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2013-08-15石波
石 波
石波/铜仁学院英语系讲师(贵州铜仁554300)。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世界人民的跨文化交际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障碍乃至失败成为交际双方面临的实际难题,研究解决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理解问题成为当今学界的热点。
跨文化交际作为科学术语首次出现在1954年Hall,E.T.和Trager,G.L. 出版的著作 《作为交际的文化》(《Культура как коммуникация》)中。1959 年 Hall著作《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问世,书中作者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展示了文化和交际的紧密联系,从此开始了跨文化交际系统性的研究,Hall开启了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先河。Hall把传统人类学单一文化的研究,拓展为文化的比较研究(comparative culture study),尤其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互动的关系。这种方法仍然是目前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之一。
Hall之后的研究者,包括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语言学家和文化学家等等在很多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理解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有益的成果。Н.И.Барышников认为掌握对方文化和发展社会文化的语言能力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必要因素。通过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跨文化交际的指南、规则、建议和指导,分析和揭示交际双方文化的细微差别。И.Ф.Мишин认为,现代外语教学的任务应该是在教学内容中包含最具代表性的外国文化概念、此文化概念与全人类文化的关系,以此来发现民族文化之间的异同,最终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技能。
一、范畴的建立与范畴化的过程
我们知道,人在世界中的行为及人与其他人的关系是由与语言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化决定的。除此之外,人对于自己生活和进行活动的世界的认知也是由语言与文化决定的。
人通过感觉器官接收的所有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语言。语言帮助人保存和转达外部世界的信息。由于语言本身具有不连续性——语言是由单个的组成部分构成(词语、语法结构等),所以借助于语言保存下来的信息也表现为可分解状态。换句话说,语言规定了一种特殊的范畴(категория),并以此总结存在于人意识中的信息。在范畴化(категоризация)过程中,人的大脑能够通过总结范畴的数量来抓住外部世界的多样性。当然,这个过程有相反的一面,思维通过利用有限的范畴限制了人的理解,把人的理解限定在了严格的框架里。
科学上范畴化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范畴化是把对象、现象和过程划归成固定的经验栏、范畴栏,认可其为范畴的成员。广义上的范畴化是形成和划分范畴的过程,根据其使用和生活特点区分人的外部和内部世界。
为了直观地展示范畴化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让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小孩子小时候会提诸如:芹菜是什么?无指手套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回答孩子的类似问题时,就会给孩子讲这是什么?芹菜是一种绿色的、具有芳香味的、多纤维的蔬菜;无指手套就是没有指头的手套。成人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帮助小孩子形成符合自己语言文化传统的范畴。
如果范畴已经形成,人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且不会忘记。在实践中建立和使用的范畴后来会对人将如何接受自己周围世界和周围的人产生稳定的影响。但是,在人的意识中,概念只有在确定了与其他概念清晰的差别后才能明确下来,因此,范畴的存在需要有清晰的区分特征。如果没有清晰的区分特征,人或者分不清楚概念,或者在现实的交往中,不能清楚、准确表达言语(话题)对象。与此同时,严格、生硬的范畴会给相应的认知世界造成困难,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时。相反,某个事件或现象如不能被范畴化,它就有可能给周围的人带来不安,甚至恐慌,因为无法解释的事物常常使我们恐慌。有个人类学研究者曾经住在一个南美印第安人部落里,在一个早上刷牙的时候发生了悲剧。由于印第安人把人刷牙的行为当成是一种妖术,所以杀死了这个学者。因为他们的意识中没有一个类似的合适的范畴(概念)来解释发生的这件事。
借助于范畴化,人类得以进行假设和预言,建立和确定我们关于人的知识和周围世界知识之间的联系,因为在总结成我们熟知的范畴的过程中既能够描述人行为的典型形式,也能描述个别行为,对其进行说明或描述。但是那样的假设也可能带来不良结果:范畴化从共同的特征出发对范畴包括的对象(人、事物、现象)进行分类,却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差别。正是这样的差别常常在跨文化交际中会明显地体现出来,不考虑这些差别会导致冲突。
二、观念是人的意识中保存的关于世界的知识
观念(концепт)不同于概念(понятие),在结构和性质上,观念比概念复杂得多。概念是客体认知的本质特征的总和,常常通过词语的解释来进行(例如死亡一词的解释是:个体生理存在的终止)。概念有范围(包括的事物或现象的总和)和内容(决定事物范围的特征的总和)的区分。
观念是民族心理的特别过程,包括某事物或现象的知识的全部总和、所有能够表达这种知识的语言手段的总和(词汇手段,成语手段,语法手段等)。那么观念“死亡”就既包括符合于仪式、传统、感情等文化决定的知识(认识),也包括人的个人经验(如果死者是亲戚、朋友或是熟人),观念是伴随着词语和词语所表达的概念的想象、知识、联想和感受的组合。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是观念,只有最复杂、最重要的概念才是观念,缺少了他们就很难展示相应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文化中观念存在的间接证明的是具有大量与观念有关的谚语、俗语、格言和诗歌及文学作品。观念不同于概念,可能包括大量非实质性的特征。概念总是带有情感色彩、表情色彩和评价色彩,这些色彩成为一种独特的能够说明观念产生的情况和知识的象征和标志。
很多观念成为文化常量 (констант),即文化的凝聚剂(скреп),因为他们产生于遥远的古代,通过思想家、作家以及无数操该语言的人士的观点和看法得以被世人关注。
观念是多维的,可以将其分为理性的和感性的,抽象的和具体的,通用的和民族的,公共文化的和个人具有的。观念的多维性的前提在于个人意识中观念的产生是个人认知世界的经验和活动的结果,是人与其他人互动的结果。人在接受外部世界信息过程中的个别观念和整个观念域(концептосфера)的产生及形成的过程被称作观念化(концептуализация)。这个过程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从来不会停止,观念化在不同阶段的强度不同,一个人在童年和青年时期形成了其本族文化的所有基本观念。
范畴化和观念化的过程形成了人对世界的认识,在人的意识中形成了某种对世界认知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哲学语言学文献中被命名为“世界图景”(картина мира)。
三、世界图景是文化的心理表达
世界图景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领域。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Hertz)(1914)将物理学世界图景定义为外部事物的内部形象的总和,通过这些形象并采取逻辑方法可以获得关于这些事物的行为信息(转引自彭文钊,2006:278)。随后世界图景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了哲学、文化学、语言符号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学、语言学等等。20世纪90年代世界图景研究已是世界人文、社会学界的热点问题。
“世界图景产生于直观呈现世界的需要”(С.Г.Воркачев,2004:28)。“ 世界图景是形象的系统”(В.А.Маслова,2004:63)。世界图景的核心结构是世界形象,世界图景从来不会是镜像地反映现实世界,而是在人的意识中符合于世界观的文化制约逻辑的固定的世界观点和对世界的改造(Серебренников,1988:60)。世界图景是人的意识的现实反映,而且把这种意识的建立作为整个人生的目的。例如,画家、诗人、哲学家、自然科学研究者以及任何一个想在某种意义上替代自己现实世界的人通过展现自己的意识活动,力图把现实世界简单化,使之更适合于观察。
由于范畴化和观念化是由某个具体语言文化共同体决定的,世界图景可以解释为文化的心理表达(表现)。因此,世界图景具有和文化现象一样的特点:世界图景具有发展的能力,具有民族中心主义、一体化特点,决定世界的认知。世界图景形成人对世界的态度,规定行为规范和禁忌体系。
世界图景复杂的构成体现在它的观念组成方面和人的经验的层面上。任何一个观念体系都包括一系列的观念,这些观念构成了观念空间本身。观念词时间、空间、数字、死亡、颜色、真理和知识(认识)等构成世界图景的原始的、基本的词层。除此之外的语言文化的专有信息构成了世界图景的另一词层。另外,每个人由于自己的个人经验不同就有了不同于他人的个人世界图景。每个个人世界图景中都存在相对于某个固定语言文化的的共同的方面。这时就会产生世界图景的联系作用,把人们连结为固定的种族或民族。
四、世界图景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世界图景(языков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起源于洪堡特和洪堡特学派的关于语言的内部形式的思想,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区别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提出:“每一个人,不管操什么语言,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世界观的承担者。世界观本身的形成要通过语言这一手段才能实现……每种语言中都会有各自的世界观。”这一观点为新洪堡特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为新洪堡特学说。持这一学说的新洪堡特学派又可以分为两支:以欧洲的魏斯格贝尔(Leo Weisgerber)为代表的一派和以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ir)、沃尔夫(B.L.Whorf)为代表的一派。后者提出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是一个关于人类语言的假说,由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沃尔夫(Benjamin Whorf)所提出,是一门心理学及语言学的假说。学说的核心思想认为,说不同语言的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因为人意识中的现实世界以语言的形式体现出来。这项学说认为,人类的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语言的影响,因而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魏斯格贝尔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有一个“中间世界”(Zwischen Welt),这个“中间世界”就是语言。语言不同,“语言世界图景”(Weltbild der Sprache)也不同。魏斯格贝尔认为语言学就是“通过语言分析来揭示每个语言的世界观。”他在1950年出版的《论德语的世界图景》中举例说,大熊星座等的名称完全是人为的,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些星座中的星星相距甚远,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人们从地球上看过去,觉得很近,人为地规定了名称。
语言世界图景是所有可能包含的内容系统:决定语言共同体的文化和具有心理意识特点的精神内容;决定该语言存在和有效的语言内容。某个语言共同体的语言世界图景是公共文化财产。语言世界图景造就了语言共同体的相同性,巩固了语言共同体所属语言和文化的独特性。语言世界图景存在于语言共同体相同的自我意识中,以语言的手段通过世界观、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一代传一代。语言世界图景研究语言中所反应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
五、结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观念和语言世界图景。同一个现实世界的事物的概念、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自然语的特点还影响着民族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构建关于世界知识体系的同时还构建出某一民族通过语言反映出的世界图景(张冬梅,2009:27)。我们学习一门外语只是学习了外民族的世界图景的一个片段或一小部分。那么跨文化交际是所属不同民族文化的,代表不同语言世界图景的双方的交际,是双方固有观念体系、所属文化专有信息及个人经验的交流,是双方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碰撞。因此得出结论,跨文化交际中世界图景的吻合,特别是“语言世界图景”的吻合成为相互理解的重要条件。
[1]Верещагин Е.М.Костомаров В.Г.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е и преподавание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как иностранного,М.,Наука 2001.251с
[2]Маслова В.А.Введение в когнитивную лингвистику.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Флита наука》,2004
[3]Болдырев В.Е.П.Введение в теорию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М.:Русский язык.,2010.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