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源中的美学思想探究
2013-08-15王基辰
王基辰
(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
美学在内涵上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与科学美。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总体上来说,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培育人的思想觉悟,美化人的心灵,从而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境界。那么,本文就是通过美学的视角,来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源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来源。毛泽东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522学者钱穆在劝青少年重视传统文化时也指出:植根不深,则华实不茂;膏油不滋,则光彩不华。[2]21-22要吸取历史的智慧和营养,民族才会枝繁叶茂。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所蕴含的美学因素首先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道德教育是重点。人格美属于美学中“美的情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和“伦理之邦”的美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道德”从来就是“美德”。我们在剔除传统道德的封建糟粕的同时,也要重视传统道德中所蕴含的“慎独”、“修身”、“正气”和“坚韧有操守”等跨越时空所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德。
“慎独”是一种情操,是一个人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的能力。《诗经》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这表明一个人独处蔽陋幽暗之室,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慎守道德。慎独出现《大学》和《中庸》中,是儒家的重要概念,也是儒风的最高风范。从《周书》:“慎,德之守也。守终纯固。”到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可见古人对自我道德修养要求之高。我们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慎独”对学生人格美的积极作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诚无垢,思无辱”,那么我们社会必定呈现出一幅“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美好画面。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达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益求精的道德境界。尽管在儒家的“修身”标准中体现着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修身方法,但“修身”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仍具有永恒的价值意义。《礼记》记载:“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可以看出“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要求。修身也是一种内省式的自我教育方式。中国自古以来有条古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这启发不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要常常进行内省式的反思与总结,这样不仅能提升国人的道德修养,还可以达到“人格美”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寄情万物,借以养德”,不论是屈原的“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九章橘颂》)还是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这些无不体现着我们的先哲们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美丽的人格的重视。如果我们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功能的过程中能把先哲们道德思想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大胆吸收其积极思想,摒弃其糟粕思想,进行全面的辩证和整合,相信会培养出学生“美的情操”,使学生在人格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中共优良传统中所体现的艺术美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共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高度评价了当时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创建了中共特别支部,对当时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土地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要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从而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到了第一位。1942年到1944年在延安开展的整风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党员的思想素质和理论修养。1944年,《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系统阐明了我军政治工作的性质、方向、地位和作用,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史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成熟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党的发展史,抑或是一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科书。所以我们可以从党的发展史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中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美。
(一)毛泽东思想中所体现的艺术美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诗词绝大多数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它们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体现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我们可以在赏析毛泽东诗词的过程中提升审美情趣,同时也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些宝贵科学的理论。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秋收起义》)毛泽东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是土地革命时期三大著名起义之一的秋收起义。秋收起义不仅是军事上的行动,更有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在起义遭受挫折时及时由城市转向农村,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这首诗体现了秋收起义的震撼美。我们教育者在教授工农武装割据和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时候,可以把这首词纳入讲课内容里。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课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从感官上了解革命起义的阳刚之美,从而达到美育的效果。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截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念奴娇·昆仑》)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天下”他不屑于一寸一地的得失,真正的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首词以昆仑山的美景为出发点,表达了他要在世界范围内将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帝国主义政治权威的蔑视。教育者在“毛泽东概论”课堂上讲述说独立自主精神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们来品味这首词的大气与恢宏,在欣赏昆仑上的美景的同时,体会毛泽东他那独立自主,不惧权威的核心精神。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和柳亚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1949年2月中共准备召开新一届政协会议的时候,柳亚子先生是党外民主人士,从诗中可以看出柳亚子有“退隐江湖”之意。毛泽东面对这柳亚子的“吐诉”亲自安排柳亚子的生活同时又赠诗一首,这不仅传达了毛泽东和柳亚子真诚的情谊,还这充分的表明了我们党愿意和民主党派合作的决心,体现了我们政党制度“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原则。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讲中国政党制度的时候,邀请同学们一起赏析这首诗,分析诗中的美学思想和蕴含的款款深情的同时,向同学们分析诗的写作背景和所体现的政治寓意,那么这势必会让同学们对我们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心悦诚服。
毛泽东在诗词中把政治事件、心路历程与自然风光、社会环境等运用艺术的手法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极佳的美育效果。这对我们教育者来说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二)革命诗词中所体现的“美的理想”
理想信念属于美学中“美的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信念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清人叶燮曾说到:“我谓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可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认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3]572纵观毛泽东诗词著作,无不体现着他广阔的胸襟。“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18年送别友人时写成的,除了诗中体现对友人深深的情谊之外,还表达了诗人少年时期“将宇宙看稊米”的博大的胸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是毛泽东中年时期在长征路上所写的,面对着艰苦的环境,诗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表达了诗人艰苦卓绝的奋斗信念。“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诗是毛泽东晚年重上井冈山时所作,虽然诗人已是晚年,但仍“壮心不已”,心怀天下。为此,我们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少一些空洞的理论,多一些感性的浪漫的诗词,借助革命先辈的诗词发挥美育功能,培养学生“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开阔胸怀。
正如柳亚子先生所说的“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那样,毛泽东的诗词从自然美角度来看,山川逶迤,黄花凝香;从社会美角度来看,正义庄严,刚强豪放;从其艺术美角度来看,意境瑰丽,慑人心房。如果教育者在讲授毛泽东理论同时,能结合革命先辈的诗词和同学们一起赏析,那定是一种极美的享受。
黑格尔说过:“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平常的生活中的平凡的琐碎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因而使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和力量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4]230面对着现如今生存竞争极为激烈的时代,人们忙于充分的占有“物质”来摆脱危机感;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数也趋向于快餐文化,内容生硬,缺少美感。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源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可以使我们打破思维的片面性,培养我们的审美情感,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在劳动中,体会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美;在教学学习中,体会育人和创新的美……真正的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上海:三联书店,2004.
[3]王天之.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4]李双.最伟大的演说辞[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