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两化互动”中发展蓬安县蚕桑产业的思考

2013-08-15罗昌福罗红柏

四川蚕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蚕业养蚕桑园

罗昌福 罗红柏

(蓬安县蚕业局,四川 蓬安 637800)

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新型工业化是核心,新型城镇化是依托,在“两化互动”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安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提出了“建设川东北区域新型工业强县”的目标,笔者就蓬安蚕桑产业如何在“两化互动”中发展提出一些浅见,仅供参考。

1 蓬安县蚕业基本情况

蚕桑生产是我县的传统产业,也是培育中的蓬安四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加剧,这一传统产业遭受了巨大冲击,到了生死边缘。2006年10月,为拯救这一传统产业,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蚕桑产业“百万工程”的决定,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定,围绕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开展工作,及时提出了恢复性发展蚕桑产业的具体措施,采取了“分步实施,一年一个重点”的战略,即“2007年重点育苗栽桑,2008年重点改造劣桑,2009年重点改造养蚕设施”,夯实了蚕桑产业基础,我县蚕桑产业发展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2 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通过实施“蚕桑百万工程”,蚕桑生产规模有所恢复,管理方式和生产技术有了较大进步,但是这种恢复是不稳定的,与完成“百万工程”的目标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以下问题:

2.1 产业总体规模不大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重点蚕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或经商,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管桑养蚕又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有很强的季节性,造成有桑无人管,有桑不养蚕,发种和产茧的量不足,蚕桑产业总体规模不大。

2.2 产业综合效益不高

我县蚕桑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不长,还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蚕桑副产品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不强,蚕桑产业“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蚕桑产业生物量利用率不高,单一的产品结构和劳动密集的产业特点已经成为制约我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蚕业综合效益不高。

2.3 技术服务不到位

蚕业基层经费与人员不足,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存在“断线、网破、人散”的现象,蚕业科技难以落到实处。据调查,多数蚕农反映不懂良桑嫁接、修枝、病虫害防治、省力化养蚕等技术,不能贯彻实施科学养蚕措施。蓬安过去乡镇有蚕桑辅导员、科研员,村有中心技术员、管蚕桑的副村长,而现在我县12个蚕桑基地乡镇,仅有2个乡镇有专业技术人员,其他乡镇都是非专业人员,在科技推广方面有很大难度。

2.4 生产投入严重不足

从县蚕业局到乡镇,工作经费十分缺乏。2001年国家取消了执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蚕改费”收费项目,县内茧丝绸企业破产改制后,新组建的民营企业实力不强,对生产发展不愿投入,缺乏项目支撑,产业发展后劲乏力,与其他县 (市、区)相比,生产投入十分不足。

3 几点建议

3.1 优化区域布局,突出规模特色

实施蚕业产业化经营,向规模要效益,坚持工业农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产业化经营与工业化、城镇化和蚕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进一步优化蚕桑产业区域布局,着力抓好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发展蚕桑专业村、专业户、蚕桑业主等,加快集中区建设。走“一步成园、成片栽桑、规模经营”的路子,基地乡镇、规模村、专业社采取“统一规划、整乡 (村、社)推进、登记造册、统一栽管”的办法,做到旱地桑园化、栽植规范化、管理标准化。修改完善我县蚕桑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继续加快优势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引导蚕桑产业向3个市级基地乡镇9个县级蚕桑基地乡镇集中,将兴旺、龙蚕、金溪3个市级基地建成以蚕桑生产为特色的产业强镇,在全县率先实现桑树良桑化、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簇具优良化。蚕桑产业也要全面参与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到“屋外有桑园,屋内闻蚕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要培育一批有桑园0.2hm2(3亩)以上、年养蚕5张以上的蚕桑业主大户(基本养蚕户),实现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养蚕的集约化水平,解决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养蚕劳动力不足、桑园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3.2 创新经营模式,提高综合效益

根据新型工业化的相关要求,推行“公司(企业)+农户”、 “公司 (企业)+基地 +农户”、“公司 (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把蚕桑基地建设作为企业生产的“第一车间”,实行“订单式”发展,保护价收购,与蚕农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保持蚕桑产业稳步发展。要推进蚕桑产业的高效产业化和综合利用,“延伸一根丝,用好一棵树”,对蚕桑全产业资源进行分级多元产品开发,探索农业向工业延伸,工农业互相促进的有效路径。依托蚕业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行政推动等手段,重点扶持壮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蚕业精深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在提高养蚕收益的同时,推进全产业链的综合开发,大力推广“桑粮、桑菜、桑草、桑药”、“果叶兼用桑”、桑枝栽培食用菌等高效生态蚕业模式,积极探索蚕桑副产物和蚕茧深加工的深度开发,招引企业对蚕桑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打造产业名品名牌,如蚕丝被、桑葚醋、桑皮纤维衣服、桑枝造纸造板种菌、蚕沙药枕、蚕蛾系列酒等,提高桑园单位面积的产出率,提高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努力提高蚕业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3.3 健全服务网络,推广实用技术

选拔调整充实基地乡镇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巩固完善县、乡、村、共育户联农户的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大力开展“蚕业科技大示范、大培训、大推广”活动,建立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蚕桑生产示范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广应用高效省力养蚕技术 (如栽桑的一步成园快速丰产技术、小蚕供育、大蚕省力化饲育)等主体技术路线和桑园合理套种高产管理技术,通过“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纸板方格蔟”等蚕桑生产实用技术的集成配套推广,通过养蚕设施改善、养蚕方式改革和养蚕技术的更新,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达到提高蚕桑生产力和劳动效率,提高管桑养蚕的效益。特别是要加大对共育人员和大户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蚕农科技水平,增强蚕农增收致富能力。

3.4 加大资金投入,夯实蚕桑基础

加大对蚕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多渠道争取资金,将“蚕桑百万工程”等项目建设与农业、林业、扶贫、交通、农机、水利、新农村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使用,深入推进蚕桑基地建设,夯实桑树基础,通过“补植一批,嫁接一批,复壮一批,达到旱地桑园化、桑园良桑化”;实施新建和改扩建小蚕共育室,修建专用蚕房,搭建省力化蚕台,推广优良蔟具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和完善蚕桑生产的扶持力度和补助方法,补助的重点是基础的育苗栽桑、专用蚕房建设、技术推广和指导、机具改良、桑蚕病虫害统防统治、专合组织、风险调控等方面,发挥行政引导作用;增加蚕业工作经费,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政府的有效投入,使我县桑树基础增强,养蚕设施改善,技术服务到位,质量效益提高。

猜你喜欢

蚕业养蚕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养蚕不易
养蚕记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四川蚕业》稿约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