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区域特色产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2013-08-15段利强
钱 波,段利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区域特色产业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这些基于地方传统形成的区域特色产业对转型升级愿望越来越强烈和紧迫。区域特色产业需要尽快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寻求高效的发展道路和方式。创新浙江区域特色产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新型区域特色产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将成为区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
一、浙江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特点
浙江经济以“环杭州湾平原区、浙东南沿海温州模式区、浙中金衢盆地资源匮乏开拓区、浙西南山地资源开发区”[1]四大地理分布区域为中心,形成了以永康五金、乐清低压电器、濮院羊毛衫、温州鞋业、嵊州领带、台州医药化工、大唐袜业、分水制笔、海宁皮革服装、诸暨珍珠和嵊州领带、浦江水晶工艺品等为特色的产业布局。区域性块状特色经济涉及广泛,涵盖了纺织、制造、运输、建筑、养殖、工贸等众多领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浙江区域特色产业不断转型,并展现出新的特点。
区域特色产业的企业规模不断增大。“十一五”时期,浙江工业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有所增强,规模不断扩大,工业总体实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在全国31 个省市中居首位,占全国的比例达到14%。区域特色经济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工业产值的50%以上,工业经济总量排在广东、山东、江苏之后,位居全国第四。2012年世界五百强企业,省内有浙江物产集团、吉利集团上榜。
区域特色产业内生外引结合方式成效显著。浙江由一个“资源小省”发展为“经济大省”,主要依托于内生外引的有机结合。有的区域属于内生型,例如海宁皮革,东阳木业,湖州制笔等产业,在19 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就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有的属于外引型,如平湖的光机电产业、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创业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浙江省首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
区域特色产业产学研需求旺盛。伴随企业规模壮大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着力构建产业发展的技术竞争优势成为重要难题和关键点。多数产业期望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完成技术的跨越和提升,但是,纵观浙江,多数特色区域产业仍由众多小微企业构成,企业个体“低、小、散”明显,特色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浙江区域特色产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多数产业产学研合作性不高,合作的主动性不强,对产学研合作的主导性弱。
二、浙江区域特色产业产学研合作障碍分析
产学研合作主体的价值取向不同,难以形成对接机制。高校所具有的独特历史和文化,使其更多追求知识价值创造,强调精神层次的社会引领作用。高校对知识生产的追求,催生出知识产出评价体系。在日益激烈的高校竞争态势下,对科研人员更多强调论文、课题的影响力和产出量,所确立的发展指标更多涵盖学科发展、学术地位和人才培养,对社会产学研的服务指标往往居于次要地位,也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而企业则追求直接的经济价值,强调经济物质层面的社会产出效益,企业低端化的产品生产水平和对技术更新改造的惰性,以及对经济效益的急功近利,使其无法接受与高校科研人员的持续合作。
区域特色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渠道不通畅、信息不对称。当前浙江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可以获得一定的回报与收益,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对技术难题协同攻关的意愿不强。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更多关心大中型企业,主动为大中型企业排忧解难,对小微企业的技术难题关注度不大。区域特色产业中的小微企业受产学研合作成果辐射强度不高。区域特色产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成功率较低,高校较少关注区域特色产业的小微企业需求。区域特色产业的小微企业也难以了解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成果。
区域特色产业难以形成产业共性技术攻关机制。当前浙江区域特色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性较强,同一行业内企业之间产品的重合性和同质性较大,难以实现产业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向融合。产业共性技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需求和动力组建联合攻关的组织难以自发形成。企业间联合进行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局面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等组织的推进和引导。
三、浙江区域特色产业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创新
在浙江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载体发挥了技术支撑的关键作用。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的技术瓶颈得以突破,高校的科研成果得到应用,重大的合作载体和创新平台营运而生,甚至还产生了一批产学研新型企业。例如浙大中控、浙大网新、聚光科技等。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浙江区域特色产业产学研合作将以“企业研究院”为主要创新模式,实现政府大力支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积极参与。
企业研究院,是一种崭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它依托于浙江大型企业设立,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企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主要将集聚整合创新要素,组织开展科技创新,通过科技攻关,产业开发,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从长远看,企业研究院还应当立足于区域产业的战略发展,紧紧依靠特色产业现有优势,致力于产业的价值提升和实力壮大。研究院应当通过多种形式的论证和分析,发挥行业协会的自身优势,引导中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努力构建大企业和大集团。以企业研院为契机,推动板块经济向纵深发展,实现区域经济走出区域,迈向全国,走向世界,建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产业链分工协作网络,同时融合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构建线上线下全面开拓的新型经济形态。“实现由块状经济+专业市场向现代产业集群+全球市场+现代化电子商务平台+新型城市化发展体系的转变。”[2]
(一)大力推动企业研究院建设
政府在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中应该主要承担起引导者、监管者和促进者的角色。2012年《浙江省企业研究院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正式发布,其中明确了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根据各自职能负责企业研究院的建设和管理任务。2013年4月,浙江推出了71 家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紧接着,2013年5月,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单位联合发文,根据省重点企业研究院上报的人才需求推出“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动员高校科技人员到重点企业研究院挂职,开展技术项目合作,共建合作团队。为了更好支持企业研究院发展,政府应该在以下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健全推进体制,架通高校科研院所与特色产业的合作桥梁。“从未来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来看,选择更加长期、稳定、紧密的深度性合作模式是产学研发展的必然趋势”[3]政府需要在健全推进体制上下功夫,改进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引导高校更多地关注与区域特色产业关联的应用性技术研发。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以利于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成功率,减少高校和企业的开发风险。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以研发资源或成果入股参与企业共建经济实体,与区域特色企业形成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真正做到产、学、研优势互补,使高校在较长时间内有较稳定的科研收益。
不断创新合作载体,实现产学研合作的持续、稳定、多赢发展。在大型企业培育企业研究院同时,关注浙江多数区域特色产业中的中小型企业,推进中小型企业合作载体创新。合作载体应该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产业园区等。例如,德国的“促进创新网络计划”,主要用于促进竞争前的研究合作,至少要四家企业和两个研究机构参与,目的在于促进知识向中小企业转移[4]。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区域特色产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建立联合技术人才的定向培养,可以专门联合设定特色专业,定向招生培养,还可以选择高校现有的相关专业,组织企业选送需培养的人才。政府应该引导建设区域特色产业小微企业园区,将区域内同行业小微企业进行集聚,形成资源共享、知识外溢的集群效应,在小微企业园区内实现集群式的产学研合作,破解小微企业产学研合作难题。
完善激励政策,推动区域特色产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发展。“产学研合作应以利益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除了直接资助产学研合作外,更重要的就是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5]从长远来看,完善涉及企业的税收、财政、贸易、金融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制度和政策,让企业增强发展自信,赢得制度红利,将大大有利于保障区域经济内的所有企业利益。与此同时,通过资金、项目、场地、培训、法律服务等多渠道的中介服务,推动区域经济体系发展主提活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型。
(二)建立知识产权联盟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将市场、技术、资本和管理相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多方主体,除政府外,还需企业和高校等科研机构一起努力,发挥每个主体的优势,建立优势互补的持久合作关系。以往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多样,主体多变,通过对多种模式分析,我们发现最有效益、最能持久的当属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需求的产学研模式。“高校和科研院所以技术先进性为主要驱动力形成的大量科技成果不一定切合市场需要,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联合开发、甚至委托开发和咨询服务等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方式更符合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律,更受到企业的欢迎,应该是产学研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6]企业研究院的设立,其目的就是要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而推动产学研的深入合作。浙江省《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也要求坚持走“让企业家、产业界出题,由科技人员与科研机构破题”的创新之路,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
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建设好企业研究院。对于符合企业研究院设立条件的企业,应珍惜发展良机,有效整合企业科技资源,营造技术创新的良好制度、政策环境,积极主动申报。企业研究院的运行过程中,要始终围绕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题,开展科技攻关,产品研发,以技术优势获得市场优势,以产品品牌获得消费者信赖。发挥高校等科研机构自身优势,共同建设企业研究院。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众多的高学历人才是企业所无法一时匹敌的,然而,当前技术的需要创新点在企业,高校教师的科技能力提升,再也不能满足于闭门造车,应该更多地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服务企业。高校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也要随着现实的需要尽快调整,鼓励和支持一部分有能力、有干劲的高校教师参与到企业研究院的建设中。浙江省《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支持“从事技术研发、成果转让工作的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工作,经本单位同意,报人事部门备案,其人事关系5年内可保留在原单位,由原单位继续为其缴纳单位部分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允许其回原单位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其在企业从事本专业工作期间的业绩,可作为专业技术资格评价的依据”[7]。
发展壮大的企业,要致力于建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提升和推广区域品牌产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大量的研究成果及发明专利均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形成良性循环的知识产权保护链,不仅能够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而且关系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长远发展。品牌是提升区域产品竞争力的基础。由于地方特色产业规模小,个体品牌往往很难建立。政府有必要通过产业园区或者行业协会,建立区域特色产业的公共品牌,进行一系列品牌推广工作,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由区域内企业共享。建立信息资源收集与共享平台,及时发布产业需求信息。
四、结语
区域特色产业曾在浙江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后的产业转型升级中它们将在浙江经济的新发展中承担着怎样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在新形势下的模式创新。固然,浙江充分活跃的市场机制将会在产学研模式创新上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来临,以及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无论是正在迅速成长的龙头企业,还是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政府的积极引导比以往更为重要。浙江要从制造大省走向创造大省,就必须不断创新企业研究院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扩大产学研合作领域。
[1]唐根年,徐维祥,罗民超.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产业优化布局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4):458-459.
[2]陆立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趋势与对策[N].浙江日报,2010-05-04(7).
[3]林伟连,邹晓东.我国产学研合作转型升级趋势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74-78.
[4]孙元花.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经验的借鉴意义[J].社会科学家,2010(9):113-115.
[5]孙福全,陈宝明,王文岩.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基本经验及启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92.
[6]仲伟俊,梅姝娥,谢圆圆.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8):174-181.
[7]浙江省科技厅.省科技厅关于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的解读[EB/0L].[2012-08-13].Http://www.zjkit.gov.cn/news/node01/deta10101/2012/0101_33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