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阴阳观研究》评介
2013-08-15魏建震
魏建震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郭君铭教授所著《易学阴阳观研究》一书,入选“长江学术文献大系”之哲学卷,并于2013年2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易学哲学问题研究”的结项成果之一。
《周易》历来被奉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易学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学术系统和文化现象,而阴阳则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概念。虽说“易以道阴阳”早已为人所熟知,但辨析梳理易学中的阴阳思想却是民国以来才进入学者们研究视野的。近年来,阴阳变易思想越来越受到易学研究者的重视,但集中研究探讨的论著却并不多见,《易学阴阳观研究》的出版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结构严谨、立论清晰、论证充分、文辞畅达,通过对易学中阴阳对待思维形成及演进路径的勾勒,重点对易学中的阴阳相荡、至极则反、阴阳对待、阴阳流转、阴阳协和等概念和命题做出梳理,通过对各个重要历史时期易学思想家对易学阴阳辩证关系的理解、认识的研究,力图发掘易学中阴阳观的内核与特质,探究易学阴阳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诸领域的影响,以彰显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相信《易学阴阳观研究》的面世能够有助于推进易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阴阳学说是易学哲学的根基,是易学哲学的根本特色所在,也是讨论其他易学问题的基础和依托。同时,阴阳又是一个在不少人眼里充满神秘色彩的概念,是时下充满歧义的观念之一。针对近年来“易学热”中这种泥沙俱下的现象,作者在该书《导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阴阳观念是古代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分析问题特有视角在哲学领域的表现,虽然阴阳范畴在历史上被广泛使用,但对阴阳庸俗、歪曲的理解和应用并非中华文化的主流。作者强调,研究易学阴阳观念的意义,在于挖掘阴阳这一富于民族特色的概念的内涵及其应用,探索阴阳辩证思维中的和谐之道,从古代先哲的智慧中汲取有益于当今时代的思想营养。
全书共分四章。按照易学阴阳理论的源头滥觞、建构定型、全面展开和系统总结的逻辑线索,对古代易学中的阴阳变易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阐述。
第一章写《周易》经传中的阴阳观和变易思想。作者首先归纳了《周易》古经中的对待观和转化意识,从爻画、卦象中的二分原则入手,总结卦序中的各种对立以及对立面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卦名和卦爻辞所涉及的对立事物,探讨了古经中所蕴含的转化变易意识。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通行本《易传》对古经的哲学升华,着力从史料和思维逻辑中搜寻阴阳观念与《周易》体系结合的轨迹,分析了《易传》如何从古经对待观中阐发出辩证思想,重点论述了《系辞》中的阴阳变易原理。作者强调,《易传》为后世易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定制了基本框架。第二章探讨汉代易学中阴阳理论的系统化。作者指出,虽然汉代人对《周易》的理解带有浓重的经验主义色彩,但汉代易学家们为易学体系建构所做出的贡献极为重要。本章重点围绕京房和扬雄在推进易学阴阳思想体系建设方面的贡献展开讨论。作者指出,京房打破原有六十四卦排列顺序,建立起八宫卦体系,将五行等思想引入易学体系,拓展了易学阴阳理论;扬雄“拟经”而作的《太玄》,构建起一个贯通天地人的世界图式,八十一首展示了一个阴阳更巡的变化过程。第三章以“道学义理派易学的阴阳变易思想”为题,重点阐发了二程、张载和朱熹对易学阴阳学说的贡献。作者分别以“随时变易以从道”“气之生即是易是道”和“道之体用不外乎阴阳”为二程、张载和朱熹的易学宗旨,概括他们对易道和易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几位易学大师推进阴阳辩证思维的理路和旨趣进行了辨析,对他们易学思想体系中的问题与瑕疵也加以尝试性的讨论。第四章以“一阴一阳之道为易之全体”为核心,对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易学思想进行探讨,分析了他提出的“乾坤并建以统易”“阴阳有实之谓诚”和“独阴不成孤阳不生”等命题中蕴含的辩证思维,勾画出他对历代易学家阴阳变易思想的总结和提升。通观全书,作者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历代易学文本中的阴阳变易思想为考察对象,以《周易》经传和历代注解为立论依据,既有对不同时期易学文本的分析,又有对易学辩证思维发展轨迹的梳理与勾勒。
该书也有一些缺憾和不足。阴阳是一个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几乎各家各派都曾运用这一概念来阐述自己的学说。那么,易学体系中阴阳观念的特质何在?易学阴阳变易思想是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易学阴阳观在哪些方面推进了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作者在书中着墨有限。再有,易学内容极为丰富,对阴阳观的讨论除了挖掘义理派易学的论著,还可以着眼于象数易学和图书派的易学著作。我们期待着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奉献更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