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宋抚谕使
2013-08-15洪博
洪 博
(西北大学 历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抚谕使是南宋时临时设置的差遣,不常置,其职责主要是“慰安存问,采民之利病,条奏而罢行之”[1],此外,还有其他职掌“抚谕备受战火、寇盗、突伤荼毒颠沛之苦的百姓”,“按察骚扰不廉官吏,听民申诉事干州县官衙冤屈”,“所至或许决狱”,“或临边抚谕前线军马,激励士气”[2]。但其职能并非在设立之初就包括这些方面,而是随时间逐渐发展完善的。抚谕使设立于南宋建炎元年五月七日,“尚书右丞吕好问兼门下侍郎,为京师抚谕使”[3]。但此处吕好问兼京师抚谕使一事仅见于《宋会要辑稿》,并未见于在其他书,并且《宋会要辑稿》中关于此事的记载也仅此一句话,无从考证。
有详细记载的抚谕使开始于路允迪、耿延禧,二人于建炎元年五月己亥受命为京师抚谕使副,根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载,二人受命于五月戊戌(初九),而熊克的《中兴小记》则记为五月己亥(初十),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分析,高宗于五月戊戌降旨,二人于五月己亥受命,因此记载上有差别。吕好问为京师抚谕使在建炎元年五月七日,而仅在两日之后便降旨命路允迪、耿延禧为京师抚谕使副,不知是何原因。吕好问于建炎元年七月出知宣州,因为宰相李纲认为吕好问在金人围城期间不能持节,应问罪。虽然高宗曾替吕好问解释分辨,但吕好问仍自惭求去,故此处五月曾任京师抚谕使之事可能也因李纲反对或自己主动辞去。因此,对抚谕使的分析可以从路允迪、耿延禧开始。
一、抚谕使的职能
路允迪以资政殿学士、提举醴泉观为京师抚谕使,耿延禧以龙图阁学士、提举南京鸿庆宫兼侍读为京师抚谕副使,其最初职能仅仅是因为“金人退师”,“人情未安”,故抚谕“京城士庶”,“此置使初意也”[4]。
随后在八月二十八日,诏“两浙东西福建路,差兵部郎官江端友;荆湖南北广南东西路,差殿中侍御史马绅;淮南东西路、江南东西路,差监察御史冠防;河东路,就差王□;河北路,就差马忠;陕西路,就差钱盖;四川,就差喻汝砺;京东西路、京西南北路,差吏部郎官黄次山”[5]。设立了八个抚谕使抚谕诸路,从地域范围上看,抚谕使的管理范围由京城扩大到南宋所有统治的地区。同时,其职能也有相应扩大。抚谕使最初的职责是抚谕战后京城士庶,八月二十八日诏书中“差官抚谕及体访官吏廉谨勤恪、军民利病以闻”,“分遣信使,具宣恩言,及官吏之勤惰廉污杂于并进,与兵民之利害疾苦壅于上闻”[6],其职能除去抚谕士庶之外,还包括了体访“官吏之勤惰廉污”和“军民之利害疾苦”。这其中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抚谕使抚谕对象进一步扩大,将军队也涵盖进去;二是抚谕使的职能范围扩大,不仅仅是抚谕,还有察访之意。因此,此时抚谕使这一差遣的职能开始确立。
(一)抚谕使的军事职能
建炎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京西路计度转运副使李茂诚言,已降指挥,遣使逐路抚谕,欲就委点检忠义巡社,以逐路三五处奉行优劣者赏罚之,庶几有以激劝”[7],抚谕使对军队的干预从基层的点检忠义巡社的人选开始,抚谕使的职能的重心开始兼顾军队。
宋金在绍兴和议之前,在川、陕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因此,南宋也向这一地区派遣了很多带有军事职责的抚谕使。之后,南宋北伐,金人南侵在两淮爆发很多战争,因此两淮地区也出现很多抚谕使。
“左迪功郎秘书正字杨晨……持诏书往四川抚谕”[8],杨晨持诏抚谕川陕,诏书内容是关于保蜀图秦的军事计划,和尚原为金人攻取和关师古的叛降使川陕形势紧迫。杨晨所充的抚谕官更多的是承担传达军事命令的职能,而非安抚百姓。绍兴七年六月,“兵部尚书兼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往淮西抚谕诸军”[9],此时直接称抚谕诸军,这一差遣的军事色彩逐渐加重。
直到孝宗乾道元年,“知閤门事龙大渊差充两淮抚谕军马”[10],其职责“措置屯田,督捕盗贼”。屯田是“当时解决战守军需粮秣的良策”[11],督捕盗贼更是军事问题。同时,隆兴时期张浚北伐失败,大军撤回,龙大渊此时抚谕两淮,更是抚慰“王师之还”[11]。由此可见,抚谕使的军事职责逐渐加重。
(二)抚谕使的外交职能
可以考证的兼抚谕使出使的有两例,均在建炎二年。
其一是正月庚子,“主客员外郎谢亮为陕西抚谕使兼宣抚使,持诏书赐夏国主乾顺”[12]。当时,王庶节制陕西六路军马,但六路统兵官不听庶节制,因此王庶希望谢亮“能仗节,督诸路协同义举,漕臣应给粮饷,争先并进……全秦奠枕,徐图恢复”[13],“仗节”即古代大臣出使,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而此处抚谕使应该没有节制陕西六路军马的权力,因此此处“仗节”调动诸路兵马属于越权行为,是王庶希望依靠谢亮的使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并非抚谕使的职责。谢亮见到夏国主乾顺时,“乾顺已称制,倨见之,亮留夏国几月,乃与约和罢兵”[15],谢亮在西夏遭遇可以看出,夏人轻视南宋,对南宋使节的态度不好,同时也可以看出谢亮在南宋朝廷地位不高,也间接表明抚谕使这一差遣并不能很大地提升官员的地位。
其二是魏行可,“魏行可,建州建安人。建炎二年,以太学生应募奉使,补右奉议郎,假朝奉大夫、尚书礼部侍郎,充河北金人军前通问使,仍命兼河北、京畿抚谕使。”[16]十一月乙未,“太学生建安魏行可应诏使绝域……仍命行可兼河北京畿抚谕”[17],魏行可的经历与谢亮相似,金人对魏行可也不重视,“金人知其布衣借官,待之甚薄,因留不遣云”[18],魏行可由太学生一跃而成右奉议郎,假朝奉大夫、尚书礼部侍郎。右奉议郎为正八品,属于朝官,右代表无出身;朝奉大夫为从六品,礼部侍郎元丰改制前是从三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1载:“丁丑,篙门请,自今北使在廷,非侍从而尝借官出使,免起居。如见充接伴,即依所借官叙位。从之。”“南宋遣使,正使最低规格应为侍从,即四品以上。而低于此规格的人,如中书舍人,起居郎,起居舍人之类必定要假官”[19]。魏行可以右奉议郎借官成为朝奉大夫、尚书礼部侍郎,以满足出使金国的条件。由此可见,魏行可因出使需要,借官以提高地位,使魏行可有出使资格,加抚谕使或是锦上添花,没有实际意义。
综合谢亮、魏行可的事迹,二人都以极低的阶官兼抚谕使,可看出抚谕使在外交上的用处不大,仅为出使之人增重地位而已。
(三)抚谕使的其他职能
抚谕使除在军事、外交上的职能外,在司法、监察上也发挥一定作用。
建炎元年十一月己丑,“诏:杂犯死罪有疑及情理可悯者,抚谕官同提刑司酌情减降,先断后闻”[20],建炎元年八月时,高宗才派出八位抚谕使,而这里十一月的诏书正是为八月所派出的抚谕使规定其在司法上的职能和权力。
“高宗南渡,剧贼王在据岐山,潭帅征兵戍岳,运将二千人先至岳。贼平,改临江新淦丞。县新被兵,令不能支,沿江抚谕使张汇劾罢之,以运摄县事。”[21]沿江抚谕使张汇弹劾新淦县令,认为其在战后不能胜任县令。可见抚谕使拥有一定的弹劾县级官吏的权力,有些类似于监司的作用。
当然,抚谕使最基本的职能依然是抚谕百姓官吏,即安抚百姓并传达皇上诏书,大部分抚谕使的职能依然是这样,上面所列的是在基本职能之外延伸出的职能。
二、抚谕使的人选
宋代官、职、差遣分离,抚谕使只是一个临时差遣,官员兼抚谕使时必定有其阶官和职事官,授予抚谕使时是否对其阶官和职事官有要求,需要对所有抚谕使任职情况进行统计。
路允迪 资政殿学士、提举醴泉观(丁未,守吏部尚书)
耿延禧 龙图阁学士、提举南京鸿庆宫兼侍读
江端友 兵部员外郎
马 绅 殿中侍御史
冠 防 监察御史
黄次山 吏部郎官
喻汝砺 尚书祠部员外郎
谢 亮 主客员外郎
魏行可 右奉议郎、假朝奉大夫、尚书礼部侍郎
张 守 殿中侍御史、试起居郎、权直学士院
方 闻 尚书驾部员外郎
李正民 中书舍人
冯康国 兵部员外郎、宣抚处置使司主管机宜文字
李 愿 驾部员外郎
周随亨 礼部郎中
任直清 枢密院计议官
冯 楫 左朝散郎、权枢密院计议官
杨 晨 都督府干办公事
刘子羽 权都督府参议军事
熊彦诗 都督府主管机宜文字
盖 谅 司农寺丞、都督府主管机宜文字
吕 祉 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
范直方 尚书左司员外郎
陈成之 内侍
龙大渊 知閤门事
以上所列是除龙大渊外,均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的抚谕使,从这些人所担任的寄禄官、职、差遣来看,这些人的品级不高,大部分是尚书省六部的郎官。其中,陈成之是内侍,并未单独出任抚谕使,而是和彰武軍承宣使、知金州郭浩一起抚谕,“南宋时期,权相迭出,皇权衰落,宦官监军、管军的情形,也就稀见了。”[22]张其凡先生认为南宋宦官势力随皇权一起衰落,很少由宦官监军、管军,可见陈成之出任抚谕使也仅是挂名,真正的抚谕使是郭浩,因此宦官出任抚谕使也很罕见,即使任抚谕使也没有实际权力。
在龙大渊为抚谕军马时,御史王十朋曾向皇帝上奏,认为不应遣龙大渊抚谕军马,“自古遣使,或廵行天下,或抚谕军民,皆于士大夫中遴选人才,如汉之八使用张纲等,唐之十一使用庾何等是也。太上皇建炎、绍兴间亦尝遣使抚谕矣,或用台察,或用郎官,出于遴选,时号得人。今大渊虽为潜藩旧臣,议者谓非出于朝廷遴选之公衔,命抚师有轻国体。”[23]从王十朋的奏议中可看出,抚谕使从士大夫中遴选,高宗时多用郎官或御史。
根据王十朋的说法,以上所列抚谕使中,魏行可、杨晨曾在任抚谕使之前破格提升官阶,应该是临时需要而故意为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载:“左廸功郎、秘书省正字杨晨特改京官,晨为都督府干办公事,持诏书往四川抚谕。”迪功郎为从九品,属于选人阶,而为抚谕四川需要破例改京官。魏行可由太学生一跃而成右奉议郎,假朝奉大夫、尚书礼部侍郎。
由此可知,担任抚谕使需要一定的品阶要求,但一旦候选人的官阶不够时,也会有灵活的办法,临时破格越转官阶,以满足要求。
抚谕使是一个职能多样的临时差遣,以抚谕为基本职能,延伸出很多其他职能。抚谕使并没有很大的实权,很多时候只是传达命令、反映下情、安抚民众的临时差遣。抚谕使对人选有一定要求,但可根据需要灵活破格越转候选人的官阶,以满足充任抚谕使的资格。
[1](元)脱脱.宋史·职官志.卷一百六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7.3966.
[2]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7.463.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42 之69[M].北京:中华书局,1957.3270.
[4](元)脱脱.宋史·职官志.卷一百六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7.3966.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42 之69[M].北京:中华书局,1957.3270.
[6](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42 之69、70[M].北京:中华书局,1957.3270.
[7](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42 之70[M].北京:中华书局,1957.3270.
[8](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一绍兴四年十月壬辰[M].文渊阁四库全书版.
[9](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一绍兴七年六月戊申[M].文渊阁四库全书版.
[10](元)脱脱.宋史·职官志.卷一百六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7.3966.
[11]杭宏秋.南宋江淮屯田史略[J].古今农业,1999,(01):30.
[12](明)杨士奇.黄淮.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四十五[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 年.
[13](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二建炎二年正月庚子[M].文渊阁四库全书版.
[14](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六建炎二年六月[M].文渊阁四库全书版.
[15]同上.
[16](元)脱脱.宋史·魏行可传.卷四百四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224.
[17](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八建炎二年十一月乙未[M].文渊阁四库全书版.
[18](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八建炎二年十一月戊戌[M].文渊阁四库全书版.
[19]李辉.宋金交聘制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20](元)脱脱.宋史·高宗一.卷二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7.450.
[21](元)脱脱.宋史·张运传.卷四百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219-12220.
[22]张其凡.宋代宦官对军队的监督与指挥概述[J].中州学刊,1992,(2):123.
[23](明)杨士奇.黄淮.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四十五[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