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理想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2013-08-15潘丽丽
潘丽丽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包括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想,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首要关键的一环,而理想则是影响和促使学生道德评价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点。有没有理想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中的每一步,学生在学校的每一个时期都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把握这一时机,给学生以积极有力的影响并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之一。所以,如何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开展理想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展开。
一、思想政治课
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多途径中居于特殊地位,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从而使他们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树立把个人的奋斗自觉置于整个民族的共同奋斗之中的社会理想。且不说古代,现代的革命志士和无产阶级前辈领导人无一不是在青年时期就立定救国救民的志向,从而成就了大业。我们要以共产主义理想为人类最高理想,要实现国家的统一、祖国的富强,就一定要使理想的意念在学生的血液中流淌,变成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变成他们活的灵魂和铁的意志。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结合时政渗透,在比较、批判中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树立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另外,教学方法应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二、各科教学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因此,各科教师都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把实施理想教育看作是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寓教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在日常教学中,各科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格。
各科教学应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进行教学,挖掘教材、教法中的思想性内容。文科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理科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务本求实的道德理想,艺术课、体育课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审美教育。
三、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主要是通过班级集体来教育学生。作为学校工作的桥梁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的班主任,除了要扮演教师角色以外,还要对学生的诸多方面全面负责,理想教育也不例外。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岁月,开始摆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和开拓,他们的理想具有形象具体、与兴趣爱好相联系、不稳定等特点,对理想充满美好的憧憬,但对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会出现的困难和曲折认识不足。同时,他们的理想是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不断形成和确立的,非一朝一夕也非猛然之间就会确立的,这就需要师长全方位的、因地制宜的帮助和指导。
班主任由于其特殊的角色,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系列活动来沟通学校和家庭、社会的联系,协调教育影响,和家长一起,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帮助。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班主任要引导他们确立奋斗目标,只要他们的兴趣爱好是正当的都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并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理想的火花,当兴趣、爱好、特长与志向趋于一致时,就会形成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人生理想。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理想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有时甚至会牺牲生命,理想是高于现实的东西,美好的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经过努力,经过奋斗。不想努力、不愿奋斗,理想永远只是空想,毫无意义。只有以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去面对困难和挫折,以顽强的毅力去冲破艰难和险阻,才会达到理想的彼岸。成功,往往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这些都需要班主任周到细致的理想教育工作。
需要一提的是,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树立典型,让榜样的力量增强我们的教育力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他人的言行是人皆有之的心理活动,青少年尤为突出。因此,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从小事做起,再结合大众熟知的典型人物的先进模范事迹,配以适时的理想教育,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团队活动以及课外校外活动
团队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可根据各自的任务,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课外、校外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比如,在教师指导下组织课外马列理论学习小组、时事学习与讨论小组、理想教育主题班会、参观先辈革命家的活动遗址、观看国家或地区的重大建设成就等,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主动地接受教育而非被动的。通过这类活动学生将逐渐感受自己的责任,从而在不断的参与活动中形成个人的目标理想。其中,主题班会在理想教育的作用要尤为重视,理想教育主题班会就是将理想教育渗透、贯彻在主题班会中,通过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树立人生观都起着作用。
五、劳动与社会实践
理想,无论是共同理想还是最高理想,无论是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还是社会理想,都是关于未来的蓝图或设想,只有经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变为现实。所以要让学生明白,积极投身劳动与社会实践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了解国情;只有这样才能增进与群众的联系,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只有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学习群众的经验和智慧。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实的理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在实践中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才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作为学校教育工作之一的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在理想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充分利用校内课堂教学来落实,特别是劳动技能教育,其规范性的操作训练对教学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可以通过校内功能室进行训练,再辅以生产实践训练。不仅如此,有条件的学校还要让学生到校外基地去,投身到火热的社会实践当中去。
总之,要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采用多种方式,探索多条途径,使学生有美好的人生追求和崇高的理想目标。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在《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一文中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革命前辈李大钊同志也曾这样讲过:“青年啊,你们临开始行动之前,应该定方向。譬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达到目的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因此,理想教育是时代的需求,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和必须加强的部分。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彭绪铭著译.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