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555”工程
2013-08-15刘毅张健
刘毅 张健
2012年,湖南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推广各类插秧机5579台,插秧机保有量达到12565台;全省机插率从2011年的4.77%提高到2012年的近10%。有21个县市区插秧机推广新增数量超过100台,其中耒阳市新增224台。为突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湖南省农机局提出了2013年要以项目县建设和“555工程”实施为抓手,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得到快速推广。
(1)加强水稻育插秧项目县建设。全年计划推广插秧机8000台以上,机插面积突破66.7万hm2(1000万亩),水稻机插水平达到15%以上。机插秧项目县数量由2012年的60个县增加到70个。根据各县的水田面积、农机化发展水平、机插秧技术推广力度等情况,将项目划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次40个项目县,每个县推广插秧机130台以上,机插面积达10000hm2(15万亩)以上;第二档次15个项目县,每个县推广插秧机100台以上,机插面积达6666.7hm2(10万亩)以上;第三档次15个项目县,每个县推广插秧机80台以上,机插面积达5333.3hm2(8万亩)以上。
(2)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555”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整县、整乡、整村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农机化水平较高的环洞庭湖的岳阳、益阳、常德三市,考虑延伸到长株潭和衡阳市,每个市要打造一个先行县;以上7个市的机插秧项目县,每个县要打造1至2个先行乡、10个以上先行村,其它市州各打造1个以上先行乡、5个以上先行村,力争全省全年打造5个先行县、50个先行乡和500个先行村(简称“555”工程)。先行县、乡、村要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为主建设,通过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水稻标准化育秧技术、插秧机操作技术及使用维护知识、田间管理技术等培训,辅导农民应用全程生产机械化技术特别是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促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与耕整、植保、收获等机械化技术集成配套,形成一套适合当地特点、比较成熟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技术规范和机械化作业标准,为推进全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3)进一步做好“为机育秧”工作。一要紧扣农业部门的集中育秧项目。全省各级农机部门要积极配合农业部门搞好集中育秧行动,争取和落实机插育秧经费。二要总结和完善机育、机插技术规范,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积极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合作,加大对机插育秧技术指导力度,确保机插育秧质量。三要进一步发挥乡镇农机员的作用,开展机插秧技术服务,提高机插育秧技术指导的针对性、覆盖面。四要改变“重机具推广、轻实际使用”的局面,在推广插秧机具的同时,大力推广育秧播种流水线、标准化机插秧盘、机插育秧麻地膜等设备设施,推广大棚单层硬盘育秧,推进工厂化育秧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双季稻区要大力推广使用25cm行距插秧机,确保机插基本苗数量,保障粮食产量。五是要进一步加大机插育秧技术培训力度。全省计划2013年培训育秧和机插秧操作手各2万名,完成阳光工程培训机插秧操作手1万人。
(4)加快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各级农机部门要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开展规模化生产经营,实行市场化服务。努力做好水稻作业市场的信息服务和组织协调工作,通过组织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推进育秧、机插专业化、规模化,提高机具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通过集中育秧、基层农机技术推广补助项目、农机购置补贴、“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等途径,将资源向农机大户、合作组织倾斜,扶持农机大户和合作组织推行简易钢架大棚育秧、工厂化育秧,打造集中育秧、机械插秧的龙头。各项目县要加大与农业部门的配合力度,大力扶持机插面积500亩以上的机械化育插秧大户,力争今年各县培植发展育插秧大户40~60个,全省扶持4000户以上。
(5)强化督查考核措施。制定2013年机插秧工作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并纳入全省农机化工作综合考评,对市州县机插面积、插秧机、秧盘等育插秧设备推广数量、地方对机插秧工作的经费支持、技术培训、宣传发动、领导干部包干办点等情况进行全方位考核。通过考核,评选表彰先进市州和项目县,表彰先进个人。同时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农机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分别落实包干办点区域,统筹协调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各项推进措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