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学习模式对语言自动性认识的分歧焦点
2013-10-10王慧青李兰皋
高 霄,王慧青,李兰皋
(1.河北经贸大学 外语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河北经贸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一、引言
自动性相关研究在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领域历史长久。20世纪人类对自动性的认识上升到认知结构高度,将心理活动和动作行为等方面的自动性都纳入认知结构之中。具体到语言自动性研究,研究者在自动性特征、自动性与非自动性的区别及自动化过程是量变还是质变等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而在语言自动性理论研究方面,分歧主要集中在四种不同学习模式(基于规则的模式、基于范例的模式、范例随机游走模式及结构重组说)对自动处理模式、自动处理条件及练习作用的不同看法上。本文将首先阐示四种学习模式的不同观点,然后详细分析其对语言自动性的不同认识。
基于相关文献,可以归纳出四种学习模式,即基于规则的模式、基于范例的模式、范例随机游走模式及结构重组说。第一种基于规则的模式,也称为计算模式,以Anderson(1983)的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式为主要代表。此模式首次较全面地将语言习得放在认知科学框架中进行研究,对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和本质进行深入分析。此模式观点对大脑如何组织和归纳输入的语言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与预测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都有启发意义。第二种基于范例的模式,为认知技能习得模式,以Logan(1980,2002)为主要代表,此模式有力地推动自动性研究的发展。第三种为范例随机游走模式,走中间道路。以Palmeri(1997)为代表,此模式基于前两种模式的研究成果,采取折衷主义观点,反映出前两种学习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可融合性。第四种是结构重组说,此模式认为学习者中介语在不同发展阶段发生质变,新内容或技能的要素通过不同方式重新组合,调整结构或形成新的结构。此模式与前三种模式学习观不同,但并不否定其他学习观,认为重组过程与自动过程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可能都存在(王初明,2003)。
二、四种学习模式对自动性的不同认识
上述四种学习模式在自动处理模式、自动处理条件及练习作用等三个方面对自动性持不同观点(见表1)。
表1 四种模式对自动性的不同观点
(一)自动处理模式
四种不同模式对自动处理模式持不同观点,其观点也受到不同研究者的挑战与质疑。而正是这些不同看法,推动着此领域不断有新的发现。
基于规则学习模式认为,自动处理过程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Anderson(1983)指出语言学习过程是长时记忆中陈述性知识程序化的过程,即复杂的二语习得认知技能学习的过程是陈述性知识通过练习实现程序化的过程,自动化是这一转变过程中关键的阶段,此过程是一种量变过程,也是质变修正过程。后来,Anderson等(1997)又对观点进行了调整,认为实现程序化后,学习者直接从陈述性知识记忆中提取高频率的范例,也就是说,在此阶段的某种情况下,学习者可能会发现某种策略,直接从陈述性知识记忆中提取高频率出现的范例,这种过程甚至比产生规则更直接、更快,这一转变使其理论有点接近基于范例的理论观点。但此模式的某些观点也遭到批评和质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有研究者批评所有知识一开始都是陈述性知识的观点,认为此观点很明显存在问题,尤其对于母语习得者来说,所以Anderson后来不再坚持这一观点。第二,还有研究质疑另一观点,即所有的或大部分二语语法最初都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与外显规则的应用习得的。研究者认为陈述性知识既包括有意识陈述性知识,也包括无意识陈述性知识,哪怕在课堂环境下,学习者的许多语法知识也是无意识的学习,是一种内隐的学习过程(张庆宗,2006)。
基于范例学习模式则认为,自动处理过程是记忆直接读取过程。Logan(1980,2002)指出并非所有学习都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变,语言产生规则实际上是从一般算术处理到具体记忆读取的转变;认为若人们以同样的方式注意同样的事物,那么他们就会学习所注意到的知识、进而表达所学到的知识,换句话说,认为只有相同的范例才能激活记忆信息、触发基于记忆的信息读取过程,这实际上表明基于算术运算的过程与基于记忆读取的过程间存在平行竞争关系。这种记忆直接读取观点能够从深层对自动性进行描述,比只从特征入手进行描述更有说服力。不过也有研究指出,这样的观点似乎缺少必要的灵活性,强调只有相同的范例才能激活信息读取,这缺乏理论扩展性,因而导致理论应用范围相当有限,因为在语言产出过程中完全一样的刺激极少发生(Dekeyser,2001)。
范例随机游走模式则采取某种程度上的折衷主义观点,认为处理速度加快是基于范例间相似性的信息读取。也就是说语言产生过程中会将外来刺激与其他范畴中的刺激进行比较,这说明目标语范畴与其他范畴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此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基于规则的学习模式观。
结构重组说对信息加工的控制处理与自动处理概念持不同观点。认为语言产出不仅仅是过程的加速,更重要的是新信息的融入使原先复杂的等级系统发生了变化,导致任务要素结构重新调整与组织;事实上这些构成要素是以非线性方式相互作用的,任务要素通过协调、结合、重组组合成新的感知或认知单元,因而某要素的调整或变动可能意味着另一要素的调整或变动,这样学习者通过对旧知识重新进行组织或调整结构,从而用更有效地新要素或新结构解释学习内容。Schmidt(1992)认为结构重组过程不同于自动化处理过程,但如果自动处理强化了大量语块的记忆,且这些语块的顺序是以复杂的形式联系在一起,那么,重构可能就是自动化的必然结果。
(二)自动处理条件
基于规则学习模式认为,自动处理语言产生规则采取“条件—动作”形式。Anderson在1993年再次明确提到语言产生规则,认为这种规则采取“条件—动作”形式,即“如果x为真,那么y为真”这种模式程序来描写陈述性知识程序化的转化过程。
基于范例学习模式则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单元形式存储于大脑中。算术运算处理不受经验的影响,而自动处理会直接从记忆中读取问题的解决方法,因为答案已以单元形式存储于记忆中(DeKeyser,2001),且记忆读取速度会随着记忆中存储的范例增多而加快,从而在竞争中胜过、继而取代算术处理或基于规则的处理,这样反应完全由记忆读取决定,从而显示出自动性的形成与发展(Palmeri,1997)。套语习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语言学习初始阶段,规则应用使处理速度稍快,因为语言单元还未在记忆中充分编码;但在持续练习的作用下,基于记忆读取的速度比基于规则处理速度更快,套语得以以单元形式从记忆中读取。
范例随机游走模式强调自动处理中具有相似性的多种范例所起的作用。语言的自动产出不取决于所读取的某个范例,而是多个范例共同起作用。另外,读取某范畴内相似的范例数量会大大超过不同范畴间相似范例的数量,所以这种模式在整体上还是倾向基于范例的模式,而且这种观点比纯范例模式更具解释力,因为它能够解释自动性在不同范例范畴过程中的发展。但也因从未同时控制过范畴内与范畴间的相似性而显示出其局限性,并且能否有效地解释二语学习中大量的现实问题也值得怀疑(DeKeyser,2001)。
结构重组说认为需用新结构重组旧结构。自动处理速度加快,条件是学习者对所存储的知识重新进行组织,调整结构,或用新结构解释所学内容,从而实现将某些已达到自动化程度但组织不好的信息配合好的目的,将语言子技能统一起来,最终使信息或知识的组织方式发生质变。
(三)练习作用
基于规则与基于范例的两种学习模式都强调练习的重要作用,但出发点不同。
基于规则的学习模式认为反复的练习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前提。通过大量的、反复的练习与反馈,语言产生可以逐步实现自动化,学习者一方面概括产生规则,另一方面根据具体的语境,更加精确地区分产生规则(张庆宗,2006),这时出现错误的机率极低,对工作记忆或意识提出的要求也很少(Ranta&Lyster,2007)。
而基于范例学习模式的学习模式则认为通过练习的巩固与加强,待解决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间的记忆痕迹关联性日益增强,因此读取速度逐步加快,读取时间逐渐减少;通过增加范例的频率次数与提高范例质量可加大快速读取的可能性。另外Logan(1988)还提到反应时研究中的练习强度律,认为其中有两种相反因素共同起作用:一方面,随着记忆存储中范例数量的增加,读取时间急剧下降的可能性会持续增加,反应时的平均值也会因之减少;另一方面,反应时越少,进一步降低反应时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减少进程也就放缓。这种观点与后来其他学者提出的RT=a+bN-c观点一致(RT意为反应时,N指练习次数,a,b,c 为常数)(Palmeri,1997;Segalowitz,2003)。
范例随机游走模式则认为练习会使范例读取反应速度加速,而范例与同一范畴中的其他范例的相似性会使反应时减少,与其他范畴中范例的相似性却会使反应时增加(Palmeri,1997)。
结构重组说认为速度加快是因为任务要素间结构的调整与重组,因而不强调练习的作用。
三、结语
通过对理论研究的归纳可以发现,各种学习模式各有优缺点。我们不主张将几种学习模式分开来看,一般来说,学习的初级阶段,基于规则的模式学习速度可能较快;随着练习效果的增强,基于记忆读取速度更快。正如Rickard(1997)所认为的,学习变化曲线首先是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的算术运算的加速,然后才是日益加快的范例读取时期,这种观点比基于范例的学习模式更看重算术运算的重要性,比基于规则的学习模式更看重后期阶段范例读取的重要性,由此也显示出两种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可融合性。
[1]Anderson,J.R.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D].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Anderson,J.R.,Fincham,J.M.,&Douglass,S.The role of examples and rul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a cognitive skill[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997,(23):932-945.
[3]Schmidt,R.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second language fluency[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2,(14):357-385.
[4]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5]张庆宗.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述评[J].中国外语,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