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译者主体性走向放纵的思考

2013-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文本

梁 静

梁静/三江学院大学英语部讲师(江苏南京210012),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江苏南京210046)。

一、引言

中国的翻译业在近些年发展迅猛,译者的作用不可或缺。译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做出贡献的同时,翻译的问题也频出,这个现象引起了人们对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关注。译者主体性的适度发挥产生了大量的优质译作,巩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中心地位。然而,译者放纵的主体性往往会导致问题,给翻译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阐述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第二个问题分析了译者主体性走向放纵的危害;第三个问题阐述了译者主体性走向放纵的原因。

在国外的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译者的角色研究在各种翻译理论流派中都有一席之地。Alexander Fraser Tytler(2008)分析了译者的工作,而Wolfram Wilss(2010)解释了译者的传播作用。Roger T.Bell(2006)在他的书中详细解释了译者的身份和译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翻译能力,在 Douglas Robinson(2006)的书作The Translator’s Turn中找到了共鸣。 Andrew Chesterman和Emma Wagner(2007)就翻译理论和译者的关系展开了对话。 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者也一直致力于对译者角色的研究。许钧(2003)为译者主体性提供了一个构建框架,而陈大亮(2004)对“谁是翻译的主体”做出了回应。季宇和王宏(2010)根据三种不同的翻译主体中心论阐述了译者在翻译中的身份变化历程。

这些书和文章都对译者做出了一定的研究,从他们的职责,到他们的能力要求,到译者的身份变化各个方面展开分析。译者主体性究竟是什么,却没有人给出答案。

二、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一)译者的角色

解构主义者剥夺了作品作者和文本的权威地位,倡导无中心论。“理所当然的,这种观点给了译者巨大的自由度。如果作者死了,因此作品源文本也不再拥有神圣的权威性,译者就可以自由发挥了”(Chesterman&Wagner,2007:25)。Basil Hatim 和 Ian Mason也认为“译者是跨文化交际过程的中心”(2005:35)。

谁是翻译的主体?许钧对现有的翻译理论研究之后,认为足够的理论依据证明作者、译者、读者都是翻译的主体(2003:10)。但是,他在文章里总结到:“我们可以把译者视为狭义的翻译主体,而把作者、译者与读者当作广义的翻译主体。”(2003:11)陈大亮认为,译者就是翻译的主体(2004:4)。

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主体,这个观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译者主体性如何解释?

(二)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尽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作用在翻译理论研究中举足轻重,但译者主体性并没有得到一个确定的定义。因此,作为一个开放性的主题,译者主体性需要更多的探讨。本文将以译者在翻译中的功能为出发点,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进行尝试性的分析。

1.传达。译者为不同语言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架了一座桥梁,没有译者,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就不会成功。Alexander Fraser Tytler说道:“译者的责任就是关注文章作者的感觉和思想,并用他评判为最合适的语言来传达它们。”(2008:7)Bell给出译者的定义,指出译者就是进行传达者(2006:17)。 Wilss认为,译者就像传播者,与现实关系密切,起到特定的传达作用(2010:139)。

译者的工作是传达,因此,目标读者才能理解源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翻译是一种传达过程,做传达工作的人就成为了传达的主体,承担了翻译的主要工作。译者是“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的关键人物”(Munday,2010:79)。作为传达信息的传播者,译者让自己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完全体现出来了。

2.决策。尽管译者的工作是去传达信息来满足作者和读者的需要,但他也并非是一奴二主的状态。虽然他无法决定要去翻译的作品和读者,但是他操控着翻译的方式。这里我们再次理解一下Tytler的话。他说:“译者的责任就是关注文章作者的感觉和思想,并用他判定为最合适的语言来传达它们。”(2008:7)对源文本的理解和翻译策略都由译者来决定。译者决定采用最适合的策略来把源文本的信息传达给读者。“全面的翻译策略适用于整个文本,通常它们是译者开始翻译前所做出的决定”(Chesterman and Wagner,2007:58),而局部的策略提供“译者可以做的选择”(Chesterman and Wagner 59)。翻译过程是一个决策的过程,所以译者的主体性也体现在其中。

3.创造。尽管对翻译的部分定义注重的是传达,但有一个翻译过程的元素决不能忽略,那就是创造。Jeremy Munday认为“翻译是一个改写过程”(Munday,2010:127),因为源文本里的信息都被译者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编码。如果没有创造的作用,这个改写过程不可能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构成了信息完全传达的障碍,因而翻译过程具备了创造性。语言与文化情境都在翻译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导致源文本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必然会带来对源文本的改变。“原著和译本,都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都是他们(译者)的创造的客观。而在这整个的创造性的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发挥着最积极的作用”(许钧,2003:9).

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判定翻译过程中创造性是好是坏的标准,但是无人能否认他们都从翻译的创造性中获益,过去的一些年里一些翻译家们也因为他们的创造性而闻名天下。林纾,尽管对外语一无所知,却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给许多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毫无疑问,这些成功的翻译家们和他们的翻译作品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认可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放纵的译者主体性的危害

翻译的发展,使译者由奴隶和仆人的地位上升到翻译的主体,对于翻译过程中译者是中心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使译者获益。由于译者主体性赋予了译者更多的责任,它促进了译者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翻译业的发展:设置翻译专业的大学数量在日益增长,翻译公司蓬勃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也是层出不穷。

译者主体性的优点显而易见,但是放纵的译者主体性必然会带来问题。作为翻译过程的主体,如果译者滥用他的决策权,他将无法完成对源文本信息的传达。译者成了翻译过程的主宰,译者主体性的放纵无法避免。事实证明,放纵的译者主体性的弊端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显现。广告、公共标识、教科书和文学作品里的翻译错误层出不穷,尽管这些问题并非都是译者的责任,但是作为翻译过程的主体,译者也难逃其责。

(一)不能传达源文本的信息

在Robert Kraus写的儿童读物《托尼小拖车》里有这样一个句子“I am Tony the Tow Truck..I live in a little yellow garage”。句子很简单,即使是具有初级英语水平的人也能把句子翻译成中文,“我是拖车托尼,我住在黄色的小小车库里”。然而,细读发现,单词“yellow”含有多种含义。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里,“yellow”有三个意思:一是“黄的,黄色的”;二是“(轻蔑语)黄皮肤的,黄色人种的”;三是“胆怯的”。那么会有三种版本的翻译:“我是拖车托尼,我住在黄色的小小车库里”;“我是拖车托尼,我住在黄种人的小小车库里”;“我是拖车托尼,我住在胆小的小小车库里”。所以,如果译者并不清楚作者的本意,那么不同的译者就会选择不同的意思。忠于原文的含义变得困难,因为译者不知道要忠于谁。

(二)不能满足目标读者群的需求

译者无法选择译本的读者,但是作为决策者,他可以选择无视他们。过度的自由造就自以为是的译者。很多翻译作品都没有能够满足读者的需要。何自然教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字面上的翻译是“Go to work happily,and come back safely”,但是它并不能被母语为英语的人所理解。事实上,它含有“Good Luck”的含义。错误的翻译甚至可能给读者带来伤害。公共标识“小心滑倒”用来警告人们,但是它在上海某个酒店的英文翻译是“slip and fall down carefully”(请认真地滑倒)。这些翻译未能传达出正确的源文本信息去满足目标读者群的需求。

(三)不能译出好的作品

翻译作品中的语言错误频出。在出版的译本中,错误的词语搭配和混乱的时态给读者的理解带来了困难,使人们对译者的翻译能力感到吃惊。下面是南京总统府的一个景点介绍。中文原文如下:

“1929年12月,国民政府大门正式竣工,门楼有三蹚拱型门洞,每蹚装双扇连顶镂空铁门,向内开启,每扇装0.1015公尺铰链三只,插销、铁锁、暗扣等五金大件均为法国进口,门涂黑漆,正中镀飞金,此门一直沿用到1949年4月南京解放,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拆下回炉,换装了三扇木门,2003年铁门按原样恢复。”

旁边所附的英语翻译是:“The entrance hall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built in 1929.There are three arched doors and each of them was fixed with two iron fence gates.All hardware,including bolts,locks,hinges were imported from France.In 1958,the original iron gates were melted down and they are restored to the former state in 2003.”

第一个语言错误是时态误用,出现在第二句和末句;第二个错误是违背了主谓一致原则,出现在第三句里的不可数名词“hardware”和谓语“were”的错误搭配。

四、译者主体性走向放纵的原因

(一)对解构主义的误解

解构主义者认为,“含义不是固定的而是无止尽的转变和延续,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某个文本。”(Chesterman and Wagner,2007:25)

然而,解构主义对事物的解释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摈弃文本的情境。如果解构主义者所倡导的译者主体性走向放纵,那么译本将变成译者个人的经验和思想的传达,导致对源文本信息传达的失败,去创造新的文本。译者的身份就变成了新文本的作者。

(二)译者翻译能力欠缺

作为翻译过程的主体,译者必须具备特定的知识和翻译技巧。合格的译者必须具备“理想的双语能力”、“专业技术”和“交际能力”(Bell,2006:38-41)。“译者不仅有双语能力,而且有着双文化视野”(Hatim&Mason,2005:223)。只有那些满足翻译职业要求的人才能成为译者,并能够翻译出合格的作品。

但是,问题译品的出现证明了部分译者翻译能力的欠缺。译者的中心作用使他们有着良好的机会来证明译者主体性,但是他们较差的翻译能力使读者从放纵的译者主体性中受害。如果翻译的难度超出了译者的能力范围,而他依然是翻译的主体,那么后果就是翻译的作品质量堪忧,对作者和读者都是伤害。

(三)监管的缺乏

把问题译品的责任都归于译者是不公平的。人人都会犯错,译者也不例外。在翻译作品发表之前,翻译错误的改正必不可少,这就需要对准译品的监管。然而,译品中如此多错误的出现足以证明监管的欠缺,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译者主体性的放纵。

谁该为发表前的译品质量负责呢?翻译是个产品,是个过程,也是个服务。因此,读者的反应应该被考虑。“读者不是普通人,是一个特别的群体的分支:学者,批评家和教师。这些人对评价译品有着特殊的兴趣”(Chesterman&Wagner,2007:85)。而那些发表的译品并未由这些人做出评价,所以译品的质量没有得到保障。另外,翻译的标准也没有严格执行,导致了译者主体性的放纵。翻译官方机构的监管不利导致译者在翻译和发表译品上过度的自由。

放纵的译者主体性带来了问题,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障它的恰当应用是必须的。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必须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而大学和翻译培训中心需要设置合理的课程来保障译者培训的质量。另外,翻译业必须制定严格的标准来对译品的质量进行监管。

[1]Bell,Roger 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4-17,35-43

[2]Chesterman,Andrew.and Wagner,Emma.Can Theory Help Translators?— A Dialogue Between the Ivory Tower and the Wordfac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3-38

[3]Hatim,Basil.and Mason,Ia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5,223

[4]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y and Application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27.

[5]Robinson,Douglas.The Translator’s Tur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Tytler,Alexander Fraser.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204-224

[7]Wilss,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7,139-140

[8]陈大亮.谁是翻译主体[J].中国翻译,2004,(2):3-7

[9]季宇,王宏.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身份变迁谈起[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25-128

[10]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6-11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文本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