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费罗《人生赞礼》的语篇衔接特征解析
2013-08-15马丽亚
马丽亚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亨利.W.朗费罗(1807-1882)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哲理诗、叙事诗、抒情诗和歌谣。他的诗作题材贴近生活、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感情真挚。《人生赞礼》就是这样一首短小精悍又脍炙人口的浪漫哲理诗,发表百余年来,极富盛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该诗的研究主要从文学评论角度出发,以格律为重点,辅以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分析其布局、句式、修辞和文化底蕴等文体特点。本文将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文体学的语言元功能思想为理论基础,从宏观语篇衔接结构方面系统研究诗歌的衔接手段和所表达的深层语义,并对英语诗歌语篇衔接提出新的构建模式。
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培训公寓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息息相关,是员工具备优质服务态度,培训公寓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员工从思想上接受培训公寓的服务工作,从心里热爱它,是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自动自发地干好本职工作的根本。积极帮助员工正确认识培训公寓工作的重要性,及时让员工全面了解到培训学校的当前情况及培训工作的进展程度,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学校培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同时,鼓励员工多向身边的先进和平凡行业里的优秀人物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坚定他们认真工作的决心。
一、语篇衔接理论的发展及衔接模式的再构建
语篇衔接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Jakobson对文学语篇中排比现象的分析是对语篇衔接的最早研究[1]21,可谓是语篇衔接理论的创始者。韩礼德后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2]303,并于1976年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提出衔接是一种谋篇意义,是非结构性成分体现句际连贯的意义联系的观点,并列出了五种衔接手段: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3]36。1985年 Halliday和 Hasan在《语言、语境和语篇》一书中从语篇整体性角度对衔接进行了更为深入地探究,同时扩大了衔接方式的范围,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两类,系统地发展了该理论。其中结构衔接包括平行结构、主述位结构和新信息结构。非结构衔接分为成分关系衔接和有机关系衔接。成分关系衔接具体包括指称、替代、省略和词汇衔接,这四种衔接纽带可以形成同指、同类、同延三种关系。有机关系包括连接关系、相邻对、延续关系等[4]43。
国内学者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提到衔接的多层次模式,他认为多层次模式包括社会符号层,语义层,结构层,词汇层和语音模式。把概念功能中及物性结构也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并把语音列入衔接范畴[5]65。张德禄、刘汝山对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把衔接关系又分为语内衔接关系和语篇与语境间衔接关系两大类[6]54。本文以Halliday和Hasan的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理论和胡壮麟的语篇连贯理论为基础,以哲理诗《人生赞礼》为语料,讨论诗歌的语篇衔接特征并构建新的英语诗歌语篇衔接分析模式。
三是清洗厂家较为专业,从专业的角度检测清洗效果,在清洗过程中不断采样分析,检测柴油L值(色度)变化,确认清洗到位,图1列出了整个清洗过程中系统柴油L值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到清洗后期,L值随时间变化较缓,说明系统清洗已经到位。从换热器打开情况来看,柴油清洗效果明显,绝大部分换热器不需要进行高压清洗。
二、《人生赞礼》的结构性衔接新模式
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可以充当情态状语的词中,常见的有yes,perhaps,maybe,unfortunately,no等[7]166。情态状语的运用可以加强感情的抒发,而这首诗主要倾向于说理,小句中使用较少的情态状语表达情感。这首诗中出现了3个语气状语:no(Trust no Future,howe'er pleasant!)、perhaps(Footprints,that perhaps another,Sailing o'er life's solemn main,A forlorn and shipwrecked brother,Seeing,shall take heart again,)和still(3次)。No增强了否定语气,呼吁人们不要遥想未来和沉湎于过去,抓住今天才是关键。Perhaps则是诗人对事物的可能性作出判断和估测,此处列举了一种可能性:英雄给后人树立的榜样作用,旨在突显实干这一主题,呼吁众生不要悲观厌世,蹉跎岁月,要积极进取奋斗。And our hearts,though stout and brave,Still,like muffled drums,are beating 中的 Still强调跳动的心脏犹如被蒙着正奏着葬歌的鼓锣,象征生命随时可能与死神不期而遇,表达了诗人义无反顾继续前进的决心。而Still a-chieving,still pursuing,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中的连续两个Still出现在全诗的结尾处,将诗的意境推向高潮,升华了主题。
(一)主述位结构衔接
以you为逻辑主语的祈使句有8句。祈使句主要用于指导行动和行为,从而形成独特的文体风格。在诗的开篇,诗人以年轻人的口吻对赞美诗作者诉说:Tell me not,in mournful numbers,“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作者以年轻人挑战传统权威观点的方式将读者引入诗境,使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第四节开始诗人直接面对读者,使用祈使句Be not like dumb,driven cattle!Be a hero in the strife!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产生亲切感。结尾又多处使用祈使句,如:Trust no Future,howe'er pleasant!Let the dead Past bury its dead!Act,act in the living Present!Let us,then,be up and doing。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祈使句的作用之一是拉近和读者情感上的距离,使读者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倾听诗人的心声,感悟诗人的情怀。另一个作用是起到直接呼吁和煽动热情的作用。
(二)及物性结构衔接
至于本诗中的4处言语过程,2处体现在诗的开篇的两个动词say和tell上,诗人以年轻人的口吻对赞美诗作者说:“Tell me not,in mournful numbers,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别用感伤的调子对我诉苦说人生只是一个梦幻”)。另外1处表现在动词speak上,“Dust thou art,to dust returnest,”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诗人在诠释上帝的宣判“你本是尘土,必归于尘土”时,提出了躯体和灵魂对立的观点。最后1处体现在句子:Lives of great men.all remind us we can make our lives sublime(伟人的生命昭示我们能使此生变辉煌)的动词remind上,诗人呼吁人们以英雄伟人为榜样,创造不朽功绩。
及物性主要由动词体现不同的类型。本诗共有25个小句,主要由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构成,物质过程小句11句,占48.1%,关系过程小句10句,占37.0%,主要通过系动词体现。言语过程小句4句,占11.1%,全诗无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包括动态动词、动作者和动作“目标”[4]78。诗中最为突显的物质过程中的动词act被重复了3次,目的在于敦促读者莫浪费时间,加快脚步和采取行动。其它动词如beat、march、trust、leave behind和bury等旨在明确地告诉人们要勇往直前,向目标迈进,不断进取追求,等待成功的降临。诗中出现大量表示关系过程的be动词,多达10处,尤其是在第一和第二节中(共6处)。由于哲理诗蕴意深刻,为了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通常选词比较晦涩,这首哲理诗却是例外,采用大量的be动词,诗人主要考虑到心情处于低谷的人群更愿意接受简单易懂的道理。其主要功能用于描述,诗中使用大量的关系过程阐述人生的价值。例如:
(1)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
Halliday和Hasan提出指示、替代、连接、省略和词汇衔接等五种衔接手段:[3]36,为我们提供了显性的语言线索,具有相当的提示作用,有利于语篇的产生和理解[8]。但是,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衔接模式偏重语言内部,特别是词汇语法层。许多学者对此研究进行了补充,其中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提到衔接的多层次模式,他认为多层次模式包括是社会符号层、语义层、结构层、词汇层和语音模式[5]56。但是以下拟结合他们的理论,探讨英诗中常用的非结构衔接手段和意义。
(3)Life is real!Life is earnest!And the grave is not its goal.
(4)Not enjoyment,and not sorrow,Is our destined end or way.
综观各学者的论述并结合采权利用尽理论国家法院的观点,笔者认为,可以把权利用尽理论的合理性论证归纳为三点:
②水雨情发布系统:进入水雨情发布系统后,地图上分布着本地雨量站站址点,标有站名,站名点边标有降雨量数据,打开站点可看到降雨过程柱状图。地图下方列有本地雨量站分时段雨量统计值,可了解本地分时段降雨情况。
式中:GNOx为澳斯麦特炉产生的氮氧化合物质量;B为消耗的粉煤量,暂定4 700 kg/h;β为燃料中氮的转化率,25%;N为燃料中的含氮量,某冶炼厂燃煤中含氮量为1.29%。
(三)语气结构衔接
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人际功能是指语言具有建立、维系和反映人际关系的功能,主要涉及交际者的角色、言语功能、语气、情态和语调[7]157。交际中主要有两个言语角色(speech role),一个“给予”(giving),另一个是“需求”(demanding)[7]101。韩礼德(1994)认为,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所交换的可以是信息(information),也可以是货物和劳务(goods and service)。如果把言语角色和两种交换物组合起来,便构成提供、陈述、命令和提问这4种言语功能[7]159。在诗歌作品中,诗人通过文本与读者交流,用叙事、描写、思辨等方式表达态度,提供信息、分享经历、激发情感,与读者形成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也处处体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诗中给予信息的陈述语气有17个小句,主要集中于第1、2、4、7、8节。陈述句多用于强调客观性,语气显得庄重。诗人在短小的篇幅里完整地论述了人生这一宏大浩博的主题,成功地探讨了人生哲理:人生不是梦,人生不是灵魂麻木,人生是真切的现实,人生是客观的生活。同时告诫人们要有理想、有抱负。值得一提的是陈述语气中表示感叹作用的达8处之多,在第六小节中叹号的运用更是达到极致,短短四行,行行叹号:Trust no Future,howe'er pleasant!Let the dead Past bury its dead!Act,act in the living Present!Heart within,and God o'erhead!感叹句的分布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由此可见作者赋予该诗强烈的感情。
从句子语法结构角度看,主述位结构主要涉及小句名词性的主语、宾语或状语。但语篇的衔接还可以从小句的动词着手分析,即探析小句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结构。韩礼德认为概念功能是语言具有反映客观世界事物发生和进程,以及人们内心世界的功能。主要涉及及物性、语态和归一度,其中以及物性最为常见[7]68。
(6)Be not like dumb,driven cattle!Be a hero in the strife!
(四)情态结构衔接
(5)Art is long.
诗中表达主观意味的情态动词有小句We can make our lives sublime,And,departing,leave behind us,Footprints on the sands of time 中的 can 和 A forlorn and shipwrecked brother,Seeing,shall take heart again中的shall。情态动词还有高中低的程度之分。不同的程度体现发话者不同的态度,是坚定还是犹豫,确定还是模糊等,通常will较might和wou1d程度高,语气强烈,诗中出现的can和shall分别体现了可能性和果断性的情态意义,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人的态度和判断,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的整体意义。
三、《人生赞礼》的非结构性衔接新模式
(一)词汇衔接
诗中词汇衔接方式的重复被广泛使用,出现2次及以上的词汇有life(7次)、act(3次)、dead(3次)、heart(3次)、time(2次)、grave(2次)、soul(2次)和footprints(2次)。过多的重复容易导致语言的乏味平淡,所以还常使用同义反义词以取得衔接的效果。如本诗同义重复包括earnest(solemn)和fate(destined end)。反义词有 act和 do、within 和 overhead、sorrow 和 enjoyment、present和 future、dead 和 living.用以强调和突显生命和行动意义,可见诗人的良苦用心。
(二)修辞衔接
本诗主要采用比喻、典故、夸张等修辞格。如第三节中的明喻(simile),把跳动的心脏比作敲打着送葬哀乐的鼓,暗示着生命的短暂。第五节中Be not like dumb,driven cattle.也是一个典型的明喻,诗人呼吁不要学习哑畜。第五节中诗人用了两个暗喻(metaphors),把世界比作辽阔战场,强调人生避免不了经历冲突和斗争。把人生比作露营,以示短暂。第七节又用了一个暗喻“Footprints on the sands of time”,意为人生在世应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典故(Allusion)的运用也是本诗的一大亮点,诗歌的第七行:Dust thou art,to dust returnest就是一个典型的出自圣经创世纪第三章的典故:“You shall gain your bread by the sweat of your brow until you return to the ground;for from it you were taken.Dust you are,to dust you shall return”.此外,Art is long,time is fleeting一句也是诗人对谚语“Art is long,life is short.”稍作改动而已。
(三)语音衔接
诗歌除传统的词汇和句法层的衔接外,还有节奏格律及音韵等音系层的衔接。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采用了较传统的抑扬格四音步(有一部分是三音步),即每个诗行按一重一轻为一组分四个音步。该诗共九小节,每节四行,呈ABAB押韵模式,一三两行为八个音节,二四两行为七个音节,这种高昂的曲调,使全诗显得铿锵有力,吟诵起来节奏分明、流畅自然、极富乐感,明显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坚定和自信。如诗里第二节小句末“returnest”里的est为与第一行的“earnest”押韵而增加,延缓发音,增强诗行的韵味和节奏感,营造了一种气韵回荡的感觉。诗歌的韵律还可通过停顿来表达,如词尾字母或音节脱落,诗中 Trust no Future,howe'er pleasant!Let the dead Past bury its dead!Act,act in the living Present!Heart within,and God o'erhead!这里的音节省略给人感觉说话时间仓促,体会到一种紧迫感。目的在于呼吁读者珍惜光阴,立即采取行动、直达成功。to-morrow和to-day中间留有分隔号,使读者在朗读过程中,稍作停息,起到强调作用。本诗在音韵方面颇具特色之处在于采用较多的头韵和尾韵,头韵例如以上小节中的 me 和 mournful、grave 和 goal、spoken 和 soul、broad 和 battle、not和 numbers、soul和 slumbers、the和 that.尾韵包括 dream 和 seem、earnest和 returnest、goal和 soul、sorrow 和 to-morrow、way 和 to-day、another和 brother、brave 和 grave、fleeting 和 beating、life 和 strife、battle 和 cattle、doing 和 pursuing、dead 和o'erhead、pleasant和Present、sublime和time;main和again、fate和wait等等。使之读来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语音衔接手段不仅具有语篇连贯意义上的生成性,而且能突显文本风格意义上的诗意功能。
通过调查研究,希望能够为某大学重视校园文化、完善内控建设贡献一分力量,为其他高校完善内控建设提供借鉴。
四、结语
《人生赞礼》这首短小精悍、结构严谨的励志诗自问世以来,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元功能和胡壮麟的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系统地研究《人生赞礼》的衔接手段和表达的深层语义,并对英语语篇衔接提出新的构建模式,即及物性、语气、情态主位结构纳入结构衔接范围,词汇、修辞和语音层的衔接手段等归于非结构衔接方式,为诗歌语篇功能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读者深入领会诗歌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
[1]Traugott E E,Pratt M L.Linguistics for Student s of Literature[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0.
[2]Halliday M A K.The Linguistic Study of Literary Texts[M]//Lunt H.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inguistics.The Hague:Mouton,1964.
[3]Halliday M A K,R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4]Halliday M A K,R Hasan.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Deakin: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94.
[8]鞠玉梅.汉英篇章中语法衔接手段及其文体效应[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11-15.
[9]周红云.衔接在功能语篇分析中的应用效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