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环艺专业手绘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
2013-08-15孙达科
孙达科
孙达科/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艺术分院教师(吉林长春130051)。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亟待适应行业和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必须对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深入分析和研究,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在笔者十年的环艺教学实践中,发现手绘设计专业课无论是在教科书的理论引导上还是在教学具体实践上,似乎都在按着一定的模式在重复而无突破。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除了专业必备的知识体系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设计思维的能力训练,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当前手绘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手绘设计课程学习的目的
设计首先是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通过具体对空间规划和设计营造一定功能性的美观装饰效果。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更上一个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感官和心理的需求,是人们对空间装饰所涵盖的隐含寓意的依托和归属。
手绘设计课程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使学生掌握解决空间方案设计实用性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施工与装饰提供可参考和必要的依据。通过对识图与制图、装饰材料、施工工艺、人机工程学等等基础知识来奠定必要的前期准备。继而深入研究了解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诸如人体尺度、行为分析、感觉分析、空间感受分析等。
手绘设计正是一直贯穿在整体的课程学习里,基于人们更习惯用个人在行为、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经验去衡量一件设计作品的优劣,从而加重了艺术设计创意的含量。这在客观上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文化素养、广博学科常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并能把握一定的民族特点、经济、地域文化和社会意识,去更好的统一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从中获取设计创作灵感。
二、手绘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过分强调空间线条的练习和表现
在手绘设计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出初学者应先从线条开始,把握最实质的空间构成基础,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作画过程,目的是让“整体”的概念贯穿始终,在整体中掌握比例、明暗等相互关系。然而,“画线”对初学者来说并不陌生。然而,手绘设计效果图不是纯艺术作品,它要反映出空间的结构框架、装饰手法、设计风格以及材料搭配等内容。一幅手绘效果图虽然也是由点、线、面、体构成,但是,如果认识不到其内在实质,就会暴露一些问题。如,有些初学者仅从线条与线条的位置、长度、方向、比例的相互关系推画,那么在前期临摹的过程中,他只看到了一堆线条而已,临摹的结果再真实,对他本人的意义来说,只是画了一堆线条。试问一下其对该设计作品的空间印象如何,装饰手法的特色等,会发现其收获甚小甚至比较陌生。
三维空间意识才是手绘设计的核心。手绘表现技法等教材里,都会附录几套完整的作图程序和过程。如,在空间结构画好之后,画出空间中所放家具的平面透视,找到长宽,然后升高。这个过程除了展示作图的程序之外,更重要的阐明我们要时刻有三维立体空间的概念,“长宽高”“线面体”,任何物体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实体。如果初学者用速写、素描的心态,过分强调线条的表现,用“画”“描”的方法临摹,必然会忽视很多内容,出现很多问题。
(二)忽视空间基本透视学规律的把握及应用
在手绘设计课程教学中,对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等透视学原理的理解和熟练把握,是非常关键的重点。透视关系不正确,再好的表现效果都是无意义的。空间透视类型的不恰当选用或不准确的透视关系,容易造成空间的错位和视觉感受的不舒服。因此,学生需要时刻重视并细心进行一定数目的透视案例分析和揣摩。对于一个具体空间,学生要能够从多个透视角度勾勒和绘制不同的效果图。不可单一的用一种透视角度,而忽视其他角度的应用参照和对比,不可习惯的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凡是看到平面图只会用一种透视方法表示,造成思维的僵化和表现的程式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具体要求学生根据一个平面布置图,绘制不同透视角度的设计效果图。只有尝试和经历多透视角度的分析与表现,才会让立面图与三维空间效果图之间相互灵活转化,学生对“三维空间”的构成会有一个明确深刻的概念,才能手绘设计出符合人正常视角范围或给人强烈视觉感受的空间效果图。
(三)空间主次区域混淆,整体与局部取舍不当
空间设计的功能分区效果是主次有别的,我们要善于提取精华、精彩的界面设计组成突出的强化和体现。不可以点盖面、以偏概全,含糊了空间设计最能彰显风格和特色的结构形式。虽说初级阶段我们多是选择以室内的客厅、卧室、厨房、书房等独立空间或室外的景观小品及局部景观小空间来练习。但这只是初期的准备,小空间场景熟练之后,我们要学会延伸如何根据平面图不断扩大透视场景。如由客厅到开敞式餐厅,由玄关透视整个空间,这样扩大空间层次的进一步练习,才会更全面更主动地把握整体的空间环境塑造。才能逐渐地克服“固定空间”受限表现这个弱项。根据空间表现的需要、学会取舍得当。为了强调主体空间装饰特点,必须学会简略或放弃表现内容里一些不必要的枝节,运用减法的原则弱化其它点缀。如,只有轮廓的灯具或沙发,形式不完整的绿化陪衬,人物的几何化勾勒,空间色调的层次渐变等。初学者要心里明白欲想展现的设计主旨内容和所传达的设计内涵。切记因照葫芦画瓢而迷失了对画面空间的把控,否则画面效果层次会显得十分混乱。自己对设计作品主从关系的不清晰,自然会影响设计的亮点突出。
据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按照空间地位的分别合理选择表现的内容,包括空间细节的主次刻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辨析,增强他们对空间的认知和感受。
(四)淡化空间构图表达的艺术性视觉感受
从教学的角度来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又会感到它的概念是那样复杂与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本身的非直观性造成的。环境实体部分,因其具有直观性,很容易被人关注、认识和熟悉。相反,环境空间部分,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人忽视,相对显得陌生。二是因为人们对造型艺术空间的知识了解和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通常来讲,人们认识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大多从绘画、摄影的二维平面空间开始;之后是雕塑的三维实体(占有性)空间;最后到建筑、园林的四维(内空体)空间。
我们在欣赏空间场域的同时,经常体会到不同观察角度的“意外”认知效果。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形体,同样的尺度;但是由于选择视角高低和视距远近的不同,会带给我们风格迥异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力。所以在空间构图的选择应用上,怎样去框景、怎样去组织形式构成,怎样去增强对人的感官和内心的诉求吸引,这一切都需要对构图艺术性的分析和研究。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越是特殊的空间,越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和理性思维的参与方能把握。不重视空间构图,会使美好的环境遗漏特殊的氛围魅力,同时,艺术化的构图也会使平淡的空间增添许多特色的表现力。
要想全面认识和把握环境空间的特征,必须要调动人的空间理解能力,提升手绘设计的空间构图能力未经过相关专业知识训练的人很难认识和掌握复杂的空间构图艺术,更谈不到“多维特征”的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了。这一点在我们学习手绘设计表现时尤为重要。
(五)设计思维与逻辑缺失,偏离设计主旨
如今的环境空间设计更加注重设计的本源与理念传达。手绘设计实践活动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专业技法知识的掌握应用,而是更加注重设计师自我思维意识的体现和对空间环境需求的理解和解读、更是综合各种相关知识的能力对设计主旨进行全面系统的诠释和传递。现在大多数的设计师面对空间设计手绘草图时,只注重时下潮流,偏向于空间造型特色效果,往往缺少对空间设计语汇和语言表达的考虑。以至于对设计的脉络性、传承性更是一知半解,就无从谈到内涵了。设计的主旨是通过有形的装饰与规划,让人们从中感悟物质性之外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陶醉和享受及内心的认同归属。
因此,空间存在的价值和它所包含的寓意是需要紧密衔接而又贯穿始终的逻辑作为中心的,这对空间设计至关重要。手绘设计存在价值和意义不仅是设计师对空间功能和形式使用上的熟稔,而是个人设计思路和创新意识的完美绽放,是对新的生活空间状态和生活消费模式引导。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该解除学生的束缚,加强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塑造个性思维风格。只有提高自身的设计修养,完善自身良好品格,深入对历史、文化、经济、人文、社会等等更广阔范畴的关注;拓展自己思域的宽度和广度,以科学缜密的态度,尊重理念思考和行为实践结合的逻辑性。
(六)拘泥效果图真实模拟,误解空间内涵
手绘设计教学应该从环境空间的认识与掌握开始,以设计的最终效果为目的,但不可一味局限于对空间场景的逼真模拟,那样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偏倚了设计对空间内涵的情境传达,只有躯体而无灵魂的空间是无生命意义的。教学指导思想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空间设计内涵的培养。切莫过于关注画面空间设计最后的色彩、造型等一些无关紧要的细微,如此锱铢必较的罗列,空间真正的内涵也就过于削弱或飘渺了。
我们要学会协调建筑、室内、园林、视觉传达等各门类艺术的相互烘托与配饰,在手绘设计教学实践中,不可过多地主观上看重空间的真实性,片面地重视环境实体表象,而轻视环境空间功能和环境空间艺术意境的思想意识。此种片面、落后的错误思想意识,误导了手绘设计教学的方向及评价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着设计理念的表达。因此,教学中要正确认识手绘设计的空间特征,清晰及强化空间内涵的设计意识,避免空间设计主题思想被误读、误解、误传的不良现象循环产生。
综上所述,环艺设计专业掌握的是“学会设计”的专业知识,传授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能力。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细化、展开,并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讲解更正、针对性辅导。教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生勤奋刻苦、细心专注;真正打造一个“教有所专,学有所长”的高校环艺专业教育模式。
[1](意)布鲁诺·赛维,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M].博远出版有限公司
[2](日)卢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邓庆尧.环境艺术设计[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
[4]张居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