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州市新农村建设发展研究

2013-08-15赵毅陈丕石莹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邓州市新型农村规划

赵毅陈丕石莹

(1.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万州404047;2.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使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共享改革发展成就,既是我国农村发展到新的阶段对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出的新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邓州市新农村建设概况

邓州市地处豫西南,北依伏牛,南连荆襄,西纳汉水,东接宛洛,有“三省雄关”之称。辖28个乡镇(街、区)、606个行政村,175万人、244万亩耕地。2011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直管试点县(市)。近年来,邓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12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85.4亿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4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31元。近年来,邓州市紧紧抓住国家发展中西部的战略机遇,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以工业化建设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公共事业,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邓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做法是:

(一)突出规划引领,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邓州市按照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要求,坚持以规划为先导,着力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规划布局。先后组织编制了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现代工业布局、新型城镇化交通路网、基础设施布局、现代农业及生态体系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体系。同时,将全市589个村整合为153个新型农村社区,其中湍洲、习营、朱营、白东、穰南、西许、高集7个新型农村社区列入南阳市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通过编制规划,邓州市进一步明确了城乡布局、土地利用、路网交通、现代农业等重点事项,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引导。

(二)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主体权益

邓州市把农民群众是否拥护作为新农村建设能否持续推进的关键,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置于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一是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广泛、细致、持续的新农村建设宣讲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二是充分保障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和新型社区房屋挑选使用权。三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如在建设新型社区时,按照人均不低于50平方米的标准,在每户享有两套房产的基础上,推行“住宅+出租房、住宅+商铺、住宅+标准化厂房、以土地或房产入股”四种模式,让农民拥有长期稳定收入来源,充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三)强化产区互动,打造融合发展新模式

邓州市紧紧围绕“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粮食怎样保,民生怎么办”等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在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同时,要求各社区产业规划同时启动,根据社区所在的位置以及产业特色进行全面规划。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工业。如湍洲社区,依托产业集聚区,将社区和产业集聚区规划紧密结合。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如陶营集镇社区,依托牧原养殖公司打造畜牧产业化集群。三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如穰南社区,依托穰东服装产业,发展商住一体的商业区。四是落实新型社区居民增收计划。使农民在成为社区居民的同时,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大转变,从而使社区农民“搬得进、留得住、能致富”。

(四)扩宽融资渠道,破解资金瓶颈制约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财政性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并不能满足建设需要。为破解资金瓶颈制约,邓州市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积极研究出台优惠政策,搭建融资平台,实现新型社区建设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一是财政单列2000万元主要用于奖补先进,调动各乡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二是建立了涉农资金整合平台,先期整合交通、农业、住建、计生、卫生、国土等26个涉农资金2.5亿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各乡镇运用部分商住用地招拍挂的办法解决基础设施资金不足问题。四是引导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进来,对农户建房提供3—5万元的低息信贷支持,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启动资金。

二、邓州市新型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群众期望值较高,主体参与意识有待加强

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给予很高期望,期盼着通过中央的这一战略举措能给自己带来实惠。经济贫困乡镇的农民希望能够改进基础设施,抓紧解决修路、饮水、用电等问题,而经济实力较强乡镇的农民希望能够形成稳定的政策保障体系,解决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没有将自己看作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往往只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情,公共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强,对政府支持事项的期望值过高,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

(二)各乡镇进展情况不一,部分干部观念有待转变

由于经济实力等情况不同,邓州市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经济水平比较好的穰东、孟楼等乡镇,对新农村建设热情较高,村庄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而经济实力较弱以及距县城较远的乡镇,对新农村建设信心不足,缺乏系统可行的建设方案,工作推进不利。一些乡镇和村委会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把握不准,对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找不准工作切入点,工作思路不清晰。

(三)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低,群众生活环境有待提高

虽然邓州市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各乡镇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但由于邓州市各项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各领域资金需求量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并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同时,金融系统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社会参与资本较少。此外,农民群众受经济、传统观念和习惯等因素影响,对改善环境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瓶颈制约,一些地区的道路、灌溉、用电等设施老化,农村生活垃圾、畜禽粪便集中处理等设施建设不到位,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

(四)农业产业化基础薄弱,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邓州市虽已拥有“永泰”、“雪阳”、“益嘉”等一大批知名的农林业龙头加工型企业,初步构建了从农户到企业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但仍存在产业基础薄弱、整体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一方面,农业产业链条建设不尽完善,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有限,需要有效整合资源,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化贡献率不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技术应用不到位,农民群众的技能单一,缺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五)社区配套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由于受“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事业”的传统观念影响,一些乡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过度关注社区内部建设,而对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重视不够,虽然建设了整齐划一的新型社区,但学校、卫生室和金融服务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当地群众还存在着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同时,虽然大部分社区均建有文化娱乐、远程教育、计算机网络等公共设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引导培训,农民群众参与应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设施闲置,不利于倡导树立健康生活方式和传播掌握现代文明。

三、邓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支撑

现代农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才能增强农村的经济活力,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邓州市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要着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要坚持“强龙头、扩基地、建协会、拓市场、创品牌”的要求,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积极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提高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科学编制综合规划,统筹群众主体权益

当前河南农村正处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大规模翻新重建房屋的前夕,我们必须把农民住新房的愿望与推进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政府要主导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编制空间布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生态规划、现代农业等规划,实现邓州市城乡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及生态体系“五规合一”。要以规划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撑,以合村并城(镇)、建设新型社区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切入点。邓州市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根据地形地貌、产业基础、生态环境、交通条件和文化传承等因素,按照市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区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四规联动”,以及合村并城、合村并镇的要求,与扶贫开发、移民安置、环境整治、农村住房改造等紧密结合,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新型农村社区。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首先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建立农村文化的长效投入机制,保证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新风尚的形成。再次要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从农村和农民的具体实际出发,引导农民群众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发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增强发展、竞争和效率意识,从而形成人人思创业、家家忙致富、村村谋发展的风气。

(四)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关键。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农村基层组织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方法、强化功能、提升能力,更好地发挥基层党建的功能。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双强”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力度,使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并且要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的激励机制,完善考评体系,激发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要继续巩固邓州市“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成果,落实新型农村社区民主自治,健全完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依法保障新型农村社区群众的自治权利。要逐步拓宽民主渠道,积极推进乡镇政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通过公开政务、财务,“给老百姓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此外,要总结借鉴基层的创新成果,规范“两委”的具体工作和程序,做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的相关工作,保证村民自治的健康有序发展。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2]蔡防.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瞿振元等.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温铁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两个重要意义[J].今日中国论坛,2006,(4).

[5]佟志华.新农村建设要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1).

[6]陈少牧,熊建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积极互动的对策研究[J].求实,2008,(2).

[7]林毅夫.从新农村运动到新农村建设[J].中国改革,2006,(1).

猜你喜欢

邓州市新型农村规划
小狗的自述
邓州市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邓州市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
迎接“十三五”规划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回顾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