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果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3-08-15黄盖群佟万红
刘 刚 蒲 龙 黄盖群 殷 浩 危 玲 佟万红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2.南部县蚕桑局 南部 637005)
四川蚕业源远流长,是中国蚕丝业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蚕桑生产基础,但传统蚕桑产业以栽桑-养蚕-产茧为主,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蚕桑生产整体效益不高。目前一种以采摘优质桑葚为主,同时兼顾桑蚕饲养的果桑产业应运而生。发展果桑产业,延伸产业链,开发桑葚浓缩汁、桑葚酒等功能型保健产品,提高蚕桑业的附加值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发展高效观光生态蚕业,对调整四川蚕业产业结构,变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四川果桑产业发展现状
近10年来,我省果桑产业得到较大发展,目前全省果桑种植面积达到3333hm2,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德昌县、攀枝花盐边县、南充市南部县、嘉陵区、乐山市五通桥区、绵阳市涪城区等地。推广品种包括“无核大十”、“德果1号”、“蜀葚1号”、“堡坎61号”、“嘉陵30号”、“红果1号”、“红果2号”、“台湾果桑72C002”等。全省有德昌元坤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南充千年绸都第一坊酒业有限公司、四川祥龙绿色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阆州醋业有限公司等果桑加工企业10余家,主要开发桑果汁饮料、桑葚浓缩汁、桑葚干红、桑葚干、桑葚醋等,特别是南部县近年来大力打造“西部饮品城”,作为“五城”南部建设的核心内容,先后引进四川劲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申安集团两家大型企业进行桑葚精深加工、提取花青素等。
2012年,全省桑果产量达8万t,创产值约5亿元,其中鲜食桑果约1.7万t,产值约1亿元,企业加工桑果6.3万t,实现产值约4亿元。同时,解决就业指标5000余个。
2 四川果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果桑标准化种植程度较差、技术规程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栽植密度太大:全省除攀西果桑主产区属干热河谷气候,可以进行适度密植以外,南充、绵阳等地均属丘陵区、多湿气候,现有果桑80%以上均是在叶用桑的基础上改接而成,栽植形式以“1.33m×0.67m”为主,667m2栽桑达700株以上,更有甚者超过1000株。②果桑园专用化程度低、间套作搭配不当:以南部县、嘉陵区为例,80%以上的果桑园均间套种其它作物,部分桑园甚至套种油菜、小麦等高杆作物。③修剪方式不规范、树型凌乱:目前南部县、嘉陵区80%以上的果桑在嫁接当年或次年均没有进行主干定干、枝干培养,甚至栽植4-5年的桑树仍然是一根主干到顶,“头重足轻”的现象非常普遍。④田间管理及肥培措施严重不到位:现有果桑园在桑园翻耕、防除杂草、开沟排水等方面管理松懈,肥培管理主要以化学肥料为主,基本没有考虑配方施肥或施用有机肥。以上问题既不利于桑园管理、桑葚采摘,同时,给病虫害综合防治带来极大的难度,也严重影响到桑葚的产量和质量。
2.2 果桑品种单一、熟期结构搭配不合理
尽管目前全省引进栽培果桑品种数量达10个之多,但各地相对而言品种结构单一。攀西地区“德果1号”种植面积占90%以上,以南部县为代表的内地丘陵区主要栽培品种为“无核大十”,该品种属广东桑系统,发芽较早,在四川栽植易受早春冻害,严重影响桑葚产量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每年3月初桑花开放时,正值桑葚菌核病病原的萌发及感染期,易造成桑葚菌核病的大爆发。同时,品种单一,成熟期太集中,导致桑葚采收、运输劳动强度大、劳动力的紧张,收购加工企业压力大。
2.3 桑葚菌核病、桑葚浆瘿蚊为害严重
目前,我省果桑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果桑“一病一虫”的防治,桑葚菌核病和桑葚浆瘿蚊对果桑产业的威胁极大,尤其是桑葚菌核病只能防,不能治,具有来势猛、发病快的特点,其为害往往是毁灭性的,给果桑生产经营者带来巨大的损失。以南部县为例:近3年来,南部县大力发展果桑,新栽果桑333hm2,并提出建立全国最大的果桑基地3333hm2的口号,但在2012年,其果桑桑葚菌核病发病率达到85%以上,桑葚浆瘿蚊病发病率达62%以上,667m2桑正常产果不足100kg,严重的桑果绝收,果农及桑葚加工企业损失惨重。
2.4 桑葚属于浆果类水果,不耐储存和保鲜
桑葚是一种含水量极高的浆果,鲜果含水率80%~85%,加上果皮极薄,不耐贮运和保鲜,是制约大量鲜果上市的主要原因,一般只有在市郊的种植才能凸显出优势。因此迫切需要解决桑果的贮藏保鲜和深加工方面的技术问题。
2.5 产业化程度低、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引导市场的主导产品
目前,全省果桑产业发展以地方政府引导为主,农户种植较为分散、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配套栽培技术措施贯彻严重不到位,导致667m2桑效应较低,严重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果桑加工工艺主要以简单套用其它水果的加工工艺为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桑果深加工中的共性问题、瓶颈问题,缺乏引导市场的主导产品,导致市场竞争力较差,不能带领果桑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我省共有加工企业14家,其年产值约4亿元,年利润不足3000万元。同时,对桑葚食用、保健及药用功效的宣传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果桑产业的发展。
2.6 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研发力量薄弱
虽然果桑在我省一些地方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总体讲各级投入少,基础研究不多,多局限于引种、试用。而果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创新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果桑配套栽培技术集成,果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桑葚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等均属于基础性工作,需要政府投入,进行全省性联合攻关,同时,带动地方财政、龙头企业、合作社、果农等进行多元化投入,才能确保果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3 四川果桑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果桑优势区域优先发展,宜栽区域适度规模、稳步推进
攀西果桑主产区地处金沙江、安宁河流域干热河谷地带,光热资源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较大,平均667m2桑产果量达1500~2000kg,产量高、品质优、不易发生桑葚菌核病,是发展果桑产业的优势区域。而地处丘陵区的南充、绵阳、宜宾等地桑树资源丰富,适宜果桑产业发展,但由于空气湿度较大,容易导致桑葚菌核病的大爆发,因而,需在突破相关技术瓶颈后,再行扩大生产规模,切忌盲目发展。
3.2 选择宜栽品种、丰富品种类型、改善现有品种熟期结构
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当地栽植的果桑品种,丘陵地区以推广中、晚熟品种“蜀葚1号”、“嘉陵30号”、“堡坎61号”,特别是“台湾果桑72C002”,既能错开桑葚菌核病病原的感染期,而且能延长桑葚挂果期,减轻采摘和加工的劳动强度,增加农民收入,稳定产业发展。
3.3 提高果桑标准化种植程度、规范果桑种植技术
首先是适度稀植,大力推行“2.7m×1.33m”、“2m×1.33m”的单行栽植形式,667m2栽株数控制在400株以内,既便于管理、又保证桑园通风透气、减少病虫为害;其次是推行果桑快速养型技术,实现嫁接当年或次年定干、第2年投产、第3年盛产的目的;第三是加强果桑园的田间管理及肥培措施,切实做到冬天翻耕、开春除杂草、常年开沟排水,多施有机肥或开展果桑配方施肥,减少化学肥料施用。
3.4 果桑园专用化、开展桑园林下种养,提高亩桑效益
尽量实现果桑园规模化、专业化, “以果为主”,坚决杜绝套种高杆作物,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开展短季节“桑+菜”、“桑+药”、“桑+草”等桑园林下种植及鸡、鸭、鹅等畜禽的桑园林下养殖模式,既可提高桑园整体效益,还可防除杂草、肥培土壤、防病治虫。
3.5 多措并举,深入开展果桑“一病一虫”的综合防控,提高产量和品质
建立以防为主、以确保原料质量安全为最终目的的果桑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采取一系列措施:①农业防治措施:在桑葚菌核病集中爆发区域实行隔年轮伐的剪伐形式 (当年发病后,次年春伐不挂果,第3年挂果),可从根本上切断病原的感染载体进而达到无公害防治的效果;②物理防治措施:包括加强开沟排水,摘除病果并集中烧毁或深埋,桑园深耕、地膜覆盖、树冠覆盖等;③化学防治措施:坚持“宜早不宜晚”的原则,重点关注四个防控关键期,即始花期 (桑花初开时)、始盛期 (桑花大部分开放)、盛花期 (桑花全面开放)、盛末期 (桑花减少,初果显现),宜以早生桑始花期为防控起点,原则上以晚生桑盛末期为防控终点,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多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交替施用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效在90%以上,且防效稳定。
3.6 创新机制、建立高效的果桑产业经营模式
建立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经营、农民参与的“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果桑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培养专重大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充分依托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3.7 加大投入、联合攻关,延伸产业链,培育引导市场的主导产品
以政府投入为主,设立专项资金,整合科研、教学、科技型企业等单位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联合攻关,重点进行果桑品种选育、病虫害绿色防控,桑葚精深加工工艺研究及功能型产品的开发,通过建立技术链、延伸产业链,培育引导市场的主导产品2~3个,加大对桑葚食用、保健及药用功效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