绸产量总体居全国第二位。100kg生丝耗茧280kg以下,4A以上厂丝产量达到90%以上,生坯丝织品一等品率达95%以上,成品绸一等品率达到90%以上,茧丝绸质量居全国最好水平。茧丝绸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其中,2015年达到350亿元以上。
2.4.2 蚕桑资源和蚕桑丝绸文化实现产业化开发。桑叶、桑枝、桑果、蚕蛹、蚕沙等资源开发全面实现高效产业化,资源利用率达到80%以上,其中,2015年达到50%;深度挖掘和开发蚕桑丝绸文化资源,繁荣蚕桑丝绸文化事业,加强蚕桑丝绸文化宣传,大力发展以蜀锦、蜀绣、羌绣为核心的蚕丝旅游文化产业。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其中,2015年达到150亿元。
2.4.3 产业素质大幅提高。蚕桑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蚕桑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种养大户生产占总量70%以上,40个基地县桑园面积占全省的85%以上;丝绸生产技术装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自动缫丝规模达到90%以上,无梭织机规模达到60%以上,印染后整理实现环保化生产;蚕桑资源开发实现产业化;实现无公害农产品全覆盖,争创绿色食品20~30个、有机农产品15~2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6~10个、四川省名牌15~20个、中国丝绸高档标志6~10个、中国驰名商标6~10个、中国名牌3~5个;培育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5~20个、50亿元以上企业4~5个、培育产值100亿元工业园区3~4个。
3 规划布局
3.1 总体布局
促进优势区域聚集发展,以“锦城”—成都、“绸都”—南充、 “茧都”—凉山为基础,打造3个“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蚕桑丝绸产品集散交易中心 (南充)、丝绸高档精品展示中心(成都)和茧丝交易中心 (凉山);将桑、蚕生产能力布局在攀西、川南、川中北3个产业带40个基地县;以成都、南充、凉山、绵阳、宜宾、内江、资阳、广安、自贡、眉山为重点,聚集建设10个优质丝绸、服装、家纺及蚕桑资源新兴产业工业园区,形成“三城、三带、十园区”的总体布局。
3.2 蚕桑产能布局
将200000hm2桑园布局在40个基地县 (其中,20个重点县),形成450万t桑叶、80万t桑果、450万t桑枝生产能力。其中,蚕茧生产能力15万t。将300万张蚕种产能布局在20家重点蚕种场、10家核心蚕种场、6座冷库。
专栏1:蚕桑基地县、重点县名单
成都市:金堂县※、邛崃县、大邑县
自贡市:荣县※、富顺县
德阳市:中江县
遂宁市:射洪县
内江市: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县
乐山市:井研县※
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三台县
广元市:朝天区
南充市:南部县※、西充县※、嘉陵区※、仪陇县、阆中市
宜宾市:高县※、珙县※、兴文县※、宜宾县
广安市:武胜县※
达州市:达县、大竹县
眉山市:青神县※、丹棱县、仁寿县
资阳市:乐至县※、安岳县
凉山州:宁南县※、会东县※、德昌县※、普格县※、冕宁县、西昌市
攀枝花:盐边县※、米易县
※20个重点县
3.3 茧丝绸加工产能布局
将优质茧加工布局在40个基地县。将缫丝、织绸、服装、家纺产能布局在南充、成都、内江、资阳、凉山、宜宾、绵阳、自贡、眉山、广安等10个市州,其中,缫丝织绸布局在10个园区、30个重点企业;服装、家纺布局在10个核心企业。形成4万t缫丝、4.5亿m织绸、6000万件 (套)服装 (家纺)生产能力。
专栏2:茧丝绸加工产能布局
◇优质茧加工 (40个县区):金堂县、邛崃县、大邑县、荣县、富顺县、中江县、射洪县、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县、井研县、涪城区、游仙区、三台县、朝天区、南部县、西充县、嘉陵区、仪陇县、阆中市、高县、珙县、兴文县、宜宾县、武胜县、达县、大竹县、青神县、丹棱县、仁寿县、乐至县、安岳县、宁南县、会东县、德昌县、普格县、冕宁县、西昌市、盐边县、米易县。
◇缫丝织绸服装家纺产业园区 (10个):成都市、南充市、凉山州、绵阳市、宜宾市、内江市、资阳市、广安市、自贡市、眉山市。共30个企业,服装家纺10个重点企业。
3.4 蚕桑丝绸文化旅游产业布局
蚕桑丝绸文化旅游产业集中布局在成都市、南充市、凉山州。重点打造蚕桑丝绸文化街区和蚕桑丝绸文化产业园,使之成为我省蚕桑丝绸文化的展示中心、互动体验中心和高端丝绸产品消费中心;以南方丝绸之路、蜀锦、蜀绣、嫘祖文化为载体,进一步完善丝绸博物馆、蜀绣文化产业园等,培育以蚕桑丝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示范园、文化小镇和基地,打造蚕丝历史文化、专题旅游项目和产品。
专栏3:蚕桑丝绸文化旅游产业布局
◇成都市:新建、续建蚕桑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蚕桑丝绸文化街区、蜀锦工艺厂、丝绸博物馆、锦绣工厂、丝绸工业园、蚕桑生态园、蜀绣文化产业园、蚕桑丝绸展示体验馆。
◇南充市:新建、续建千年绸都第一坊、蚕桑生态博物园、丝绸文化公园、蚕桑丝绸文化展示馆、南部蚕桑生态旅游度假区。
◇凉山州:以“南方丝绸之路”为节点、红色文化资源及“火把节”等彝族文化元素开发为重点,打造西昌等地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德昌桑果节”观光旅游业。
3.5 蚕桑资源新兴产业布局
根据资源分布与现有加工条件,蚕桑资源新兴产业布局在9个市州,培育30个重点企业,10个核心企业。主要形成桑叶、桑果、桑枝、蚕蛹等蚕桑资源加工产能。
专栏4:蚕桑资源新兴产业布局
◇桑叶、桑果加工:凉山州、南充市、成都市、宜宾市、绵阳市、内江市、资阳市、眉山市。重点方向:食品、医药、保健。
◇桑枝加工:凉山州、南充市、宜宾市、绵阳市。重点方向:化工、木材加工、生物质能源、桑皮纤维、桑枝食用菌等。
◇蚕、蛹、丝综合利用:自贡、成都、南充、凉山、宜宾。重点方向:食品、医药、保健、化工。
◇丝绸工艺品、饰品、礼品:成都、南充、凉山。
4 重大工程建设
4.1 蚕桑“种子工程”
重点开展优质高抗蚕桑品种选育,完善蚕桑新品种试验示范体系和蚕桑种质 (基因)资源库、蚕种良繁基地和加工设施设备建设,新建桑树工厂化育苗基地、桑树品种园与品种扩繁基地,完善蚕桑种子检验检疫体系。
专栏5:蚕桑“种子工程”
◇新育成并审定蚕桑新品种13个,其中:优质高产蚕品种2个,高抗蚕品种2个,优质高产桑品种2个,果叶兼用桑、果用桑、茶用桑、饲料桑、生态桑品种各1个,杂交桑繁育系统2个。
◇续建蚕桑种质资源库5个,蚕桑新品种区试基地15个,主要包括建设新品种试验与展示基地,配套仪器设备。
◇研制推广高效率蚕种良繁削茧、鉴蛹机具1套。
◇改建20个蚕种场,形成300万张产能,新改建业务用房、配套制种、保种设施。
◇在10个核心蚕种场建设10个标准化原蚕饲育基地,主要包括新改建3333.3hm2标准化桑园、配套小蚕共育室、蚕室 (蚕棚)、蚕台、蔟具及消毒设施等。
◇新建1座、改建5座蚕种冷库,包括业务用房、配套设施、仪器等。
◇新建3个工厂化桑树育苗基地,集成熟化桑树组织培养育苗技术,在宁南、南部等4个县新建、扩建桑树品种园、优良品种扩繁基地,主要包括建设厂房、桑园基础设施、品种嫁接、配套仪器设备等。
4.2 蚕桑基地建设工程
在40个基地县、20个重点县现有基础上,采取新建与改造相结合,以扩建和改造为主,建设高标准桑园和生态桑园,叶用、果叶兼用等不同用途的万亩连片桑园。根据桑叶、桑果用途及加工需要,推广相应的良种良法技术和“桑+马铃薯”等粮经复合桑园种植经营模式。加强养蚕基础设施建设与养蚕技术培训。鼓励支持桑园土地流转,因地制宜推广种桑与养蚕分离的蚕桑经营模式,着力培育一批年养蚕15~50张的适度规模养蚕农户,促进养蚕生产加快向适度规模养蚕户集中。开展机械化、轻简化栽桑养蚕技术示范建设,深入开展提质增效活动,把栽桑养蚕经济效益提高到新的水平。
专栏6:蚕桑基地建设工程
◇在20个重点县新建、改建高标准叶用桑园100000hm2;在40个基地县改建高标准果叶兼用桑园53333.3hm2。主要包括新品种推广,桑地、桑水、桑路、桑电建设,桑园机具配套。
◇在40个基地县,利用25°以上坡耕地、石漠化地、“四边”土地,新建、改造生态叶用桑园46666.7hm2,主要包括土地整理、新品种推广、桑路建设,机具配套。
◇在40个基地县培育6万户适度规模养蚕户,新建、改建规模化养蚕大棚10万个 (100m2/个),配套蚕台4000万m2、方格蔟具2亿片、消毒池10万口 (1.2 m3/个)、切桑机10万台、消毒机具10万套。
◇省级培训40个基地县技术骨干200名,县培训小蚕共育及基层技术辅导能手5000名。
◇在宁南、南部等4个县开展轻简化、机械化(工厂化)栽桑养蚕技术试验示范,支持小蚕共育、大蚕饲养省力化机械和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4.3 茧丝绸提档升级工程
以扩大内需为导向,加快推进茧丝绸加工提档升级,支持茧丝绸企业开展机电一体化、智能检测、节能减排,提质增效、节本增效的先进工艺技术改造。支持开发真丝、真丝与其它纤维混纺、交织、复合丝绸面料、高附加值家纺产品、功能性蚕丝被等新型高档产品和真丝衍生品。支持数码喷墨印花、小浴比、无水染色等新型印染技术、防缩抗皱特种印染后整理和多种纤维复合的差别化印染后整理新技术研制示范。
专栏7:茧丝绸提档升级工程
◇在30家重点企业推广自动化智能化、节能减排为主要特点的节能型自控煮茧机200台,新增和更新白厂丝自动缫丝机100组,新增双宫丝自动缫丝机50组,剑杆织机300台,喷水织机500台,针织大圆机200台,并配备与无梭织机相适应的数码提花机和自动化智能大卷装络并捻设备,在重点企业全面推行纹织CAD设计。支持30个重点企业建立开发功能蚕丝被生产技术。
◇在10家核心企业推广电子分色、电子制版、电子调色、数码喷墨印染等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在线监控系统,推广服装、家纺企业推广服装立体裁剪、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 (CAD/CAM)、高端家纺产品功能性整理技术等。
4.4 桑蚕茧资源高效化利用工程
着力开展大宗资源化利用,重点支持具有前期开发基础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实施技术升级,鼓励支持行业外大型品牌企业参与桑蚕茧资源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桑枝生物质能源、桑枝纤维、桑枝化工、桑枝木材加工产业链;桑果饮料、桑果酒、桑果醋、桑果花青素、桑果功能食品等桑果加工产业链;桑叶茶、桑叶粉、桑叶蛋白、桑叶饲料等桑叶加工产业链;蚕蛹油、蚕蛹蛋白等高端蚕 (蛹)食品、化工、饲料加工产业链;蚕沙叶绿素、果胶提取等化工产业链。缫丝废水丝胶蛋白提取化工产业链。
专栏8:资源高效化利用工程
◇支持10家企业新建、扩建桑叶茶、桑叶凉茶生产线,形成2万t产能桑叶茶、20亿听桑叶凉茶产能,主要包括新建业务用房、添置设备、产品研发。
◇支持10家企业新建、扩建桑果酒、桑果汁、桑果醋生产线,形成20万t桑果酒、10万t桑果汁、5万t桑果醋生产能力。主要建设业务用房、添置设备、产品研发,延伸开展桑果饮料、花青素深加工。
◇支持10家企业新建桑枝化工、桑枝木材加工、桑枝生物质能生产线,形成年加工能力300万t。
◇支持10家企业新建食用桑叶粉、饲料桑叶粉生产线,形成桑叶粉产能,延伸开展桑叶蛋白深加工。主要包括新建业务用房、添置设施设备。
◇支持5家企业扩建、新建蚕蛹油、蛹蛋白加工生产线,形成1万t蚕蛹油、1万t蛹蛋白产能。主要包括新建业务用房、添置设施设备。
◇支持5家企业扩建、新建蚕沙加工生产线,形成有机肥、叶绿素、果胶、饲料加工产能。主要包括新建业务用房、添置设施设备。
◇支持涪城、珙县等10个县采用“公司+大户+农户”模式发展桑枝食用菌生产,形成10亿包食用菌生产能力。主要包括新建菌棚、消毒设施、技术培训。
4.5 品牌与市场建设工程
建立品牌促进、宣传和保护等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企业积极创建自主品牌,鼓励将蚕桑丝绸文化元素融入蚕桑丝绸产品开发。支持流通企业开展服务品牌建设,推动有实力的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联合、兼并、合资、合作等方式培育壮大蚕桑丝绸流通企业。支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建设和改造蚕桑丝绸精品展示中心、交易市场、批发市场、连锁店、专卖店、加盟店,大力支持传统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支持进行营销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形成一批面向消费者的网络购物平台、面向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具有批发功能的仓储式会员店发展。规范总经销、总代理,减少代理层次。
专栏9:品牌与市场建设工程
◇实现无公害农产品全覆盖、争创绿色食品30个、有机农产品2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0个、中国丝绸高档标志10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国名牌5个、四川省名牌20个。
◇每年组织1~2次、挑选20家企业参加国内外相关产品展示、展销会,每年支持企业与地方举办1次蚕桑丝绸产品专业性展会。
◇支持重点企业建设蚕桑丝绸自主品牌专卖店、连锁店 1000个 (100m2/个以上,每年 100个)、电子商务平台10个。
◇每年支持10个品牌的蚕桑丝绸产品广告宣传、支持10家企业开展“进名店”活动。
◇在成都、南充新建、扩建蚕桑丝绸精品展示中心4个、精品街区4个、批发市场2个。
◇在南充市新建覆盖西部地区的优质丝绸家纺面料交易中心、在凉山新建覆盖川、滇、黔的优质茧丝交易中心。
◇在德昌、南部新建桑果批发市场,主要建设房屋、储藏、配备初加工设备。
4.6 蚕桑丝绸文化建设工程
积极引导蚕桑丝绸文化事业和蚕桑丝绸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开发具有四川元素的“蜀锦”、“蜀绣”、“羌绣”、“嫘祖”、“南方丝绸之路”等蚕桑丝绸文化资源,促进产品与文化、文化与艺术的结合。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方式,支持建设蚕丝博物馆、蚕桑丝绸文化主题公园、蚕桑丝绸文化产业园、蚕桑生态博物园;支持以音乐、美术、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弘扬蚕桑丝绸文化;支持地方和社团组织举办蚕桑丝绸文化节;支持打造具有四川独特魅力的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品牌。
专栏10:蚕桑丝绸文化建设工程
◇扩建、新建10家蜀锦、蜀绣、蜀绘生产和丝绸旅游工艺品生产,主要包括厂房建设、设施设备配套、技术培训。
◇在成都、南充新建、扩建丝绸博物馆4个、蚕桑丝绸文化产业 (创意)园4个,蚕桑生态博览园3个。
◇支持凉山以“南方丝绸之路”节点、红色文化资源及“火把节”等彝族文化元素开发为重点,打造川西南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支持南充结合红色旅游文化举办蚕桑丝绸文化节。
◇支持盐亭县改造扩建“嫘祖故里”蚕桑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