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童谣的社会影响力

2013-08-15孙立群郭娜娜

关键词:晋书童谣政治

孙立群,郭娜娜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童谣,即儿歌,内容清新、语言流畅、形式活泼、极富韵律感,非常适合儿童诵念传唱。童谣大多为民间口头创作,主要用于抒发民众思想感情,短小精悍、源远流长、极具生命力。童谣是民俗的、形象的,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民族的历史和传统,给少年儿童的成长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

但是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在明代以前真正为儿童创作的童谣是很少的。绝大多数童谣内容阴晦不明,并非儿童所能理解。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各种社会矛盾、具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被称为“政治童谣”。政治童谣利用了童谣便于传播的特点,借助小儿之口,向外界传达了某种政治讯息,也成为我们了解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潮的一扇窗口。明代以前纯粹为儿童创作的童谣很难被载入史册,反而是那些对统治阶级有利的,能为他们所用的政治童谣更容易被保存下来。朱自清先生曾说:“但自来书史记录童谣者,多信望文生义的荧惑说,列之于五行妖异之中。故所录几全为占验的及政治的童谣,童谣的范围于是渐渐缩减,而与妖祥观念相联不解。这个错误应该改正。我们须知占验的及政治的童谣,只是童谣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1]

中国古代的政治童谣大致呈现出“两多两少”的状况:乱世多,盛世少;王朝末期多,早期少。而魏晋南北朝动荡的政治局势也就成为政治童谣产生的温床。

一 叙事性政治童谣对魏晋南北朝社会之影响

三国和西晋时期曾出现这样两首童谣: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二月末,三月初,

荆笔杨板行诏书,

宫中大马几作驴。

——《晋书·五行志(中)》

这两则童谣叙事性很强,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政治场景和民众的思想感情。第一首童谣表达了东吴民众对于迁都的强烈抵制情绪。东吴末帝孙皓决定把都城从建业迁往武昌,但武昌并不适合做都城,且迁都过程中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引发了百姓的强烈不满。

第二首童谣描述了西晋惠帝司马衷大权旁落,受人摆布的情形。“荆”是指楚王司马玮;而“杨”是指太傅杨骏,即晋武帝皇后杨氏之父。晋武帝死后惠帝即位,先是由杨骏辅政,后又受制于司马玮。诏书理应出自皇帝之手,但现在却由辅政大臣代行颁布,说明惠帝已无实权,形同傀儡。童谣最后一句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大马”是比喻晋惠帝司马衷,“几作驴”是讽刺他笨如蠢驴。

与东晋同时期相比,北方十六国也不乏这样的童谣:

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

——《晋书·苻坚载记(下)》

这首童谣描述了前燕灭亡后,清河公主与其弟慕容冲被苻坚收入宫中的历史事件。前秦建元六年(370),前燕被前秦苻坚所灭,包括慕容冲及其兄慕容泓在内的众多慕容部人被迁往关中。慕容冲和他的姐姐因容貌姣好得到苻坚宠爱,被置于宫中。苻坚后经王猛劝说才将慕容冲送出宫去。

之后的南北朝也有不少类似的童谣:

宁逢五虎入市,不欲见临贺父子。

——《南史·萧正德传》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梁书·陈庆之传》

第一首童谣表达了人民对南梁临贺王萧正德及其儿子萧见理的厌恶之情。萧正德父子长期行为偏差,品行恶劣,杀人越货、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侯景之乱时,萧正德勾结侯景,暗中给予支援,致使侯景攻至台城,武帝萧衍被困身亡,梁朝遭受重创。后来人们对其父子二人深恶痛绝,故有此童谣。

第二首童谣表达了人民对梁朝将领陈庆之的赞扬之情。陈庆之早先是梁武帝萧衍的随从,后来成为武威将军。虽然陈庆之身体稍弱,不善骑马和弓射,但是却极富胆略、运筹帷幄、带兵有方,所以深得众心。梁大通三年(529),陈庆之领兵乘北魏征讨邢杲起义军之际,乘虚攻占荥城(今河南商丘东),进逼梁国(今河南商丘)。征战过程中,陈庆之和部下都身着白袍,一路所向披靡,最终攻克梁国,故有此童谣。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北史·柳彧传》

这首童谣是讽刺北齐刺史和干子老而不知退的行为。“老禾”是农田中的枯禾,如果不早早除掉,就会妨碍新苗的正常生长,破坏良田。用它来比喻年老的和干子,是要说明如果不罢免他,就会影响其他人。

上述童谣都属于叙事抒情类的政治童谣,它们都对当时所发生的政治事件和人们的评论做了非常形象地记载,更加有利于我们去感受那段离奇曲折、惊心动魄的岁月。

二 谶谣对魏晋南北朝社会之影响

除却上述类型童谣,还有一种政治童谣,它不是产生于事件发生之后,而是之前就预言了事件的发展趋势和人物最终的政治命运,即“谶谣”。谶谣是把谶的神秘性、预言性与谣的通俗流行性结合起来的一种具有预言性的神秘歌谣,是用通俗形式表达神秘内容并预言未来人事祸福、政治吉凶成败的一种符号,或者假借预言来达到某种政治手段的一种形式。[2]

谶谣因为具有这些特点而被古人看成是一种神谕,是神对人的启示,杂糅了谶纬神学的一些内容,有着不容忽视的神秘力量。从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天命观的提出到东汉时期谶纬的流行,都为谶谣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五行志家们把谶谣看作占卜,成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种补充,所以在正史中保留了为数不少的谶谣。尽管谶谣被蒙上了一层神学的面纱,有一些迷信色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窥探到强烈的时代内容。谶谣揭露的社会矛盾是深刻而尖锐的,既包含民众的爱憎情绪又为统治者服务,而它反映的政治形势又会给统治者以巨大的压力,促使他们有所改变。谶谣大多是以预言坏的结局为主,而且往往能够应验。一首谶谣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年号的变更,甚至影响一场战争,所以往往受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谶谣的鼎盛期。此时的谶纬神学已经丧失了它在统治阶层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而谶谣却是兴盛不衰。究其原因,谶谣与其他杂谶不同,它并不完全受谶纬神学左右;其次,谶谣具有一般民谣的通俗性和口头流传性等特点。[3]这个时期现存的谶谣不但比两汉时期要多得多,而且由于时代的特殊性,谶谣在政治历史上的重要性和预言性也都更为突出:

白马素羁西南驰,其谁乘者朱虎骑。

——《宋书·五行志(二)》

这首谶谣流传于魏齐王嘉平年间,意思是说白马戴着白色的马笼头,正在向西南方向奔驰,而骑马者正是朱虎,朱虎是楚王曹彪的小字。王凌和令狐愚听到后,认为这是暗示曹彪会做皇帝,所以暗中谋划拥立曹彪为帝。结果事情败露,令狐愚等人被诛,曹彪被赐死。由此可见,谶谣对人的蛊惑作用是非同小可的。

阿童复阿童,衔刀游渡江。

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

——《晋书·五行志(中)》

这首谶谣出现于孙皓天纪年间,意思是说过长江的时候要口中含刀,不是因为害怕岸上的猛兽,而是害怕水中之龙。“阿童”是王濬的小字,“水中龙”是比喻西晋水军。果然,晋武帝听后大喜,更加坚定了平吴的信心,并且加赠王濬为龙骧将军。到征讨吴国的时候,王濬的部队率先渡江平定秣陵(今江苏南京),成为西晋平吴的一大功臣。由此可见,谶谣在当政者做出政治决策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政治军事的影响可见一斑。

继三国之后的西晋,是一个动荡不稳的短命王朝,既有强臣欺主,又有“八王之乱”,谶谣更是大行其道:

宫中大马几作驴,大石压之不得舒。

——《晋书石苞传》

这是晋初流传的一首谶谣,“大马”指司马氏,而“大石”是指西晋重臣大司马石苞。晋武帝司马炎听到后,就怀疑石苞有谋反之心。石苞是帮助司马氏取代曹魏的功臣,但他精明强干又身居高位,所以武帝更是疑心重重,坐立不安,打算暗中讨伐。石苞得知后,采纳属下之计策,才为自己洗脱嫌疑。

宫门柱,且当朽。

吴当复,在三十年后。

——《晋书·五行志(中)》

这首童谣是在西晋平吴后出现的谶谣,表达了吴地人民渴望孙氏东山再起的心情。它预言了西晋的灭亡和东晋的兴起,更使得刚刚抚平四海志得意满的晋武帝司马炎如坐针毡。可见,谶谣的政治干预力量是很强大的。

城东马子莫咙哅,比至来年缠女鬃。

——《晋书·五行志(中)》

洛中大鼠长尺二,若不早去大狗至。

——《晋书·五行志(中)》

这两首童谣都是流传于晋惠帝年间京城洛阳的谶谣,与“八王之乱”休戚相关。第一首童谣是诅咒想要篡位夺权的赵王司马伦不得善终,“城东马子”指司马伦,他曾被封为“东安子”。“八王之乱”初期,司马伦曾经成功篡位,做了皇帝,但也招致了其他诸王的一致讨伐,最终兵败被赐死,正应此谣。

第二首童谣是关于东海王司马越的谶谣。在司马越迎惠帝还于洛阳之后,便出现此谣。“大鼠”是比喻和石勒等人一起侵扰中原的牧民首领汲桑;而“大狗”是指西晋兖州刺史苟晞。后来,司马越果然率领苟晞等人攻破了汲桑,正应此谣。在晋惠帝太安年间,就有预言东晋的谶谣:

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

——《晋书·元帝纪》

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宗室藩王大都已经灭绝,只有琅琊王、汝南王、西阳王、南顿王和彭城王相继渡江到了江东。最后,由琅琊王司马睿继承大统,建立东晋,正应此谣。

惠帝之后的怀帝和愍帝命运更为凄惨,不仅受到宗室强权欺凌,而且最后都被外族所虏,死于非命。而这时的西晋更是日薄西山、病入膏肓了。

秦川中,血没腕,

惟有凉州倚柱观。

——《晋书·张寔传》

这首童谣流传于晋怀帝永嘉年间,意思是关中就要血流成河,而凉州人民却可高枕无忧,这是一首见识高明的乱世避祸歌谣。到了西晋末年,中原大乱,而凉州因为有仁者张轨执政,成为世外桃源。因此,当初遵循这首童谣而迁至凉州的人都保全了性命,求得安身之所。可见,谶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们对政治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合理猜测,是顺应人事的体现,可救人于危难。

风雨飘摇中的西晋王朝最终为胡族所灭,作为它延续的东晋王朝却也只能偏安江东一隅,非但没能恢复中原、振兴晋室,反而是挣扎于各个高门大族和强权重臣的矛盾纠葛之中。反映东晋王朝内乱的谶谣也是层出不穷:

庾公上武昌,翩翩如飞鸟。

庾公还扬州,白马牵旒旐。

——《晋书·五行志(中)》

宁食下湖荇,不食上湖莼。

庾吴没命丧,复杀王领军。

——《宋书·五行志(二)》

这两首童谣都与东晋权臣庾亮有关,庾亮是受明帝托孤与王导共同辅政的顾命大臣。他平了苏峻之乱,扶立成帝,位极人臣。王导死后,他官至司徒、扬州刺史。在庾亮镇守武昌之时,出现第一首童谣,“白马牵旒旐”是预言庾亮之死。很快,他就在成帝咸康六年(340)去世,灵柩送回京城。

虽复改兴宁,亦复无聊生。

——《晋书·五行志(中)》

东晋统治者曾将年号“隆和”改为“兴宁”,人们便做了童谣来讽刺新年号不会长久。果然,哀帝改元后不到三年就死了,正应此谣。

东晋有几组谶谣,集中反映了三件大事。首先是与王恭诛杀王国宝,而刘牢之又诛王恭之事有关:

黄雌鸡,莫作雄父啼。

一旦去毛衣,衣被拉飒栖。

——《晋书·五行志(中)》

昔年食白饭,今年食麦麸。

天公诛谛汝,教汝捻咙喉。

咙喉喝复喝,京口败复败。

——《晋书·五行志(中)》

晋安帝是个白痴,王国宝就与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擅朝政。早在孝武帝太元末年,京口地区便流传着第一首童谣。果然,在安帝隆安元年(397),王恭起兵杀王国宝,很快又被刘牢之打败,正应“拉飒栖”之说。在王恭镇守京口,攻打王国宝时,出现了第二首童谣,预示了王恭大势已去,将被诛杀。“捻咙喉”就会气不通,是死亡的征兆;“败复败”是对王恭的诅咒。隆安二年,王恭果然被杀,而京城又大规模流行咳病,把人的喉咙都阻塞了。

其次是关于桓玄篡位后又失败的一些谶谣:

芒笼目,绳缚腹。

殷当败,桓当复。

——《晋书·五行志(中)》

草生及马腹,乌啄桓玄目。

——《宋书·五行志(二)》

第一首童谣预示了桓玄势力的继续增强。“殷”指荆州刺史殷仲堪,意思是说殷仲堪将要败于桓玄之手。果然,晋安帝隆安三年(399)桓玄击杀殷仲堪等人,尽占长江中游一带。而第二首中“乌啄桓玄目”就是桓玄败亡的谶言。果然,元兴元年(402)刘裕等人兴兵讨伐桓玄,桓玄大败,桓氏一族也惨遭灭门,正如童谣所言。

两晋时期的童谣还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即儒家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两晋虽然政局动荡,儒学正统地位也有所动摇,但从谶谣看,仍然对乱臣贼子口诛笔伐,对皇帝同情怜悯,基本没有改变儒学的正统观念。

与东晋对峙的十六国,虽然大多数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谶谣也同样流行。

蛇利砲,蛇利砲,公头坠地而不觉。

——《魏书·张实传》

这首童谣流传于前凉时期,“蛇利砲”就是掉脑袋的意思,预言了前凉统治者张实会稀里糊涂死掉。那时,有京兆人刘弘客居于凉州,传播邪教,就连张实帐下亲兵阎沙、赵仰都加入邪教。不久后,凉州城里便流传此谣。果然,阎沙、赵仰二人受到刘弘蛊惑,将张实杀死,正应此谣。

手莫头,图凉州。

——《晋书·张茂传》

此谶谣也是流传于前凉时期。张茂嗣位后,致力于发展家族政治和割据事业,对内严厉打击豪强势力。当时凉州城里势力最大的豪强当数贾摹,即张寔的妻弟。于是,他就想用什么办法来除掉贾摹,既不引起其他豪强势力的反对,又能借此巩固统治。终于,他想到了一个最有力的武器——谶谣。于是他编造了这条谶谣,“手莫头”就是“摹”字,“图凉州”就是说贾摹要控制凉州,张茂就借此罪名将贾摹杀害。

进入南北朝时期,谶谣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天子在何处,宅在赤谷口。

天子是阿谁,非猪如是狗。

——《南史·张敬儿传》

此童谣流传于南齐之初,是说张敬儿要做皇帝了。张敬儿家前有个地方叫做“赤谷”;他自己又曾叫“狗儿”。宋末齐初,张敬儿因缘际会,帮助萧道成打天下。而他自己也野心膨胀,想要做皇帝。后来,齐武帝萧赜即位,与张敬儿之间嫌隙日深。此谣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张敬儿自己所做,为己造势;一说是齐武帝的杰作,他以此诬陷张敬儿谋反,并最终将其铲除。

鸟山出天子。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二十一引《梁陈故事》

这是一首流传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的谶谣。位于长兴地区的雉山属鸟,灭亡梁朝的陈武帝陈霸先就是出自这里。

头去项,脚根齐。

驱上树,不须梯。

——《魏书·尔朱彦伯传》

这首谶谣预言了北魏大族尔朱氏诸人的悲惨下场。北魏末年,京都洛阳出现此谣。后来尔朱彦伯、尔朱世隆同斩于阊阖门外,悬首于斛斯椿门树,正应此谣。

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

——《隋书·五行志(上)》

这首童谣流传于北周初年,预言了北周必亡。北周末帝周静帝宇文衍是杨广兄弟的外甥,而此时已经皇权沦丧,诸舅强盛。果然,北周最终为隋朝所取代。

曲岩为斛律光构造的谣言:

其一、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

其二、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

——《北史·斛律光传》

这两首童谣是北周大将韦孝宽授意其参军曲岩伪造的,目的是陷害北齐名将斛律光。斛律光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多次大败北周。而北齐昏主高纬信用祖珽、穆提婆等奸诈小人。因为斛律光功高权重,所以很受北齐君臣忌惮,加之他与祖珽等人积怨颇深,致使敌人有机可乘。北周郧州刺史韦孝宽命人伪造了这些童谣,并派间谍潜入邺城散播。“百升”即“斛”,明月是斛律光的字;“飞上天”指为天子,长安代指京城,这两句暗指斛律光将做皇帝。第二首中“高山”指北齐皇帝姓高,“槲树”意指斛律氏,也是说高氏政权将垮台,斛律氏将取而代之。果然,高纬听信谣言忌杀斛律光一族大部,周人的离间计大获成功。

这是利用童谣来达到政治目的的又一典型。“因为相信童谣,因为童谣的强大政治作用,于是就有聪明的政治家军事家开始利用它,或者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或者为陷害攻击政治敌人,这样童谣就离开了它的政治认识的功能,而变成新的政治斗争的衍生工具了。同时在这种斗争中,怎样辨别童谣的真伪,对于政治家们来说,也是性命攸关的大事。”[4]

关于谶谣的创作者,人们无法清楚地了解其初创者和初唱者,它的初创者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一个集体,其创作者的身份可能是平民,也可能是官僚或僧道或其他任何一个阶层。[5]谶谣作为特殊的舆论形式,属传闻的一种形态,它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定有其深深扎根的政治土壤。谶谣的出现体现了创作者的某种政治愿望,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政治童谣,无论是事后才出现的叙述童谣还是有预言性的谶谣,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谶谣,基本都是建立在创作者对于政治形势的正确分析和把握之中,对于政治走向的合理猜测之下,然后以神秘的外在形式出现的。有见识的谶谣大都会得到验证,说明政治童谣是理性的,它与政治形势的发展进程休戚相关。

[1]朱自清.中国歌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0.

[2]谢贵安.中国谶谣文化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5.

[3]吕肖奂.中国古代民谣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96.

[4]舒大清.论中国古代政治童谣的伪造[J].江汉论坛,2009(11):103-104.

[5]吕肖奂.谶谣简论[J].中国俗文化研究:第二辑,2004:44.

猜你喜欢

晋书童谣政治
童谣里的童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嵇绍重礼
快乐童谣
闻鸡起舞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枕戈
呱呱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