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促进作用
2013-08-15林海青
林海青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引导与感召下,和谐校园的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学校发展的主流形式。和谐校园是一种追求内和外顺的发展态势,强调协调互济的内部结构,凸显适应性与实效性并存的素质教育模式。该模式以校园为纽带,通过对各种教育要素的整合与优化,促使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以促成全面、自由、健康以及愉悦的教育氛围的生成。和谐校园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具有统合发展的功能,彰显以人为本思想,强调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以及学校发展的有机共融。建设和谐校园的实质在于对学校教育与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使之处于最优状态,进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的自我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与维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其终身体育思想形成、实现健康自我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校园体育文化在和谐校园构建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进行研究与探讨,有利于为学校体育发展取向的确定提供依据,这对于促进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发展形成有机的互融,进而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以体育为媒介,通过校园这一特定的空间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第一要旨,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外延与放射,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融合的完整体系,为学生体验与感悟体育的文化内涵创造条件,是对学校精神的完美诠释,是促进与引导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校园体育文化反映着学校体育发展的取向,是广大师生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等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其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与目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由此引发了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取向的变化,即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对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还要积极借鉴与引进国际先进的体育文化,以实现与世界同领域发展潮流的通融与适应。因此,新形势下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国际先进体育文化的融合体,能够为学生创设全新的学习环境,在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1.促进“健康第一”教育指导思想的形成。校园体育文化与健康文化具有相通性,它所阐述的健康理念是以体育为媒介,并以文化的形式对学生产生渗透式的影响。使得学生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指标得到全面的维护、促进与提高。这种渗透式的影响,会提升学生对于健康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健康第一教学思想的形成。
2.为推广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素质教育注重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为目的,强调的是对学生培养的全面性。而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其最为本质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相对于学生的自我全面发展而言,健康的身心是必要的物质基础,完善的人格是必要的保障。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实现上述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彰显,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推广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3.引导与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是一种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健康观与体育价值观,是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与完善的过程,不仅需要相关理论的引导,同时更需要环境因素的熏陶。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润物无声的渗透功能,能够对学生实施持久性与连续性并存的影响,这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4.多元化的功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涵盖了校园体育的所有构成因素,是一个具有多元化功能的完善体系。它不仅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提高其体育技能、促进其体育意识的生成等功能,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的水平。这种功能的多元化特征,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来达成对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的目的,为其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和谐校园是一个凸显科学、民主、人文以及开放等特征,符合人性规律、教育规律以及当前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生态系统。其中科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石;民主是和谐校园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人文则是和谐校园构建过程中的灵魂;开放是和谐校园建设、发展与完善的动力之源。由此可见,和谐校园无论在其自身的特征、功能以及基础支撑等诸多方面,无不凸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与社会实用价值,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对于我国学校教育领域的发展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建设和谐校园,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进程中,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支持与互动,因此,建设和谐校园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必要途径;其次,建设和谐校园,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我全面的发展。和谐校园是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的一种育人模式,对学校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整合与优化的功能,因而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其自我全面的发展;第三,和谐校园的建设,能够净化校园环境,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和谐校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与优化意识,能够对校园环境起到积极的净化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抵制外来不良因素的侵蚀,使之心灵得到洗涤与净化,进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校园体育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作用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基础
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在于对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与运用,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烘托出的良好体育氛围能够对学生形成渗透式的熏陶与影响,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突出的提升与促进作用,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基础。因此,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促进其健康的发展,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涵,是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校园体育文化是对学校体育整体功能的升华式体现,凸显出学校体育的发展取向、管理理念、价值功能以及目标导向。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蕴含深邃内涵、彰显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适应性发展趋势的完善体系。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质在于对学校体育体系的有机整合与优化,使之趋于完善,进而能够切实地发挥其育人作用。由此可见,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能够对和谐校园的建设起到积极的维护与促进作用。
(三)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进程的必要动力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多元化的功能与作用,在不同的视角层面、价值取向以及发展需求等方面,对不同的适用群体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要远远大于体育教学的本身,是一种以熏陶、感染以及渗透等方式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全新的育人模式。因而,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全面发展。基于此,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是维护与促进和谐校园构建的动力源泉。
四、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作用的策略
(一)以儒家思想为导向,建立以“和”为核心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系
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瑰宝,是传承几千年依旧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以“和”为核心,强调以人为本、追求和谐的发展态势。因此,积极地引入儒家思想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论导向,形成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理念的有机相融,以传统的“仁和”思想引导当代的“和谐”理念的生成,进而促进以“和”为核心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这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以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为主要手段,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保障
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还能够为学生体验与感悟体育文化的内涵创造有利的条件。通过组织与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其自主意识的生成,使之能够自觉地抵制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蚀,促进自身的品德修养,完善其人格,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结合学校的基本现状,积极组织与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用以烘托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进而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
[1]吴洁.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析[J].理论月刊2008,(6):22
[2]龚建林.我国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转型与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10,(2):23-226
[3]李苏宁.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7,(33)
[4]沈瑞杰.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J].三峡大学学报,2008,30(6):112-114
[5]周勇,郑尚武.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格塑造价值初探[J].湘南学院学报,2010,31(2):115-117
[6]霍子文.关于体育与体育文化概念的整体思考[J].运动,201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