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链接途径研究
2013-08-15林海青
林海青
林海青/辽宁省新闻出版学校高级讲师(辽宁沈阳110031)。
一、引言
终身体育思想是伴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需求的日益强烈,对于体育内涵的理解与认知程度愈加提高而逐步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它彰显着人类社会对于健康长寿的渴望以及对高质量生活的期盼,不仅显现出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也在满足着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需求。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构成要素,其中学校体育是基础,社会体育是对学校体育教学效果的显示、教学功能的实效性转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将成为其未来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全民健身运动的社会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取向应以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作为依据,这种存在于两者间的供求关系,促进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呈现出有机的相融性发展的态势。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应积极地寻求与社会体育的链接点,以便于促进两者间的有机互融。基于此,本文对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连接途径进行探讨,这对于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转变,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二、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链接的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的诠释终身体育思想的深邃内涵
终身体育思想所彰显的是一种对健康的不懈追求与渴望,是人类社会对于体育作用高层次的理解与认知,是有效缓解当代人身心疲劳状态的导向与途径。因此,终身体育思想所蕴含的深邃内涵,对于社会个体的自我发展以及自身价值的完美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两大构成要素,其融合与链接程度的高低与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在终身体育的结构中,学校体育是基础,社会体育是对学校体育的实践与检验。只有实现两者的完美链接与充分融合,才能够明确地阐述终身体育思想的内在含义,进而引导与支持人们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来提高对终身体育思想的理解,积极主动地促使自身终身体育思想的建立与发展。
(二)推动与维系全民健身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与开展,其目的在于增强广大民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全面提高全民族的身心健康水平。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身心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成为人们缓解压力、增强体质健康与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全民健身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振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与现实意义。就我国全民健身运动体系的构成而言,主要包括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两大方面的内容。因而,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链接与融合,形成彼此间的良性支撑与依托,将成为推动与维系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重要内驱。
(三)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导向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以及巨大的社会应用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为了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学校体育需要在目标制定、价值取向以及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实现变革与创新。而终身体育思想作为新形势下的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成为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导向。因此,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链接,必将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与启示作用。
(四)能够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体育亦称为大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世界体育大国地位的巩固,实现由体育大国嬗变为体育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已逐步确立与完善。由此,我国未来的体育发展重心将向着社会体育方面转移,因此,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培养与输送具有一定体育技能与理论基础的人才,就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目标。而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链接,能够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取向提供必要的依据,使得学校体育社会价值的转换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而通过学校体育所培养的体育人才与体育受众群体,必将成为影响周边人群体育参与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进而推动社会体育的健康、持久的发展。
(五)为学生搭建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平台
学校体育以传授学生体育技能与理论为主要工作内容,以促进学生体育素质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基本目标。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体育行为大多以接受、复习与巩固等形式为主,因而缺乏必要的实践检验。另外,学习压力以及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学生的体育活动仅局限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而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链接,能够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机会与条件,使得学生能够对社会体育形成基本的感官的认识与理性的认知。
三、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链接发展的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致使在教学观念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狭隘性。体育教学行为局限于对某一体育项目基本技术的传授,而行为的价值取向也仅仅是以通过达标测验为目标,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极为低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与掌握的体育技能无法适应社会体育的需求,因而形成了一种“闭门造车”的态势。因此,应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摒弃应试教育思想的制约与影响,建立起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以顺应与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未来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打下健身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调对学生体育素质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学校体育是学生体育技能体系构建与完善的重要基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体育相关知识,将成为其未来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受到课时、场地以及繁重的学习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使之无法进行系统规范的体育理论与技能的学习,因而其体育素质体系的构建难以达成完善的效果。这就要求要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鼓励与支持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体育学习,使之成为填充与完善自身体育素质体系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自主地加强与社会体育的接触,使之能够有效地把握社会体育发展的动态,进而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自主学习行为,使其体育素质体系的构建凸显出实效性。
(三)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为宗旨,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由于学生自身的素质基础各不相同,因而对于体育学习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而传统学校体育教学所彰显出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思想,无视学生素质的差异,采用强制性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进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不仅难以调动与维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还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其对体育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恐惧心理。因而,为实现学校体育教学效果的整体性提高,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运用相关的手段与措施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信与自尊、兴趣与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与维护。若此,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体育素质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推动学习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四)加强与社会体育的交流,为学生的社会体育实践创造条件
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社会价值体现的主要途径,学生在校期间所形成的体育素质能力的实效性如何,需要社会体育的检验。换而言之,就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能否与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形成有机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应加强与社会体育的交流,以便于及时掌握社会体育的发展动态,从而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发展取向。同时,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流,还能够为学生全面接触与了解社会体育的实质创造有利的条件,通过对社会体育的体验,查询自身素质体系的偏缺,进而进行及时的填充,使得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体育、融入社会体育、影响社会体育。
(五)注重对大众性体育运动项目的引进,丰富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现与社会体育链接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社会化,即在体育教学中引入社会体育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形成印象深刻的体验,提高理解与认知的程度。另外,积极地引入社会体育的运动项目,还能够有效地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从而满足不同素质能力与兴趣爱好的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
[1]刘乐安.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之研究 [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2007,07
[2]李艳云.简论人性化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4,30
[3]董育平.对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归因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
[4]周辉.对普通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探索[J].学校体育研究,2000
[5]马国英等.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尝试[J].中国体育,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