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关键课程衔接研究
2013-08-15杨文通
李 航,杨文通
(贵阳市白云区职业技术学校,贵州 贵阳550014)
通过调查贵州区域区部分中职和高职学校的数控技术专业开放的《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和《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等四门关键课程的教学情况,发现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率较高。根本原因在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独立发展,高职学校没有很好地分析生源状况,中职学校也没有很好地分析毕业生的去向,更没有分析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如何衔接的问题,导致两者重复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关系密切,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延续。因而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具有密切的联系,应把两者有机地衔接起来,两者的课程体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贵州地区的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区别不明显、重复内容过多,造成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各行其道,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严重地浪费了有限的教学资源。一方面,中职学校拔高人才培养标准,另一方面,高职学校降低人才培养标准,降低了教学效益,影响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因此,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都要根据各自的教育目标,建立不同的课程体系,并使两者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有效地衔接在一起。
1 构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关键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通过比较分析贵州地区部分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数控技术专业设置的《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和《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四门关键课程的教学内容后发现,高职学校与中职学校相比较,《机械制图》课程的内容几乎完全重复;《机械制造工艺》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新增的内容大约只占15%;高职学校和中职学校开设的《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内容基本一致,只是高职学校的课程内容更加详细而已,两者的重复率大约是85%。这些结果表明高职学校和中职学校的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严重地浪费了教学资源。贵州地区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开设的其它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重复情况基本如此,中职教育阶段和高职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各自独立,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没有形成递进关系,而是普遍存在重复现象。二是内容和要求倒置。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关键课程教学目标之间应逐级递进,而现实情况是两者的关系颠倒过来,如一些中职学校设置了复杂的机械装配图、电路分析、工艺设计和程序编制等教学内容,而一些高职学校只是开设简单的图形画法、直流电路分析和计算等教学内容,两种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存在倒置现象。三是混淆教学目标层次。中职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为主,而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为主,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低于高职教育。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一些中职学校以较高的标准来培养中职学生,导致教学要求难度大。四是职业性特征不突出。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太宽泛,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特征。
在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构建既有层次区别又相互衔接的中高职关键课程体系势在必行。课程体系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基础,只有建立完整和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2 关键课程衔接的基本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既要避免重复学习,又要避免把课程内容进行简单地拆分。因此,应按照“实用、有效、够用”的原则,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删除不必要的、重复交叉的、学而无用的教学内容,增加必须的、前沿的教学内容,使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都统一在职业教育范畴,使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都统一在职业教育系统,使两者形成有机的联系。
2.2 科学性原则
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设置内容时,切忌不能对课程内容进行简单地拆分和叠加,必须按照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能力与技能基础、认知规律、能力形成规律、课程内容的逻辑递进关系等,科学地构建中职课程体系和高职课程体系。
2.3 渐进性原则
当前,一方面,贵州地区部分中职学校的课程内容超出了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导致学生超前学习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高职学校设置了中职学校的课程内容,导致基础内容重复教学的现象。教学顺序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不能超越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课程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循序渐进。因此,应科学规划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既保证课程教学的渐进性,又要保证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连续性。
2.4 考核和评价的统一原则
目前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教学考核和评价方式不统一,高职学校不承认中职学生的考核成绩,这是造成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把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考核和评价方式统一起来,使高职学校承认或认可中职学生的学习绩,才能避免发生学生重复学习的现象。
2.5 职业性原则
职业学校应认真调查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紧密结合社会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使职业教育更加符合社会需求,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
3 关键课程相衔接
为了实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关键课程的有效衔接,针对当前两种教育关键课程重复率较高的现实情况,构建关键课程衔接的标准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必须打破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数控专业的课程结构,重构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课程体系,以避免中职和高职学校的数控专业学生重复学习的现象。
3.1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抛弃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如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目的不同,中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来在工作能够识别图纸,中职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识别图纸的技能;高职教育培养复合型高端技能人才,高职学生不仅学习《机械制图》的目的不仅仅是识别图纸,更重要的是能够制图,因此,高职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识别图纸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制图能力。无论是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课程体系都要围绕工作岗位的要求来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
3.2 课程标准应体现岗位能力要求
数控技术专业的中职学生将来主要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工作,在编写《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和《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等关键课程时,中职学校应围绕数控机床操作工作岗位需要的各种职业能力来组织教学内容,如应具备识图、读懂机械加工工艺和工序的技术文件、维护和保养数控机床等方面的能力。而数控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将来主要从事数控机床维修、安装与调试、加工工艺制定、数控程序编写和调试等工作。因此,在编写《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和《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等其他关键课程时,高职学校应围绕数控机床的维修、安装与调试、工艺设计等职业岗位能力来编写教材,使学生具备绘图、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路线和工序卡片等技术文件、编写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指令程序、排除数控机床电气部分故障、检测和维修电子元器件等方面的能力。
4 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当前,由于课程标准不同,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也有区别,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教学模式,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起来。为了使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应采用模块化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实际需要,增减教学模块。
把数控技术专业所有课程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并结合岗位需要的实际能力,编写基础教学模块、能力提高教学模块和技能教学模块。根据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不同的模块教学活动,这既避免了重复学习,也使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能够有效地衔接起来。如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职业岗位要求、中职和高职教学大纲等,把《机械制图》课程分解成初级(基础)模块、中级(提高)模块和高级(技能)模块三个模块,每一模块又设置多个教学情景。
5 结论
贵州地区中职和高职教育各自为政,导致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学习内容重复现象普遍,制约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能否衔接的关键在于专业课程。探讨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的原则与要求、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等,对中职和高职的数控技术专业关键课程之间的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关键课程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各学校教学资源、教师教学观念、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这制约了职业教育发展。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应打破两者之间的界限,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体系化,制定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课程之间衔接的标准和教学模式。
[1]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7.
[2]刘保民,郭侠.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设置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2).
[3]朱琳佳,芦京昌.中高职课程衔接初探[J].职教论坛,2012(22).
[4]吴忠魁,陈朋.四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6).
[5]颜廷财.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研究[J].职教通讯,2012(9).
[6]柳增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7]张金英.中高职衔接的“接口”和“通道”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