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文化因素在《汉语教程》中的教学策略探讨

2013-08-15瞿海萍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教程句型

瞿海萍

(1.云南师范大学 国际汉语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2.玉溪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09级在读硕士,玉溪师范学院讲师。

一、《汉语教程》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定位

《汉语教程》是一套被国内外很多教学单位广泛采用的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综合课教材。这套教材主要是围绕语音、语法、词语、汉字等语言要素的教学来进行编写的,通过这些语言要素的教学为二语学习者打好语言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言语技能,培养他们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

本书的主编杨寄洲先生在其编写的《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语言教学……初级阶段不适合进行脱离于语言教学的文化教学。毫无疑问,语言教材中理所当然会包含一些文化因素,对这部分文化因素的教学也要通过语言教学来解决。对文化因素的讲解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力,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因此,《汉语教程》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就必须以语言要素的教学为中心,为语言教学服务。

作为一本针对零起点汉语学习者的教材,其中包含的文化因素有方方面面,笔者从人人熟知的家庭主题入手,探讨了家庭文化因素在初级综合课《汉语教程》中的文化教学策略——以汉字、词语、句型和短文的教学带文化因素的做法。

二、《汉语教程》中的家庭文化因素的分类

文化因素的划分方法和分类方法有多种方式,如魏春木、卞觉非(1992)的两分法;胡明扬(1993)的六分法;葛中华(1994)的两分法;周小兵(1996)的四分法;陈光磊(1997)的三分法;林国立(1997)的四分法。总之,学者们研究出发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邢志群(2010)从语言课中文化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角度探讨了汉语语言和文化教学的体系。他将文化教学的内容分成了三个等级: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以发音、汉字和简单的句型为主;中级阶段以句子的交际功能为主;高级阶段则以篇章、语体和典雅度为主。同时相应的文化教学内容就是:初级以不同的字词的文化含义为主;中级的以汉语特有的句型表示的文化概念为主;高级则以汉语篇章、语体模式表述的较抽象的文化概念为主。

李枫(2010)根据不同文化因素教学的不同特点,提出了文化因素教学的阶段性策略:初级阶段要注意‘点到为止’和‘增长见识’之间的分寸;中级阶段要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兼收并蓄;高级阶段要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推波助澜’。

基于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综合课的教学任务、内容和目的,结合邢志群(2010)和李枫(2010)对于文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层次划分法,笔者把家庭文化因素在《汉语教程》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分成四个层次类别:汉字、词汇、句型(语法)和短文。除了考虑到字、词、句和短文层层递进的方面,还要照顾到文化内容的系统性,把系统的语言知识和系统的文化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两者互为表里,同步上升。这样的分类方法既符合《汉语教程》内容编排顺序,易于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融进文化教学,也符合一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汉字到篇章的语言认知顺序。

三、《汉语教程》中家庭文化因素的教学策略

(一)以汉字带家庭文化因素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它通过不同的笔画构成的大量表意符号来记录,这使得汉字的数量庞大众多,对于二语学习者自然而然就成了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因此如果将文化因素融入到初级阶段综合课《汉语教程》的汉字教学来,不仅可以帮助二语学习者记忆和理解汉字,还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

以《汉语教程》中第一册里的汉字“家”为例。“宀” 是一个象形字,指的是“有墙、有顶的房屋”,而“豕”指的是猪,所以加起来“家”字意思就是屋子里住着一头猪。这是家本来的意思,后来才引申为“人居住的地方”。

“家”字在本册中常用的意思也是《新华大字典》中“家”的头两个解释:①人家、家庭;②住处或生活的地方。

首先来看第一个意思。《现代汉语词典》里对于“家庭”的首项解释是:“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和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在内。”与之对应的英文是单词“family”。《朗文当代英语词典》里“family”的解释却是:“A group of people who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especially a mother,a father and their children.(关系密切的一群人,特指母亲,父亲和孩子。)”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同样是家,中文解释里的家庭成员明显地比英文解释里的多得多。这一点从中国的地理环境上大致可以解答。中国的东部是大海,古代的中国交通还不发达,所以无法穿越东边的太平洋,中国人也就很少和大洋彼岸的人交往。北部是沙漠,也就是现在的蒙古,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交往,但是那些地方在古代发达程度远远低于中原,所以也没有太多的交流。再说说西部,基本上都是高原大山,古代的人也没有办法通过。最后只剩下南部,古代南方的发展水平也是远远低于中原地区的,所以总体上来说,古代的中国只能在中原上发展,况且中原的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的发展,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一带,这样就为人的定居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久而久之,中国人就习惯了稳定地居住在中原,这种安居乐业的环境也就孕育了子子孙孙。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只有以家庭为单位共同劳动才能抗击自然灾害和人为力量的侵害,才能得以生存。所以中国人很看重家庭和整体,常常看见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所以中文“家庭”含义中的家庭成员要比英文“family”的多。

再来说说西方的“family”。(古代地中海地图略)西方的文化源泉地是地中海,地中海作为内海,跨越起来就比太平洋要容易得多,只要有船,人与人的交往就方便多了,这样就可以通过地中海进行沿岸的贸易,于是那里的商业也就相对发达。西方人作为生存感很强的一个民族,在与大海的搏斗中激起了他们想要征服大自然的想法,于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力量和智慧也就凸显了出来,所以他们的集体意识不像中国那样强,他们在家庭中也就更看重家庭成员的自由和独立,更强调个人的中心意识和个人奋斗。

(二)以词语教学带家庭文化因素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砖和瓦,没有词汇就不能造出句子。词汇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情况,也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或日常交际中经常会碰到很多文化负迁移的现象,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都要归结于词汇的使用。如果教学不当,轻则导致交际困难,产生误解,重则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友谊,所以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在教学词汇的同时融进文化教学就显得很重要。

以《汉语教程》第二册里的词语“钢琴家”为例,我们在第一册中讲过中国人是一个很看重家庭,很看重整体的民族,这一点也体现在了词语里。中国人对事物的分类很讲究,可是分类的前提是必须先有一个整体观念,接下来才能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分类。比如“木”旁,只要带了这个偏旁就跟树木有关,例如在第一册《汉语教程》中学过的汉字:本、楼、椅、果等字。“钢琴家”这个词语里的“家”字就是一种分类名称,它在这里的意思是“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比如财政家,作家,小提琴家、政治家、体操家、古物专家、武器专家、文学家、语法学家、评论家、数学家、汉学家等。

而分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的天性之一。东方人会把事物进行分类,西方人也会,比如以后缀“-ee”来表示一类被动的人,例如 employee(被雇佣者),electee(被选出者),invitee(被邀请者),testee(被测试者)等但是西方注重的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思维也是如此。他们给事物分类命名时,往往一个事物对应一个名称,没有从整体和从事物之间的联系来命名的习惯,比如和表示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的“家”类词语上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刚才中文相对应的英文词分别是financier,artist,writer,voilinist,politician,gymnast,antiquarian,weaponeer,litterateur,grammarian,critic,musician,sinologist。英语里表示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的后缀可以从英文单词下的横线看出来,超过了十种,而且还尚未列完。

比较后,我们可以看到汉语只要有一个类别名称,就能通过在其前后加上修饰语后给各种不同的事物命名。英文虽然利用前后缀来衍生出大量的派生词,但是词汇量再多再大,也只是涉及一种事物或者一个概念,不可能全部变为核心词汇。

所以说从词语的构词就可以看出中国人习惯于概括综合,整体把握;西方人则注重个体成分的独立作用。

(三)以句型教学带家庭文化因素

在句型(语法)阶段,学生已经完成了语言阶段的学习任务,并开始简单的对话学习,但尚未形成成段表达的语言能力,所以第三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集中教授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以及句型、句式,为成段表达训练打基础。

通过句型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使学习者了解产生句型差异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学习者理解两种句型的差异,有意识地控制语言错误,有效地减少母语的负迁移带来的影响。

以第二册里的句子“我家院子里种着一棵大枣树,树上结着很多红枣。”为例,体现了中国人重家庭、重整体、重集体,在思维模式上的表现就是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

西方人重个人,重局部,在思维模式上的表现就是由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这在新课的句子中也有所体现,课文中有一句“我家院子里种着一棵大枣树,树上结着很多红枣。”汉语句子是先讲家再讲家里的枣树,讲完树以后最后讲树上的枣,先背景后目标。这个句子若翻译成英文则是“There are a lot of jujubes on the tree of my yard.”他们习惯先局部后整体,由枣讲到树,由树再讲到家。

(四)以短文教学带家庭文化因素

这是学习者语言能力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词语的学习和成段的表达训练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词汇量比语法阶段增加很多,课文篇幅也有所加长,内容话题涉及更广,句段之间的过渡和衔接的逻辑性增强。

因此,这个阶段是训练四项基本语言技能的一个综合阶段,学生学习的课文已经全部都是短文的形式,教师这一阶段也可以将语言点和文化内容结合在一起,以语言带文化,反之又通过文化来促进语言的理解和学习。

以第三册里的短文“谁当家”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结合对中国家庭的了解和对课文的理解,提问学生三个问题:①你认为课文里“当家”、“做主”的意思分别是什么?②根据之前对中国家庭文化的相关介绍,你认为在中国家庭里一般是谁当家?为什么?

接着在学生对课文认真研读并讨论后,教师请学生作答之后解释:我们在第一册里了解过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只有以家庭为单位共同劳动才能抗击自然灾害和人为力量的侵害,才能得以生存。由于男女自然生理结构的不同决定了长久以来男性地位远远高于女性的事实。在小农经济社会,必须以男人强壮的劳动力为前提,才能在贫瘠的土地上劳作生存,这也就是传统社会中国人重男轻女观念的根源之所在,也决定了一个家里往往由男性说了算,也就是男人当家作主。而“当家的”在汉语里本身就是“丈夫”的意思。

四、结语

通过以汉字、词语、句型和短文的教学带家庭文化因素的教学策略,我们不但照顾到字、词、句和短文教学的层层递进,而且还让学习者在比较中发现和体会中国文化的特色,系统地把语言知识和文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由浅至深一步一步深入到中国文化中来,帮助他们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恰当得体地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1]崔永华. 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研究[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2]王钟华. 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程规范[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3]杨寄洲. 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1)[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4]何南林. 汉英语言思维模式对比研究[M]. 济南:齐鲁书社,2008.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教程句型
融合计算思维的国外项目式创客教程分析——以微软micro:bit CS教程为例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初级阶段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影响研究
典型句型大聚会
挽碧制作教程
基于语料库的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习得考察
强调句型的it和引导词it有什么区别?
高效渲染教程
多元智能理论对制定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方案的启示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
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不能立即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由来及其历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