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民族文字教材建设的意义、现状和问题
2013-08-15柴世忠
柴世忠,王 郢,张 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种类众多、民族文化迥异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开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意义。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和国家意志体现的重要阵地,中小学教材责无旁贷的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贯彻国家意志、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任务。在我国的民族教育教材中,有一类特殊的教材,即用特定民族文字编写的少数民族文字教材(下面简称“民文教材”),它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教材体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民文教材发展举步维艰,亟需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一、中小学民族文字教材建设的意义
少数民族文字教材是指使用特定民族文字编写的教学用书和学生用书,在少数民族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民文教材建设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其意义是:
(一)尊重民族平等,加强民文教材建设是我国的一贯政策
独有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我国一贯实行语言平等原则,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在民族教育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出召开的全国民族工作会议上就曾提出了要全面加强民族文字教材建设的有关问题,并随后专门成立了教材处协调民文教材建设、规划和出版工作。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应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1985年以后,政府逐步建立起了朝、蒙、藏等民族文字教材的全国审定机构,在云、川、青等省、自治区也协同建立了多个民文教材编写和审定机构,并制定相应文件定期对优秀的民文教材进行评比和奖励。从法律法规到机构制度等方面为民文教材建设提供了保障。
(二)文化多样性面临严峻考验,民文教材有助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作为民族存在主要特征之一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征。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来看,多样性的少数民族文字语言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财富,是人类创新的源泉。然而,由于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市场经济的推动,少数民族出现了逐渐单一化、主流化的去向,少数民族文字也逐渐陷入危急中。地球村的迅速发展,人类的趋同化也迅速扩张,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风俗、文字等都迅速消失,除人口较多少数民族还使用本组文字外,很多民族已不再也不会使用自己的文字或语言了。调查显示,目前台湾45岁以下的原住民几乎都不会说自己的母语了。更令人惋惜的是满族语言,曾经辉煌的满语已经消失,仅有少数几位研究专家会说一些了。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民文教材,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能够得以传承,对于延续少数民族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有重要意义。同时保留文化、铭记传统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也是繁荣发展民族语文、普及民族教育、提高民族人口素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保障。
对于少数民族同胞兄弟来说,加快建设民文教材也是民族间相互尊重,实现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稳定的重要途径。
(三)使用民文教材有助于降低课程难度,助力“普九”和巩固“两基”
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状况普遍相对滞后,使用民文教材有助于降低课程难度,同时对于降低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也有帮助。当前我国许多少数地区儿童辍学率较高,课程难度较大,教学语言不通也是重要原因。许多少数民族儿童在入学前一直生活在母语环境中,但进入学校教育后,所使用的教材却大多是汉语统编的通用教材,这种大一统的教材局面一定程度上成为加大少数民族儿童学习难度的客观原因。这种情况在有言无文(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地区民族中表现尤为突出。据调查,苗族村落中,语言确已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障碍,再加上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缺位——刺绣和服饰制作在苗族人看来是女孩儿的必备技能——以及经济的窘迫,使苗族地区儿童,尤其是女童的辍学情况屡见不鲜,即使在许多顺利完成普九和两基攻坚的少数民族地区,此类情况也常有发生。
同时,汉语统编教材使的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对个少数民族群众的吸引力大为降低,民族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积极性也不高。各民族群众对基础教育的评价较低,需求也很低。
二、我国中小学民族文字教材开发的现状
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征,即从全国范围来看各族人民相互融合混杂而居,而从各省、区或州县来看,存在着少数民族聚居的情况。聚居的少数民族区域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汉族地区也有少数民族。这样的分布状况使双语教学成为民族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未来趋势,而作为双语教学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之一,民文教材的发展也呈现一定的起伏和缓和。
目前我国中小学民文教材的编写主要采用翻译、编译和自编方式。所谓翻译是指组织专门人员将汉语统编的通用教材(通常是人教版教材)逐字地翻译成民族语言,并对其中的人物名称(主要是书中的虚拟人物)、服饰、人物形象等做简单地民族化处理。这种教材建设方式,多见于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等教材,但由于人员、投入等多方面的限制,在一些民族地区开设的特色科目、实用教材、校本课程中,也存在着翻译、全译汉文教材的情况。例如西藏地区出版的藏语教材《番茄病虫害防治技术》一书,就是根据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文版教材进行翻译和修改的。
编译民文教材是指在与统编、通用教材保持基本一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教材的民族性。除对译后使用本民族语言行文外,还加入了一些反映本民族历史地理、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心理素质和经济发展的内容。这种编写方式多见于语文、历史、艺术等科目的教材,特别是民族政策、民族常识、民族地理、民族简史、民族服饰建筑、民族音乐艺术等内容。
自编民文教材是指完全使用本民族文字独立编写教材,这种编写方式多见于民族语文课程教材,乡土课程等。如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根据当地民族发展和社会经济实际,由中央民族大学的相关专家一起自编了《橡胶种植和旅游服务》方面的乡土教材,教会学生如何割橡胶、民族舞蹈及规范性旅游等方面的知识。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材实行审定制,对民文教材也是如此。但与普通中小学教材实行国家和省级两级审定制稍有不同的是,由于民文教材编写和使用常常涉及跨省、区协作,因此在审查时也大致可分为全国审查、跨省区审查和省区内审查三种。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3个跨区写作审查和10个省、区的教材、审查机构。目前全国每年出版的民文中小学教材有近3000种,涉及21个民族的29种少数民族文字,总印数达一亿多册。
三、中小学民族文字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民族文字教材编译经费长期短缺,发行量逐年下降
民族文字教材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高峰以后,现在正在面临低谷,这已经成为民族教育从业者的普遍共识。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的双语教学中,由于师资水平、评价制度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压力,民族文字的传承和发展举步维艰。制约民文教材发展的原因,首当其冲的是经费的短缺,大部分民族文字出版机构都处于长期亏损状态,不得不“以汉养民”或“以大养小”①。造成经费短缺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教材补贴政策的数额、方式等已经滞后于民族文字教材出版发行的现实需要,使得民文出版的经费严重短缺。另一方面,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学生升学的压力等,许多民族地区学生都开始使用汉文教材,民文教材的数量和发行量更是受到严重冲击,发行量甚至由以往的数千册减少到目前不足500册的地步。据统计,1980年民族图书的品种在全国图书总量中占8.9%,而到了2005年,竟下降到2%。[1]由于民文教材市场的不断萎缩,单纯依赖市场收益来维持民文教材出版的运行模式几近崩溃。经费短缺使教材开发和研究的投入难以保证,阻碍了教材质量的提高;质量降低使民文教材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又进一步加剧了经费的短缺,这已经成为民族文字教材发展的恶性循环所在。
(二)民族文字教材内容更新相对缓慢,相关配套课程资源建设乏力
由于民文教材的需求量日益减少,许多印刷机构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甚至提出低于300本的教材不予开机印刷的要求,这对于民文教材的发展更是雪上加霜。市场小、收益少、如果再不能在教材质量上求提高,这对民文教材的发展将是致命的。然而,由于出版、编译成本居高不下,使民族文字教材更新速度相比汉文教材严重滞后。许多汉文教材已经更新了四、五版了,但民文教材由于编译经费和编译人员的原因,难以随之更新。这也使民文教材质量日益落后,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教师需要,知识内容陈旧而又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民族教材中虽然使用了民族文字,但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等却相对关注较少,对民族群众缺乏吸引力。事实上,中小学生对于自己本民族的课程内容是十分有兴趣的,有调研中谈到,藏族老师普遍反映学生们在学习有关藏民族的课文时表现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热情也很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即使是在《藏语文》的课文中,与藏族相关的内容也仅有4篇[2]。
造成民文教材总体内容更新滞后和配套支撑缺乏的原因,除经费短缺外,编写和研究人员的大量流失也是重要方面。以北京民族出版社为例,该社在20世纪90年代时,设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五个文种的编译室,专司编译的业务人员多达40余人,但目前已经缩减到不足20人[3]。由于整体发展态势持续恶化,民文教材编写人员“只出不进”,即使在编的编译人员也难以获得足够的对外交流和自我发展的机会,造成编写人员专业发展滞后,这不仅不利于民族文字教材专业编写队伍的形成和发展,也不利于民文教材质量的持续提高。
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的发展对于民族团结、多元文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都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正面临低谷,主要表现在教材建设资金的缺乏、发行市场的不断萎缩、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教材配套课程资源缺乏、专业编写人员的流失以及专业水平停滞等问题。这极大制约了我国民族文字的传承和多元文化的保护,同时也不利于双语教学在民族地区的开展,亟需引起广泛重视。
注释:
①“以汉养民”是指以汉族文字图书的出版补贴民族文字教材的出版;“以大养小”是指以大语种图书的出版补贴小语种文字教材的出版
[1]陈永进,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的法制保障[N],贵州民族报,2012-08-15
[2][3]肖静芳.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材面临低谷[N].中国民族报,200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