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播理论”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2013-08-15刘冬梅
刘冬梅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系,重庆400065)
1 “传播理论”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西方传播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近年来,伴随着对传播学的深入了解,传播理论相对于新闻理论对社会的理解和分析有了更为广阔的视角。西方传播理论一直领先于国内传播理论,与传播实践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然而在具体的学习中,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的翻译偏差,导致对西方传播理论理解的偏差。例如,文化研究、象征性互动论、沉默的螺旋等理论概念对于传播学子来说耳熟能详,国内学者对这几种理论的介绍也林林总总,但在实践中运用这几种理论的时候,教师总感觉理论不成体系,很难正确理解并向学生传达。这就需要对传播理论进行英文原著研读,即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原汁原味地理解传播理论。这有利于学生在最清晰的语境内把握传播理论的核心知识和前沿问题,有利于领会西方传播学经典理论的精髓,有利于更好地解释当代中国传播领域的一些现象。
2 教学目标
新闻传播国际化的进程需要国际化的新闻人才来参与世界新闻传播。因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双语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l],是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目标。
“传播理论”课是高等学校新闻与传播学各专业的专业课,开设本课程旨在介绍西方传播学经典理论,分析其中的核心观点并举例说明运用方法,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掌握西方传播学经典理论。在修完此课程后,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大众传播理论,参与新闻传播,还可以掌握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等重要理论,用以指导工作和生活。
3 教材的选定
3.1 选择国外优秀的教学用书
建议选择由理查德·韦斯特(Richard West)和林恩·H·特纳(Lynn H.Turner)所著的“Introducing Communication Theory:Analysisand Application”(《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这本教材是由赵刚改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院校双语教材(新闻传播学系列)。这本教材有几个特色:第一,内容全面明了。教材介绍了20种当今传播学界有影响的代表性理论,讲述简明扼要、清晰明了;第二,本教材作为改编后的精编本,相较原本,舍弃了较为偏远的传播理论,在保留下来的章节中,删掉了理论背景和历史,使内容集中于每种理论的核心观点,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
3.2 提供国内的教材作为参考
选择几本国内有代表性的教材作为学生的参考书,将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传播理论。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中西方传播理论教材的不同,来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传播理论理解的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笔者建议选择李彬的《传播学引论》、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赛弗林和小坦卡德的中文译作《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及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4 课程开设的时间
本门课程适合开设在大三年级,原因有二:第一,“传播理论”课理论性比较强,学生理解和运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在大一和大二学习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会为本门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第二,所谓“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国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教材),而授课中采用中外两种语言交叉进行,作业、实验、考试均采用外文(英语)的一种教学方法[2]。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双语教学对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大一和大二进行两年的英语基础学习后,多数学生已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具备了较好的英语基础,能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提供学情条件。
5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了25种传播学经典理论,除了讲述学生熟知的培养分析、使用与满足等大众传播理论,还包括了认知不协调理论、社会渗透理论、组织文化理论、叙事范式和失语群体理论等多种理论。学习内容包括:第一,从传播现象和行为所在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出发,分析传播现象和传播行为。第二,用理论分析变革中的新闻传播业,如媒体的趋利化现象、广告中香车美女的物质诉求导向、帝王将相戏等影视剧的流行,等等。
传播理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比如人际传播中如何与人沟通、意义的传递与解读等。因此,学习本门课程的最好方法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养成理论思维。
6 教学方式
6.1 授课的双语比例
目前,新闻传播类课程双语教学有多种教学模式,笔者选择的是交替型,即交替使用中文与英文两种语言,在两种语言的使用上不分主从,在理解中文的内容时适当使用英文补充,在讲解英文的时候适当使用中文解释和说明[3]。可以具体表现为课堂上50%英文的板书,50%的英文讲解,50%的作业用英语完成。
“传播理论”课理论性很强,涉及到专业关键词讲解的时候,既可以用英文进行解释,也可以用中文进行补充说明。老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要让学生对教材中的英文原文信息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但又不能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语法结构的讲解上。双语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在学生理解教材原文的基础上,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
6.2 教学手段
6.2.1 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个制作精美,包含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有吸引力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6.2.2 分小组合作学习
双语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只是针对单个学生提问,部分学生可能因为语言表达或专业理解的问题而存在畏难情绪,从而导致课堂沉闷。在课程教学中,恰当地采用分小组合作学习,将学习任务分配到每个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工、完成任务,最后每个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发言。例如:在培养分析理论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做一个课堂讨论:(1)你看了多少电视?(Howmuchtelevision do you watch?)(2)你符合培养分析理论的描述吗?(Do you fit the profile offered by Cultivation Analysis?)(3)符合或不符合的原因是什么?(Why or why not?)这样的分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把学习的自主权更多地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专业学习的效率。
6.2.3 课外调查
本门课程最终的学习目的是将学到的传播理论作为一种工具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因此,在课程中安排适当的社会调查就显得很有必要。例如:在讲述使用与满足理论时,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个关于大学生微博接触情况的校园调查。调查可以包括学生接触微博的基本情况,如在线时长、粉丝数量、发微博情况等。调查的重点在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和偏好,如信息需求、社会交往或学习交流等。调查后,学生需要完成一个书面的调查报告,报告中学生要阐明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大学生微博使用中是如何体现的。通过这样的课外调查,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更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做到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6.2.4 撰写论文
目前,教育部面向全国大学生实施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中创新训练项目就是鼓励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进行学术研究。传播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几乎包括了当今传播学界有影响的代表性理论,为分析当今新闻传播业界的多种现象和人们生活中的多种行为提供了工具。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广泛搜集材料,写作论文。例如:可以以“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意见表达中的体现与反思”等相关选题撰写论文。这样的选题既接近大学生的生活,又与传播理论紧密结合;既有对理论知识的实践,也有对理论知识的反思和创新性思考。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中式思维与英文表达方式的转换。
每个学生写成的论文可以制作成大约6分钟的PPT介绍在班内进行一次交流,并接受同学的提问。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也是全班学生集体智慧的大碰撞,有利于在班级形成比较浓厚的学术氛围,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
6.3 考核方式
双语课程由于有大量英文信息,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课程的考核方式就备受学生关注。“口语较差”和“非常差”的学生选择以“英文平时作业与批改”作为考核方式的人占40%以上,而“口语略好”的学生则更喜欢以“英文课堂演讲”作为考核方式,占到50%左右,相关性检验结果说明学生的口语水平与其喜欢的考核方式显著相关[4]。
笔者建议,以课堂发言、书籍阅读和小论文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占30%。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减少对期末考试的担忧。
7 师资要求
“传播理论”课程的双语教学既要求老师有较强的专业背景,能够对传播理论有较为精深的理解,同时要求老师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能够读懂英文材料,看懂英文视频。这就要求学校在储备师资时,要从传播专业和英语运用两个角度培养复合型教学人才。
综上所述,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传媒人才的重要途径。今日校园内的大学生将是未来新闻传播界的工作者,为了在世界传播体系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就必须熟悉传播规律,并正确运用规律指导实践。从事“传播理论”课双语教学的老师必须了解现实,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社会和新闻传播学界的关注与把握。
[1]李希光.用新理念打造国际一流新闻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3(10).
[2]谢毅.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方法探析[J].现代传播,2002(6).
[3]马弋飞.对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J].理论界,2011(5).
[4]贺心颖.关于西方新闻传播史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