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素“稀”组同义形容词释义研究

2013-08-15聂书雪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枪声组词形容

聂书雪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石家庄 050024)

《说文·禾部》:“稀,疏也。”义为“稀疏”、“不多”。唐·杜甫《倦夜》:“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由其构成的词多表示分布上的不稠密状,如“稀薄”、“稀少”、“稀疏”等。由其构成的双音节词数量不多,如“稀罕”、“稀松”、“稀拉”等口语词;形容词性的书面语词只有有限的几个,双音节词间有同义关系的只有上述三个词——“稀薄、稀少、稀疏”。这组词含有同一语素,词义关联可见,因此,尽量明了地显示其同中之异与另一个“非同”语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了这一组同义词辨析中的重要问题。

对这组词,《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的释义是:

【同】形容词。都表示事物分布不稠密。

【辨】1.“稀薄”表示密度小,不浓厚。

“稀少”表示存在或出现的对象数量少。

“稀疏”表示在空间或时间上间隔较远。

2.“稀薄”多用于空气、烟雾、液体等。

“稀少”可以表示事物,也可以表示人。

“稀疏”表示散落分布着的人或物体,连续发出的声音。[1]849“一个普通语词使用的场合很多,所表现的概念特征也很微妙,释义往往无法穷尽或覆盖词项的所有含义和使用规则。在我们无法构建这样一个‘满意’的释义时,就会去寻找有关语词的必要和/或充分条件,以揭示其基本的、主要的概念属性。”[2]258对于共含语素“稀”的这一组同义词,上述释义是正确可取的。而就指导应用汉语及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等方面来说,对这组词的同异加以细化和补充,显示词语的个性和词群的共性内容等仍是必要的。

一、词义个案分析

【稀薄】“稀薄”的使用,有一个潜在的比较对象,也就是,它表示与普通的、惯常的或者是平均的数目、密度相比,显得小的、稀少的,淡薄(不浓厚)的状态。因此,它的基本的用法是形容空气,如常说的“空气稀薄”,也有“雾逐渐稀薄了”等。张贤亮《绿化树》:“趁着最后一顿晚餐——那一碗稀薄的米汤还没有完全消化,他拖着绳子走到打谷场……”“薄”与“厚”相对,所构成的双音节词也就参入了“扁平不厚”的意义,用以形容事物“不深厚”等状态。如《荀子·富国》:“或厚或薄。”《诗经·小雅·小旻》:“如履薄冰。”

进一步引申,“稀薄”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联系(例如“往来稀薄”)、思想记忆(例如“印象稀薄”)等具有流动性的抽象事物的动态变化。例如:

(1)他们的都市化和摩登化更深刻了,他们和农村的联系更稀薄了。(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2)我现在只能够根据着我所参加过的一部分写出,而且是根据着我的日渐稀薄下去的记忆。(郭沫若《革命春秋》)

【稀少】“稀少”则是一个相对常见的词,且“少”着眼于数量,所以常常显示为屈指可数等意义,指物、指人往往都是就数量而言。“人烟稀少”是一个很常用的词,“烟”虽然是不可数名词,但人烟指“人”,所以“稀少”仍是指向“人”的数量极少。“稀少”可以用来形容林草植被、毛发、墨迹等。“稀少”仍然是相对于“多”而言,所以有如“最普通和最稀少的人类血型”、“即使行人稀少也可以招来不少的顾客”等。因此说“稀少”偏于修饰量的变化,可以用“……(渐渐/渐趋)稀少了”等。例如:

(3)过了西单牌楼那一段热闹街市,往东入了长安街,人马渐渐稀少起来。(老舍《骆驼祥子》)

(4)星星稀少了,跟雪连在一块的灰蒙蒙的天空,慢慢放亮,几棵独立树的轮廓显出来了。(周洁夫《走向胜利》)

【稀疏】《玉篇》:“疏,阔也。”“稀疏”之意,表示疏阔的状态。《老子》:“天网灰灰,疏而不失。”它所出现的语言环境与古代的单音节词“疏”的用法相一致,表示的是如枝叶的影子的一样的“疏班”、“疏阔”的样态。如《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和“稀少”一样,也可以用来形容林草植被等事物的数量、种类(种类也是数量)等。例如:

(5)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杨朔《海市蜃楼》)

“满山都是”与“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先后相应,表达的正是“稀”与“疏”之同义相关,“渔村”的显现在不太浓密的“松柏”中透露出来。由此可见,“稀疏”于“疏阔”之中见出了较之“稀少”要鲜明突出的描写性来。例如:

“稀疏”修饰声音等对象,很多时候也不能够用“稀少”来代替。例如:

(6)但是,或热烈、或稀疏的掌声已经成为历史的存在,所以谁也无法抹去。(白桦《我所见到的胡耀邦》)

于此可见,“稀疏”的生动的描写性是“稀少”所不能够比的。如同《荷塘月色》一样,用丰富、形象的词语细腻地勾画,“参差的黑影”与“稀疏的倩影”,在动与静的结合中融入了轻柔而绵密的感情,正是词语的恰当运用,才有了这样独特的韵致。“或热烈、或稀疏的掌声”的描写,“热烈与稀疏”相对,但总是作为“掌声”而成为了“历史的存在”,这“稀疏”中的同样蕴含着非同一般的、难以言传的内在情感。

二、词义关联分析

第一,词义相同之处

“稀薄”和“稀疏”都可以用来形容声音,并且可以表示声音的变化,因为声音也可以体现为“密集”与“稀少”等量的特征。例如:

“~了”例:

(7a)机关枪声渐渐稀薄了。(茅盾《子夜》)

(7b)半点钟后,枪声稀疏了……(曲波《林海雪原》)

(7c)慢慢地那一方向的枪声稀少了,但另外的地方,一处一处又在密集的枪声里闪着繁密的火花……(丁玲《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

“~下来”例:

(8a)这一层楼的烟雾明显地稀薄下来……(陈染《私人生活》)

(8b)枪声渐渐稀疏下来。(雪克《战斗的青春》)

(8c)火越烧越旺了,枪声慢慢的稀少下来……(老舍《我这一辈子》)

第二,用法间的互补

本文所讨论的这一组同义词都表示事物分布不稠密,主要特点是:“稀薄”明显表示“比普通的、正常的或平均的数目或密度小的……”这一含义,例如“高山上稀薄的空气。”“稀少”表示很少发生、很少出现,也表示“(着眼于整体的)组成成员少”,如“人口稀少”。“稀薄”产生较晚,词典中只收录了现代汉语的例子。[3]297两两相近,“稀薄”和“稀疏”修饰声音,“稀疏”和“稀少”形容毛发、人口、植被等(覆盖物),因此说,它们在用法上是互补的;同时,这一互补还体现在“稀疏”的特殊性上。

“稀疏”可以在句法上修饰动词作状语,修饰“滴(散)落”等表示“四散地分布”义;“稀薄”、“稀少”没有这种用法。例如:

(9)大片的乌云盖住天空,细小的雨点稀疏地滴落着。(罗广斌《红岩》)

“稀疏”有重叠式“稀稀疏疏”,表示可感知的(看见、听见、触及,通过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象得到的形象),是这一组词中唯一有重叠用法的词。例如:

(10)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朱自清《春》)

苏宝荣先生指出:“在语文辞书释义中,要以词的语言义统摄和推求词的语用义,以语用义补充和丰富词的语言义,从而达到整体的、全面的、动静结合、纵横双向的认识词义的目的。”[3]295就这一组词来说,“稀疏”在表示“稀薄”和“稀少”外更蕴含了主观的情感,描写意味突出。

[1]朱景松主编.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

[2]章宜华,雍和明著.当代词典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苏宝荣.词典的语言释义和语用释义[A]//苏宝荣著.词汇学与辞书学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猜你喜欢

枪声组词形容
水禽耳边有枪声
你会形容吗
红六军团的正义枪声
怎样正确组词
我会组词
一干二净
用一句话形容你有多热
Walk on Eggs
小区谋杀案
豌豆笑传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