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体资格: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2013-08-15王爱祥

关键词:资格辅导员群体

胡 兵 王爱祥

(1.华东理工大学 团委;2.华东理工大学 学工部,上海 200237)

“人生不能无群”,在人这一生中,将会获得数不清大大小小的群体身份,是否加入或退出某个群体,获得群体资格,是人这辈子所面临的无法逃避的选择。然而,群体资格的获得并不完全是非此即彼的“有”或“无”的逻辑,而是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或显而易见或难以觉察的“非群体资格——部分群体资格——群体资格”的过程。拥有部分群体资格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角色定位不断改变,最终达到该群体身份的社会认可。

辅导员就是这样一种群体身份。中央16 号文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教育部24 号令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辅导员队伍建设坚持“科学化管理、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思路,以专业化、职业化为方向,但困境恰恰是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不足。群体资格的路径或许有助于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开辟一条新路。

一、群体资格

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的集合。这些个体认为自身是同一社会范畴的成员;在对这个群体和群体成员资格的评价上,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共识,即至少有一个他者的承认。①H.Tajfel,and J.C.Turner,“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in S.Worchel,et al.,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Chicago:Nelson-Hall,1986,P.15.在这个意义上,群体的界定以及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得,是内群自我界定和外群的社会界定交互作用的结果。群体资格包括先赋的、后致的群体资格。后致的群体资格既包括需要考试进入和资格证书,也包括制度化和程序性的认定。前者如很多行业门槛都需要考试来获得资格证书,然后才能进入具体的工作岗位,后者如许多工作岗位需要进行制度化或程序性的认定即可。在当今社会,成为某些群体的成员,获得其群体资格,使人们得以在其中进行社会化(家庭、社区、学校都是这样的群体),得以降低生存处境中的不确定性,得以完成社会身份的建构,得以进行社会认同和社会比较,从而确知我们是谁、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②刘爽:《部分群体资格:以高校学生入党经历为例》,《开放时代》2009年第1期。方文指出,每个行动者动态完整生命的建构,就是在生命历程中每个人都主动参与和建构其独特的群体生活。每个个体从出生起就被赋予元群体特征集,并以此为基础,力图在生命历程中寻求其他动态而多元的群体资格,如教育程度、职业类别、消费品位等。③方文:《转型心理学:以群体资格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换言之,人的社会存在特征也就是个体终身不懈地追求其多元群体资格,并建构其独特的完整生命的过程。

辅导员无疑是一个后致性的群体资格,它并没有一个行业准则,无需通过某种考试(各高校的招聘考试不属于这种意义上的考试),或者获得社会普遍意义认可的资格证书,而是经由各高校制度化或程序性的招聘、培训等一系列流程即可获得辅导员群体的资格。如果他辞职了,他就放弃了辅导员这个群体资格。所以,对于一个职业个体来说,在高校,你要么是辅导员,要么不是辅导员,这种群体资格的界定非常明显。然而,近年来,这种非此即彼的“有”或“无”的逻辑正在逐渐被打破:随着兼职辅导员数量越来越多,许多高校将在读研究生纳入兼职辅导员体系,在招聘辅导员时也将兼职辅导员经历或学生干部经历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条件。鉴于辅导员岗位缺乏统一的职业认证标准,在获取辅导员群体资格的考量过程中就将兼职辅导员经历作为越来越重要的参考,于是,兼职辅导员就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群体资格——兼职辅导员群体。它并不具备辅导员群体的所有条件,它在结束兼职辅导员身份之后,要么进入辅导员群体,要么退出辅导员群体,这种介入“有”和“无”之间的身份可称之为部分群体资格。多年的经验证明,是否适合辅导员岗位,可以从兼职辅导员的经历中得到强化,因此,当前辅导员群体资格的获得过程经历了“非群体资格——部分群体资格——完备群体资格”的阶段,体现了群体资格的梯度特征。部分群体资格与完备群体资格的区别,主要是权利和义务不完全相同,兼职辅导员主要身份是学生,没有编制,享受不到辅导员岗位所带来的福利,同时,兼职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情感投入、群体文化价值观等也不同于辅导员。而辅导员群体资格则意味着整个群体的认可,能够享有更完整的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二、群体资格的合法性基础

那么,群体资格是怎样被构建出来的?它对个人、对群体有哪些意义?这涉及到获得群体资格的合法性基础。正如前文所述,群体资格的获得并不是“有或无”的逻辑,它具有阶段性特征。如“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这一党员身份的获得过程;还包括农村的“代课教师”、事业单位的“人事代理”、入职时的“实习期”、以及近年来饱受社会争议的“临时工群体”等。这些阶段性中的部分群体资格相对于完全群体资格而言,存在着权利与义务方面的不一致,也存在着对群体认知方面的不一致。同时,群体资格的获得也都伴随认同解构的过程,社会认同是行动者对特定属性如自身群体资格的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动承诺。①方文:《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先有群体资格,后产生可能的认同,但有些人对自身的群体资格并不必然具有认同感。产生的不认同感可能激发当事者放弃或改变这种群体资格,或者在该群体中不能完全激发出潜力,于是退出该群体。

就后致性的、职业性的群体资格而言,从非群体资格到获得群体资格往往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考试或资格认证,如会计师、律师、医生、教师等,凡进入该行业,必须经历严格的从业资格考试,获取这一资格之后,才能够进入到具体的岗位,这一方式极其严格,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如医生及律师还需要经过若干时间的实践之后才可以独立从事该职业。另一种途径就是通过制度化或程序化的方式进入,如招聘、招考等,这种方式是大部分职业的入门方式,进入与退出均较为简单和自由,相比之下,越是退出门槛越高的职业,其招聘及招考越严格。辅导员就属于这样一种职业,兼职辅导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招聘这种单一方式的不足,也对辅导员群体资格进行了阶段性分解,赋予兼职辅导员部分群体资格,并从中挑选优秀者进入辅导员群体。

为了解辅导员群体资格的获得过程,笔者对某高校12 名辅导员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其中兼职辅导员3 名,辅导员9 名,并且这9 名辅导员中有4 名有过兼职辅导员经历;还访谈了4 名普通教师。笔者试图通过与他们的访谈中了解辅导员群体带给他们哪些认知,下面分别从群体和个体两个视角来讨论:

1.群体视角下的合法性基础

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群体,有些是联系紧密的,有些是松散的;有些是实群体,有些是非实群体。比如白领、教师就是一个松散的群体,甚至有些已经建立了行业协会的群体,但依然是松散的。那么辅导员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呢?

辅导员在受访中表示:“辅导员在高校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属于教师,但又在某种程度上不属于教师。一般意义上,如果是教师,别人都会问,你教什么课?但是辅导员又似乎不以教课为主职,说思想政治教育吧,又太宽泛,所以不太像教师;但辅导员也享有教师的一些待遇,如职称、编制等。相较于教师来说,辅导员这个小群体联系更加紧密。我感觉,在我们学校辅导员90%以上相互认识,60%以上相互都比较熟悉,而就我个人而言,自己学院的教师,相互认识的顶多50%,相互熟悉的20%都不到。所以说,辅导员应该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群体。”

“我觉得辅导员是否作为一个群体单独拿出来讨论,除了听听辅导员的意见外,更要考虑辅导员设立的初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里面说,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一规定决定了辅导员具有许多与教师不一样的特征,具有双重性,因此,可以列为一个单独的群体。”

“辅导员应该作为一个群体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只有这样,这个群体才会受到重视,才会获得社会声望。律师、会计师为什么会有全国性的资格考试,因为它们是一个成熟的职业。而辅导员群体,截至2012年的统计,全国有11万余名高校专职辅导员,有4万余名兼职辅导员,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也应该成为一个重点建设的群体。只有从教师群体中脱离出来,才会引起社会的重视,这个群体的未来才会越来越光明。”

一位非辅导员的普通教师这么认为:“辅导员本身是在教师的群体中,如果非要突出它的特殊性,我觉得反而不好,因为,突出这个特征,就好像辅导员群体属于教师群体里面下层的,学历层次不够、收入不够、知识面不够,那么反而不利于辅导员职业的长远发展。但是吧,如果不突出辅导员群体,那么就越来越被边缘化,认同度和归属感都不高,所以,不强调这个小群体也不好。反正这个群体的地位有点尴尬。”

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认为辅导员应该单列为一个群体,应该加强这一群体的建设。只有辅导员群体越来越受到重视,进入这一群体的难度才会越来越大,才会强化辅导员在非群体资格成员中的“神圣”感,也进一步强化辅导员在群体资格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辅导员群体的角度看,兼职辅导员的设立就可以“测算”出有多少人会选择从事这一职业,它是辅导员群体建设的一个步骤,有助于为辅导员群体赢得更广泛的认同。

2.个体视角下的合法性基础

就个体而言,选择进入什么样的职业群体,有许多影响因素,但对这个群体的认同无疑是比较重要的。如果这个群体本身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大的影响力,那么选择进入这个群体的人将越来越多;如果这个群体的认同度不够,潜在的进入者需要对这个群体进行提前了解,然后决定是否进入,否则进入之后感觉不合适就会选择退出。对于辅导员群体而言,兼职辅导员对个体而言有助于提前考察这一岗位,有助于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一位辅导员这么回答:“如果你想从事辅导员岗位,除了从学生的角度接触自己的辅导员外,最好还要从教师的角度来了解这个岗位,那么兼职辅导员就是最适合的岗位,如果感觉不适合这个岗位,那么就不会进入这个群体。我提前一年做了兼职辅导员,在最初工作的一个月,几乎摸不着这个岗位的核心业务是做什么,随着带教辅导员的帮助和时间的深入,才逐渐认同了这个岗位,才发现自己愿意接受这个岗位,所以最后自己就应聘做辅导员,有了兼职辅导员这个经历,在应聘时候就心里有底了,在1:5 的应聘比例中脱颖而出。目前我已经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了5年,越来越感觉得心应手。”

“只有辅导员群体得到社会的认同,社会声望越高,作为辅导员个体对这个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越强。在我当初选择做辅导员岗位的时候,觉得这个岗位优势是在高校工作,环境好,所以想把它当做‘跳板’,总想着有一天能跳到更好的职业。但经过一年的工作以来,我与在政府部门、企业里工作的同学相比较,我觉得这个岗位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就我个人而言,我也越来越熟悉和喜欢这个岗位,所以就打消了考公务员的念头,我会长期从事这份工作,希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越来越好,自己也能够从中受益。”

“我在做兼职辅导员之前,我在网上看了许多辅导员写的博客,通过这些了解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在我做兼职辅导员之后,我发现更能够以教师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岗位,我个人也愿意长期从事这个岗位。但不足的是,当前社会对这个群体认同度还不够,我也有朋友劝我以后不要做这份工作,因为社会声望不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要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这个岗位,需要对辅导员群体加强建设,只有这个群体好了,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同感,对辅导员来说也更有归属感。”

通过访谈笔者也发现,辅导员都希望这一群体越来越得到认同,一些原本把辅导员职业作为跳板的受访者也在工作过程中感受到这一职业的“魅力”,选择继续从事辅导员岗位,一些兼职辅导员也希望今后能够成为辅导员群体中的一员。所以,辅导员的群体资格以及兼职辅导员的部分群体资格应该得到合理的建设,这个过程不仅能让辅导员群体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度和更高的职业声望,也可以激起群体成员更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有助于群体凝聚力的增强。

三、群体资格的获得路径

辅导员作为一个群体,享有社会上对该群体的评价和认可。对于个体来说,要想获得这一资格,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进入仪式。比如入党,不仅有考查等一系列条件,还有入党宣誓这一仪式,这样才会强化一种神圣感。那么获得辅导员这一群体资格需要经过怎样的路径呢?

1.部分群体资格的获得

辅导员群体中的部分群体资格就是指兼职辅导员,在兼职辅导员岗位工作出色的经历是进入辅导员群体的重要条件。从近几年高校辅导员招聘来看,将兼职辅导员工作经历和学生干部经历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条件,通过对这些的考查有助于衡量该个体是否具备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一些基本条件,是否具有成为一名优秀辅导员的潜力。

一名负责招聘辅导员的老师在访谈中表示:“衡量一个学生对辅导员岗位的匹配程度,除了一些基本条件之外,就需要考察其在兼职辅导员岗位或者学生干部经历中的表现,可以通过一两个工作实例,看他如何处理,这有助于判断他是否合适?总体看来,有过兼职辅导员经历的学生其对辅导员岗位的认知度要高得多。这也是近年来设立兼职辅导员岗位的重要原因,希望通过这个岗位的设立,为辅导员群体培养后备人才。”

一名从事过兼职辅导员后来又不应聘辅导员岗位的学生表示:“兼职辅导员工作经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让我了解了这个岗位的工作性质,我曾经一度非常喜欢这个岗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来看,我发现这个岗位其实不太适合我,我希望从事一个有挑战性的工作,但辅导员工作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有过2年工作经验与有过5年工作经验的差别不大,我想这也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比较困难的原因。如果有一天,辅导员工作岗位能够像球员一样实行转会制,那么这个群体的声望就相当高了。”

一位兼职辅导员表示:“兼职辅导员岗位不仅是学校考察一个人能否成为一名称职辅导员的制度设计,也让个人有途径去了解辅导员这个岗位。说实话,辅导员这个职业最初给我的认知是:事业单位工作,比较舒服;但最初几天,发现辅导员岗位工作内容很多,一点也不轻松,但没有挑战,基本上都能上手,后来学生中发生的一些特殊事件让我明白了这个岗位的重要性,它也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我现在觉得,兼职辅导员岗位的设置对辅导员群体的入口非常重要,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整个辅导员群体的发展。”

我们看到,先获得部分群体资格是进入辅导员群体的一条重要路径,它不仅是形式上的进入,而且有助于在实质上进入辅导员群体。从各高校的实践来看,这一路径在近年来有越来越强化的趋势。

2.群体资格的获得

对于兼职辅导员而言,其最终的期待就是进入到辅导员群体。与辅导员群体相比,兼职辅导员权利更少、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只能部分地被群体接纳和认可。所以,兼职辅导员岗位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挑选和选拔辅导员,这个阶段的个体必须努力表现自己,使自己完全符合辅导员岗位的各种要求,最终获得完备的群体资格。在这个过程中,兼职辅导员不断地与周围群体相比较,衡量自身在这个阶段的得失。一是与周围同学比较,衡量做兼职辅导员所花费的精力与最终可能获得的辅导员岗位的收获是否相匹配,自己是否能够承担;二是与其他兼职辅导员比较,自己对工作的努力程度能否足够进入到辅导员群体;三是与辅导员比较,他们的这种工作状态是否是自己期待的,自己能否达到其中的优秀水平,能否在这个职业上有广阔的前景。在不断的比较与工作过程中,一批信念坚定的兼职辅导员继续留在这个岗位上,等待着最终获得完备群体资格。

无论从兼职辅导员到辅导员,还是不经历兼职辅导员岗位直接进入到辅导员群体,只要进入辅导员,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进入仪式。近年来,许多高校辅导员招聘的主体部门是学校的人事部门,由学校统一操作整个招聘环节。对应聘者来说,这种统一的做法就使得每个应聘者在同样的“尺度”下相互衡量,有助于高校挑选出具有同类条件的应聘者,这个阶段暂没有考虑是否与辅导员岗位的要求相匹配。进入面试之后,再由学生工作部门参与,考虑兼职辅导员经历及学生干部经历等,这一完整的做法,有助于挑选优秀者进入辅导员岗位。另外辅导员岗位的进入仪式在某些高校比较重视,而在某些高校就不太重视。近年来,上海市以及全国都陆续颁布了辅导员誓词,就是希望通过这一群体的进入仪式,强化对这个群体的认同,尤其是一开始就调整了对这个岗位的心理认同。

四、群体资格中的“亚群体”

前面所述部分主要是探讨如何获得群体资格,为辅导员群体选拔合适的人选。然而,就身份建构而言,完备的群体资格是静态的,那么如何去更好地利用群体资格进行群体建设呢?笔者提出“亚群体”概念,希望通过对“亚群体”资格的建设来强化辅导员群体资格,从而构建独特的辅导员群体文化。

辅导员群体也与其他的群体一样,人数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容易变成松散的群体,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加强其中部分成员的联系,使得这部分成员具有一个紧凑的结构,这部分成员就是“亚群体”,进入这一群体就相当于获得了“亚群体资格”。笔者梳理了如下几个“亚群体”资格建设的实例,希望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更加重视这种亚群体,以此加强辅导员团队文化建设。

1.同级圈

“同级圈”是指同期进入某高校成为辅导员,这批辅导员具有较深的情感联系,同时也能够在工作中互相交流。H 高校每年都建立一个新上岗辅导员沙龙,主要也是为这批辅导员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组织方表示:“我们为新上岗辅导员建立这样一个沙龙,除了帮助他们在工作上相互交流和支持外,也帮助他们在生活和情感上相互交流,共同应对进入工作岗位后所面临的各方面调整,这个沙龙的活跃程度是非常密切的。”其中一名辅导员在受访中这样表示:“刚开始进入辅导员岗位,与老资格辅导员其实没有太多的工作之外的话题,而我们这批同时入职的辅导员则面临着几乎相同的人生轨迹,因此话题比较多,我们大概每个月在工作之外聚一次,聊聊各自的生活和工作认识。从工作群体来看,他们是我在学校最亲近的人,我们之间的感情非常好。”可以看出,对于初入职者来说,有加入“组织”的强烈愿望,“新上岗辅导员沙龙”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希望各高校充分重视新上岗辅导员的这一需求,积极促成辅导员获得“同级圈”群体资格,在为部分辅导员排忧解难的同时,提升他们对于辅导员群体的归属感。

2.同学圈

“同学圈”是指辅导员工作共同参加某种培训而建立起来的圈子,这个圈子不局限在某一高校范围,而是以该培训参与的辅导员来源为范围。当然,他们之间相互交流和联系的频率也与辅导员个人的投入有关。通常来讲,一般人数在十几人,培训时间在一星期以上的“同学圈”联系最频繁,通过微信群、QQ 群、固定时间见面、开展工作上的合作、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等,把工作联系与情感联系维持下去。“我们经常交流,由于不在同一所学校,所以我们交流的话题非常广,增长了见识,这个微信群是我所有微信群中间最活跃的。我们经常轮流做东,搞个小聚会。在刚结束培训的那个学期,我们每个月都聚一次,后来稍微少些,至今有2年了,还能保持到每个学期聚会一次。”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训,因此,许多辅导员都有着与其他辅导员“同期培训”的机会,鉴于辅导员培训中形成的“同学圈”具有积极的正面功能,如何让这些辅导员把握“同期培训”的机会,获得这种“同学圈”资格,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3.挂友圈

所谓“挂友”,就是指同期挂职的辅导员相互之间的称呼。挂职对于辅导员来说不仅是锻炼自身的机会,而且是自己的一项“荣誉”,许多辅导员对于挂职非常期待,挂过职的辅导员也非常珍视这一经历。“挂职将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和美好的回忆,让我有机会见识新的东西,而我自己也获得了成长,有助于我今后工作的开展”。有着共同经历的挂友则有着更多的交流语言,“我们是一起赴云南挂职的,虽然我们不是同一个学校,也不在同一个县挂职,但我们彼此的共同经历让我们有非常多的话题。在挂职期间,我们经常交流各自地方发生的故事,我们还在挂职期间坐3-4个小时的车见了几面,应该说共同患难过,才会有更深的感情。我们现在经常聊聊现在的工作,有一个挂友回来后提职了,他也经常参与我们的活动,在遇到困难时相互帮助,我觉得挺好的。”毕竟有过挂职经历的辅导员还比较少,但鉴于挂职对辅导员自身的长远和重大影响,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努力开辟辅导员挂职的机会,为挂友们相互交流搭建平台。

4.辅导员协会

近年来,各高校努力通过建立辅导员协会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这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目前,各高校辅导员协会主要承担如下职能:一是开展文体活动,以此凝聚辅导员之间的感情;二是开展工作培训,以此进行工作交流;三是加强课题研究,以此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四是成立趣味小组,促进其他方面的交流。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由官方组织开展自上而下的活动,另一种是由官方提供资源自下而上发起的,后一种方式更加活跃一些,也更加侧重于工作之外的活动。由于辅导员协会总体人数较多,部分高校在辅导员协会下成立了若干小组,在“小群体”中进行活动,受到辅导员的欢迎;部分高校将退出辅导员群体资格的成员也纳入辅导员协会中来,扩大了辅导员对外交流的范围,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总体来看,辅导员协会是增强辅导员凝聚力的有效载体,但其功能还过于简单,仅仅能够满足辅导员的一些基本需求。今后,希望各高校继续依托辅导员协会这一载体,不断丰富辅导员协会的业务范围,真正将其打造成辅导员的心灵家园,构建独具特色的辅导员职业共同体。

总之,“亚群体”资格是辅导员群体中部分成员加强自身认同和联系的重要纽带,他们通过参与一个个“亚群体”与周围成员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工作与情感上互相强化,有助于增强对辅导员群体的认同度和归属感。往往部分成员在离开辅导员岗位之后,仍然会与这些亚群体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鼓励辅导员进入“亚群体”,获得“亚群体资格”,非常有助于辅导员的团队文化建设,有助于建立辅导员的职业共同体。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群体资格的视角探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发现,设置部分群体资格为辅导员群体提供了挑选成员的机会,并树立了群体威信,也为个体提供了了解群体适应的机会,增强了对群体的认同。重视群体资格的获得,包括进入条件和进入仪式,有助于把握群体的“入口关”,增强个体对群体的“神圣感”,为群体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入群体之后,通过获得“亚群体”资格,有助于进一步建设良好的团队文化,增强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诚然,个体是社会属性的,每个个体都需要进入到群体中来,群体资格的获得是每个个体都需要经历的,鉴于不同的群体资格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本文的探讨并不是要提出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本文的目的是在群体资格的视角下,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路径,在进入辅导员群体之前,如何挑选合适的个体,在进入辅导员群体之后,如何通过建设亚群体,在帮助个体更好地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巩固辅导员群体的整体威望和社会认同。从这个意义上看,本文达到了研究目的,希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能够运用群体资格的路径,在职业化和专业化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同时群体资格也具有方法论的意涵,希望这种研究思路帮助研究者透过转型社会中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迷雾,从不同特点的社会群体中寻找共性,从而更好地洞悉社会现象的本质,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猜你喜欢

资格辅导员群体
2023年,这四类考生拥有保送资格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资格
背叛的资格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