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空巢老人“空巢不空心”的探索与思考
2013-08-15王平
王平
(湖北省军区武昌小洪山离职干部休养所,湖北武汉430070)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老龄问题之一,所带来的“空巢”家庭问题应受到社会的重视。
一、空巢现象变空心
生活中都会看到,一到逢年过节,平时冷清的家庭也会特别热闹起来,阖家团聚的温馨气氛的确让人留恋。然而,当子女们由于工作、学习、婚姻等原因而离家走向工作岗位,看着厨房里剩下的饭菜,听着子女们渐行渐远的欢笑,面对空荡荡的房子,猝不及防的绝对“空巢”让老人们更是难以面对。身居长期住守的“空巢”,老人们觉得心里空空的没着落,这是“空巢”老人最脆弱的时候,更是老人心理问题频发的时段,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造成心理失调症状,我们称为家庭“空巢”综合症、或者称老年节后“空巢”症。
二、空心后果很严重
家庭“空巢”综合症的核心是缺乏爱。爱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缺乏爱,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导致生命质量低下。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等等。任其下去将导致严重的心理后果:一是自卑情绪。身体严重残疾,基本上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总觉得无地自容。还有一些老人会觉得家庭条件不如人,子女不如人等,感到自惭形秽。二是抑郁情绪。因受到慢性疾病困扰及死亡的威胁而产生,有的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三是恐惧和忧虑。老年人常产生忧虑或恐惧感,导致老年焦虑症、老年疑病症等心理障碍。四是孤独和寂寞。由于社会交往减少,心理上往往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五是睡眠问题。老年人大多数睡眠少而浅,睡眠质量差等等。
有的导致抵抗力下降。“空巢”老人面临着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为不便等问题。有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心理,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容易引发老年痴呆症。
有的导致患病率增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而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
有的导致自理能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减退,做饭、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甚至起床、穿衣、洗漱、进食、室内活动等简单的日常生活也无法自理,其生活质量必然下降,使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造成恶性循环。
有的导致适应能力降低。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与社会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生活由以事业为重心转向以家庭为重心,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家庭。老年人闲暇时间多了,与子女之间距离的拉大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差异,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产生了离退休综合症、空巢综合症等不良情绪。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步步紧逼,“空巢家庭”这个词已不再新鲜,“空巢老人”也日益普遍。但看到社会公布的相关老龄化信息,我们不免感觉到了针扎般的“心痛”。赡养“空巢老人”,物质关心上的“捉襟见肘”或许只令人感到无奈,而精神慰藉上的“忽视大意”就是不敬不孝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对于“空巢”老人们来说,已成为不在乎吃多饱、穿多好,更不在乎你给多少钱,他们需要的是温情关爱和精神慰藉。
三、政府主导要重视
解决“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主渠道作用,政府应当采取资金投入、健全组织、加强立法、出台政策、舆论引导、强化养老基础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等措施,使老人的情感能够及时到位地得到关注与关怀。
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机构。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为“空巢”老人搭建“安全网”。各级政府都要制定具体措施、拿出具体办法,“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千方百计地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以解决他们正面对或遭受心理危机的困扰。
要加强老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为老人服务,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集合运用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老年服务行业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健康、舒适服务的现代养老模式。突出智能管理,为“空巢”老人服务,以老年人健康、发展为中心,实现智能养老的人性化、个性化,全面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
要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加快完善社会化老龄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加快社区服务、义工建设、养老资金、心理干预等方面的革新步伐。如加快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照料服务,加强对“空巢”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各项服务,大力培养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加快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等,都是解决“空巢”老人精神寂寞、生活照料等现实困难的可行举措。
四、社会公众要关爱
空巢老人生活在社会上、活动在公众中,要在全社会形成关爱老人的良好氛围。
要推广爱心帮扶活动,让空巢老人不“空心”。实施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以“多对一”帮扶关爱为主,鼓励有能力的志愿者开展与空巢老人“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签订帮扶协议,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甚至定期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填补老人身边无人、精神空虚问题。
要健全关爱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针对老年人精神生活贫乏问题,加大制作播放相关的媒体节目、改善健身娱乐设施,各社会组织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并采取具体措施,尽最大可能为老人出行、看病就医、采买购物、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要释放正能量,鼓励公众关爱老人。特别是生活在老人活动范围的人,人人都把老人当亲人,使老人遇到困难有帮助、路边跌倒有人扶、迷失方向有指路、伤心痛苦有诉处、突发疾病有救护,让老人生活踏实,不再“空心”。
五、基层组织要作为
基层组织包括“空巢”老人所在辖区的行政组织和管理单位。基层组织的工作如何,直接关系到各项养老政策的落实,直接关系到“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空巢”老人的心理变化,必须有所作为。
基层组织对于保障“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可以运用政策优势、法规权力、整体力量,利用长期甚至一辈子的工作关系、混合居住的环境、密切的生活往来等因素、对老人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亲属关系十分熟悉、心理变化也能及时了解等优势充分发挥作用。
要及时了解“空巢”老人的家庭变化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认真落实党和政府关于退休养老的政策法规,并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普及、完善老年公寓、养老院等老年福利机构;加强老人娱乐设施、器材、场所建设,努力提供完善的老年活动中心;经常组织老年人活动,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引导老人走出家庭,学习年轻时因为带孩子想学而没有学的知识,实现自己的愿望,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如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绘画、舞蹈、摄影、书法等,通过学习,提升自我价值感,也从中获得更多乐趣;对心理障碍严重的老人记录在册,重点关照,根据情况及所需,分类帮扶救助,组织发动志愿者,经常走访空巢老人,并组织社区义工、学生开展敬老活动,帮助老人走出心理困境。
要发挥好“空巢”老人与“离巢”子女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条件地帮助老人学习电脑知识、操作上网、QQ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与远在外地的儿女通过邮件、视频聊天等交流,促使儿女的情感距离也越来越近。
要引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劳动部门要鼓励并为农村青壮年就近打工创造条件,提倡家有几个儿女的农村家庭尽量不全部外出,尽量让老人得到儿女更多的关照;文化部门要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让留守老人的生活得到充实;民政部门要提高空巢贫困老人的救助标准,确保“空巢”贫困老人基本的生存权利得以实现。
六、家庭子女要孝道
家庭要正视空巢,对空巢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绝不回避,“空巢综合征”不是过渡性的,忽视会带来更大的负作用,只有积极正视,才能有效防止空巢带来的家庭情感危机。
亲人要多关心。要摆脱“老年节后空巢症”,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亲人要多关心“空巢”老人。儿女们应该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离巢”,除了托人照顾父母,也要常回家看看,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症的发生。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不要太远。儿女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每逢节假日后都有不少老人被不良情绪困扰,子女们离开之前,一定要给老人们打好“预防针”,让他们慢慢接受。离家后,即使身在异地,也要在情感上和理智上体贴父母,勤打电话勤上网,多和父母进行思想上和感情上的交流,冲淡“空巢”状态对老人心理的负面影响。
子女要尽孝道。作为家庭儿女要多尽孝道,根据条件、想尽办法为老人考虑得更周到细致。如定期探望、定期去陪陪老人,拉拉家常,掌握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妨煲煲电话粥,离家太远的子女可以多打电话回家报平安,聊天也有助于排解老人心中烦闷。缩短空间距离,尽量把家安在离父母更近的地方,做到独立而不分离。建立融洽的邻里关系,把钥匙托给邻居保管以备不时之需等等。
七、老人心理要调整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防止和清除“空巢”老人的心理障碍,最核心的还是要调整老人的心理,只有老人心理得到根本调整,才能达到真正目的。为此,围绕老人身边工作的工作人员、家庭成员都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引导“空巢”老人调整好心理。
要引导老人转变思想观念。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要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适当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特别是子女到了“离巢”的年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状态。
要引导老人避免心理危机。老人首先要对子女与自己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二者不是附属关系。子女就像鸟儿一样,幼时依偎父母,羽翼丰满后自然要离巢飞去,子女的离家是他(她)作为一个社会人已经成熟和独立的标志。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况且子女离家并不等于斩断了与父母的关系,当今世界交通资讯日益发达,人们沟通感情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书信、电话、手机短信、微信、网上聊天等一样可以传递温馨的情感。
要引导老人正确认知“空巢”。正确认识长时间封闭自己,沉浸在“寂寞空虚”、“牵挂和思念”之中不但会造成情绪低落、黯然、消极,导致引发各类生理、心理上的疾病的危害,甚至会给儿女带来一定的压力和负罪感,人为造成情感距离的拉大,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要引导老人充实生活内容。尽快找到新的替代的角色,建立适应自己的生活方式。抛却心理上的依赖感,过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关键的解决方案。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而多彩,建立儿女不在身边的独自生活,摆脱“空巢心理”,享受老年生活带来的轻松、惬意与快乐。
要引导老人培养兴趣爱好。解决空巢老人情感空虚问题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培养老人的兴趣爱好。不要封闭自己而整天沉浸在牵挂和思念中,其实还有许多需要而且有益的事等着你,譬如,你可以参加老年大学安排的各种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参与的快乐和活力。没有孩子的牵绊,你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你年轻时的梦想。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如钓鱼、打牌、看书、打拳、饲养宠物、练练书法、学学绘画、种种花草、看看影视剧等,这样既可舒展心灵,又能珍惜时光、学习新知识,使生活更有意义,也能从中获得乐趣,有助于把自己从孤独里解脱出来。此外,不妨多参加志愿者活动,为国家和社会尽自己的一分余热,将自己的关爱给予社会的弱势群体;有一定教育背景及心理学知识的女性,可定时开通排忧热线,为他人舒解心结、排解困惑等等。
要引导老人学会调控心情。心理医生建议,老人可以用爱好和兴趣来驱散心头淤积的节假团聚后的寂寞,通过各种爱好让“空巢”充满笑声,丰富晚年生活。平时,多参加适合自己的社会团体,走出家门找老朋友、老邻居解解闷;约会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还可以到当年工作、生活的地方故地重游,找回当年的感觉。只要调整得当,把生活重心从关注儿女身上转移到自己生活的圈子中,就能缓解心理上的落差,“空巢”阴影也就慢慢消失了。
要引导老人学会自我开解。多往好处想,如现在生活好了,幸福的日子长着哩;再如孩子能在社会立足了,可以发展自己的事业等,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情。要多和别人打交道,老年朋友在一起趣味相投,通过聊天倾诉内心的压抑与不快,心情平稳下来,“空巢”也就再不“空心”了。要善于帮助他人,从而获得尊重和友谊,还要善于求助于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要关爱另一半,老年夫妇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如果是丧偶老人,可在合适的前提下考虑再婚,摆脱孤独。
解决老人“空巢”问题,是一个需要家庭、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努力加以解决的综合性问题。随着城乡统筹的加快,“空巢”留守老人的问题最终会得到有效解决。当务之急就是需要我们直面空巢现象及其影响,准确把握其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程中,加强思想、理论、道德、法规、社会氛围等方面的探索和准备,方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解决公众对于“空巢”现象的担忧与诉求。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依,心有归宿。
老年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富有、也是最从容的年纪。愿老年人老有所乐,即便空巢,也不空心。
[1]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1-63.
[2]林娜,卢静.“主动空巢”与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探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12):93-96.
[3]王凤鸣,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119-121.
[4]李德明,陈天勇,李贵勇.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7):40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