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调研与思考——以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3-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高校学生

王 姁

王姁/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读硕士(安徽芜湖241000)。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关系到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对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维护家庭、学校、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高校贫困生的就学难题。从此,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1]。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成效和水平、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对资助工作的认可和满意度,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以此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帮助贫困大学生成人成才。

一、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调查

2012年4月,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资助中心开展了学生资助工作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全院2010、2011级的所有学生。每个班级按照学生人数10%的比例随机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420份,收回有效问卷406份,其中贫困生209份,非贫困生197份。调查问卷的内容及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认知程度

在“您所了解的资助政策主要有哪些”项目中,不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国家奖助学金”每一个选项的比例都在70%以上。在“您如何理解设立国家奖助学金的目的”项目中,选择“帮助贫困同学完成学业”为85%,“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67%,“培养人才,实现教育平等”为70%,“不清楚”为0%。说明大多数学生熟知高校学生资助体系里的各项政策,而且能领会到实施资助政策的实质和目的。

(二)高校贫困生认定情况调查

在“你所在班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何界定”项目中,“学生家庭所在地开据的证明”、“学生平时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学生申请书中对自身家庭情况的描述”、“家庭收入的证明材料”、“班委或辅导员与申请学生谈话、了解情况”等几个选项的比例都在35%-78%之间,从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双向统计来看,大多数班级采取以上多种方式相结合来进行贫困生认定,这种多重认定标准能在现有条件下最大化地保证贫困生认定的准确和公正。

(三)贫困生大学生使用奖助学金的情况

在“您身边获得奖、助学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使用的”项目中,选择“买与学习有关的东西”占83%,“补贴家用”占67%,“给父母买东西”占26%,“回馈社会”占22%,“请同学吃饭”占17%,“选购名牌衣物”占2%,“娱乐”占7%,“其他”占13%。调查表明,大部分贫困生能正确使用资助金,但也有少数贫困生将奖助学金用于娱乐、请客吃饭等其他方面,这些学生是资助工作中需要关注和教育的对象,要严格核查其家庭经济现状,引导他们合理消费,将资助金用在学业和生活必需等方面。

(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您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项目中,选择“沉默寡言不主动与人交流”、“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不愿向别人请教”、“自卑感强烈,对人对事极度敏感”、“其他”分别为65%、48%、76%、9%。在“当您(或您周围的同学)遇到与资助相关的问题时候,会怎么办”项目中,选择“向自己的好朋友、同学倾诉”、“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求助”、“向辅导员诉说”的比例各为65%、20%、35%,“自己独自承受”和“其他”为52%和2%。调查结果显示,不少贫困生已经意识到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但还是有一部分贫困生,他们自卑、敏感,难以对他人敞开心扉。这就要求学生资助工作的相关人员继续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注意讲话内容和工作方式,维护贫困生的隐私。

(五)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成效

在“请问您在大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是如何筹集的”项目中,通过“家庭全额供给”占49%,“亲戚朋友资助”占24%,“通过银行助学贷款获得”占31%,“通过申请获得助学金”占60%,“课余时间兼职获得报酬”占49%,“参加学校勤工助学岗位获得酬劳”占7%。调查显示,贫困生主要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维持生活和学习,还有一半左右的贫困生通过校内外兼职工作的报酬来减轻经济负担。在“您觉得获得国家奖助学金的同学应该以何种方式来回馈社会”项目中,选择“努力学习”占96%,“多参加公益活动”占85%,“多参加励志活动”占61%,“其他”占2%。由此可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挥着“扶困助学”的积极作用,切实地帮助到众多贫困生完成学业,所以很多贫困生心怀感恩,愿意以“努力学习”和参加各项“公益活动”等力所能及的行为做出回报。

(六)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施及大学生对此项工作的评价

在“你所在班级资助工作流程是否公开、透明”项目中,认为“很公开、透明”、“一般,大体上公开”的分别占71%、27%,“基本不公开、透明”的仅为2%。在项目“所在班级对资助工作中的信息传达是否到位”中,选择“很到位,班级中所有同学都清楚”、“一般,只知道重要的信息”的分别占69%、30%,选择“不到位,很多大家都不清楚”的仅占1%。在项目“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度如何”中,认为“相当关注,将其作为一个工作重点”和“较关心,有相应的措施为他们解决困难”各占33%和57%,认为“不太关注,工作只是形式上的,并没有落实到位”和“不关心”仅占9%和2%。这说明大学生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总体上是认可的,认为该项工作做到了宣传到位、流程公开、评选公平。但也有少数学生并不满意,认为资助工作形式大于内容。

(七)大学生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在项目“您觉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哪方面最需要加强”中,“相关政府部门应严格审核、评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奖助学金评定政策,严防出现骗取国家财产行为”、“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三个选项的比例分别是19%、28%、53%。第三个选项的比例最高,说明多数学生甚至连贫困生自己都意识到了贫困生这一群体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欠缺,针对近几年贫困生中出现的诚信缺失、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弱化等道德滑坡现象,希望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贫困生群体整体的道德品质。在项目“除了物质上的扶持,您觉得学校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中,“创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交流平台,相互学习和勉励”占74%,“拓展资助渠道”占41%,“定期召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表座谈会,加强沟通和交流”占26%,“其他”占2%。从中可以看出,贫困生不仅需要物质资助,更希望得到精神扶助。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物质资助多,精神扶助少

与物质资助相对比,高校对贫困生的精神扶助显得很薄弱。由于现行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多样,手续繁多,且有的资助政策一起实施,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导致不少高校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各项物质资助的具体工作中,没有针对贫困大学生群体进行专门的、长期的精神扶助、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二)强调他助,忽视自助

从学生资助政策来看,国家和学校的“助、补、减(免)”以及社会、企业的捐资助学,大多是外在的、无偿的资助,依靠这一类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占绝大部分。从学生资助工作来看,多年来高校解决贫困生问题都是应急性的“输血”,缺乏预防性和发展性措施,没有充分调动贫困生自身的“造血”功能。

(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缺乏特色和创新

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和负责学生资助的工作人员多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缺乏专业知识和教育管理经验。另外他们不止负责资助工作,还要忙于管理、行政等其他事务,没有主动学习的时间和意识,缺少和同行交流的机会,平时又难以静下心来总结、反思手中的工作,导致资助工作千篇一律,缺乏突破和创新。

三、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一)在物质资助的基础上加强精神扶助

贫困生的贫困不只是物质上的贫困,还是精神上的贫困。物质上的贫困是暂时的、表面的,精神上的贫困才是导致他们贫困长期的、深层次的原因。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该在对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加强对其思想、精神、心理上的扶助,实现“标本兼治”,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资助政策宣传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贫困生认定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奖助学金发放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勤工助学与自立自强教育相结合,助学贷款与诚信教育相结合。

(二)提高贫困生自助能力,将资助方式由他助转变为自助

一方面,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阶段,高校入学率逐年攀升,贫困生数量不断增加,目前的各项资助还无法覆盖到所有的贫困生,另一方面,过多的无偿资助容易养成贫困生的懒惰、依赖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转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路,从“输血”过渡到“造血”,实现资助方式由他助到自助的转变,才能长期且有效的帮助到更多贫困生。高校应弱化“助、补、减(免)”政策,强化“奖、贷、勤”政策,重视培养他们的自我救助意识和自我解困能力,引导他们发奋图强、自力更生,摆脱对外界资助的依赖。实践证明,勤工助学是现行资助政策中提高贫困生自助能力的最佳方式,也是高校和贫困生都乐意接受的资助方式。高校应积极行动,拓宽勤工助学范围,增加工作岗位,将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使贫困生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有效地实现自我救助。

(三)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成效和水平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贫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居住社区化、交流网络化、思想多元化等,这客观上对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提出挑战。另外,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出丰富性和活跃性的特点,主体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也日益强烈[2]。因此,学生资助工作的相关人员要了解现阶段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特点,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开展资助工作。可以开通博客、QQ、飞信,转发学生资助政策,为贫困生做好政策宣传、咨询解答等服务工作,撰写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工作心得,在网络上公开发布,方便更多学生查看,使贫困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引导。采取实践锻炼法,组织贫困生参与励志、帮扶、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运用榜样教育法,可在网站和橱窗里宣传贫困生的先进事迹,印发获奖学生代表风采录等;采取激励教育法,既有精神激励,如,给获奖学生的家长寄送喜报,走访贫困生家庭等,也有物质激励,如,设立教师党员爱心捐助,争取社会、企业的捐资助学;采取自我教育法,成立自强社、阳光爱心社等学生实体组织,在网络上建立贫困生的QQ群、飞信群等虚拟组织,选拔品学兼优、责任心强的贫困生担任组织者和联系人,为其打造信息传递、经验交流和能力提升的平台。总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只有“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提高工作的成效和水平,提高广大学生对此项工作的满意度。

[1]马文华副主任资助访谈[DB/OL].(2010-09-06)http://www.qgzx.cn/contents/13/1359.html

[2]赵明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139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爱·帮扶·助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