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业态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13-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中原业态文化产业

芦 冰

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业态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芦 冰

从小的范围来讲,中原就是指河南。中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内容广泛并且厚重,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但中原文化在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现状来看,已经不能单单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之中,更重要的是如何与新兴文化业态相融合。

中原;传统文化;新兴文化业态

芦冰/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助教(河南郑州450000)。

众所周知,河南因其平原多,被称为“中原”、“中州”,又因为中国古代分为九州,河南位居九州之中,因此被称为“豫州”。“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具有相对性的概念,它分为三个范围,一指大的范围即黄河中下游地区;二指具体地区,包括河南、山西、陕西、山东部分地区、安徽以及湖北部分地区;三指河南这个小范围。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原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以河南为地域依托,从而形成的物质、制度、思想、生活等文化现象的总称。

业态这个词是日本人最先使用的,它的表现主要在销售模式上。促成新型业态产生的主导因素首先是技术的进步;其次是经营内容的变化;再次是经营模式的改变,这是新型业态的本质。新兴文化业态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可随时发生调整变化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它的内容和外延都会随着产业的不断丰富而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的。

而河南省是文化大省,“大”在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着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业态和产业优势。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背景下,河南应积极挖掘中原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中原崛起、振兴河南贡献力量。如何做好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业态的融合提升,是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旨在探讨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业态融合的途径,尝试提出适合中原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其内在价值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产业,有其自身的规律。好的资源要看是否能进入产业,不能进入的是文化遗存,只有整合利用之后才是资源。

在众多西方国家中,文化产业早就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大支柱,产业当中例如会展、演艺、网络传媒、影视视听等都在大力支持着文化产业。由此可见,新兴文化业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综合的产业链作为支持。还应将网络、媒体等众多的新兴文化产业作为整体来全盘规划,构建起一个网络传媒的高平台,能够使文化创意先行,动漫产品衍生。二者合一,互为所用,相互提高,共同发展。

中原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古墓葬、古都城、寻根、曲艺、武术资源等都是中原文化的重要资源。我们应整合利用这些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发挥传统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挖掘可产业化发展的历史文化资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创新适合我省资源整合的方式方法,逐步形成满足文化消费市场需要的文化创意产品。

2012年4月,河南文化产业大厦建成,它融合了河南深厚的文化特点与国际最新建筑理念,将结合河南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都市文化,整合河南及中国中部文化产业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文历史平台、产业集群和输出平台。它能为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提供重要的平台。

同时,中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全面整合,可利用此种资源建设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博物馆等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开发产业集聚区

开发中原传统文化资源,当前最主要的是政府部门须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尽快制定出台较为合理可行的文化产业政策,真正做到深化体制改革,去除掉目前对于文化产业资源较为不利的种种因素,通过立法来真正保护文化知识产权,提供信息服务,维护文化市场秩序等。

在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式上要改革体制,要改变对财政投入的依赖心理,要运用灵活、积极、多样的金融手段形成综合性的投资局面。

文化产业的管理离不开创新。目前看来,文化产业管理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对文化管理条块的割裂上。要对非经营性与经营性的不同产业进行管理,这样可以使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互为补充、各有特色、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产业局面。但这样做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发展中介组织,并且制定相关政策,发挥中介机构的市场平衡调和作用。政府还应多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加强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政府的必然选择。

所谓的产业集群是在一个相同的或相关的领域当中,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公司或机构相互合作联系。它们可以因为差异互补、共同利益等集合在一起。文化产业集群具有相互借鉴、学习、互补、资源匹配等优势。

如今,中原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由此而产生的效应逐步呈现,出现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9月,河南省文化企业达8000多家,文化产业集聚区21个,经省政府确立有6个“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今后,中原文化产业集聚区应主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对集聚发展的认识;做好集聚区整体规划;完善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链建设;积极引进与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三、发展创意产业,打造文化精品

文化产业品牌要想具有生命力,就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文化产业的创新以文化资源为基础和核心。就文化资源开发的创新而论,其实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读者》以文化文本为资源,引领大众阅读,出现“《读者》现象”。丽江以古城建筑、民俗文化、纳西古乐资源为依托,创造出文化产业样本意义。

文化创意是依靠创意人的天赋智慧和技能,借助高科技手段,既可独立又可附属,在产品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登封市政府以少林寺禅宗祖庭为资源依托,以高科技的声光电为技术依托,以优美的禅乐为艺术依托,挖掘禅宗文化,成功推出大型实景文化演出“禅宗音乐大典”,取得了轰动的效应。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抓住区域文化特点。对自己的特点要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要利用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目前的少林品牌已经形成了产业链的模式。另外,中原地区文化厚重,还有很多知名的文化品牌,例如新郑黄帝故里的寻根文化。关键在于是否能做好品牌的营销及延伸,不能墨守成规,要有所创新,促进河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四、引进与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快新旧文化业态融合

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在新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倾注于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高科技产品、互联网的普及与数字技术的使用,这种高效的传播媒体直接为文化创新的革命提供保证,这样一来,我们的文化阵地会不断扩大,文化发展的速度会逐步提升,也为各种文化业态的变革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也给传统文化产业的开发提出了严肃的命题,需要培养一大批文化产业人才。

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新兴的文化产业,优秀人才的引进以及培养更是要重视的头等大事。我省历史积淀深厚,从古至今都不缺乏人才,从古代的老子、杜甫、张衡到现代社会的邓亚萍、刘洋。但是现如今文化产业却一直被“人才问题”所困扰,要么是千里马难寻,要么是伯乐无存,因此我省的文化产业一直没有方向,较为落后。这与我省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整体落后有关,也说明我们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

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培养大批的高素质、技术专业化人才。他们是新兴文化产业的灵魂,必须具有永无止境的艺术抱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执拗的敬业爱岗精神和较高的艺术品质。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文化部在2008年下半年实施了“原创动漫扶持计划”,此计划从实施之日起,共有101项网络动漫、手机动漫、动漫演出、优秀漫画等原创作品和大量的人才脱颖而出,并且还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扶持资金。新兴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难度大、要求高的重大课题,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全面考虑,专业化人才的成熟是新兴文化产业成熟的标志,然而专业化人才的成熟需要一个过程,是离不开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的。

实现新旧文化业态融合亟须培养大批文化产业拔尖人才和专门人才,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通过职业教育定向培育出具有较强专业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注重与国内外较为知名的优秀文化人才项目合作,完善智力要素,并且参与分配制度。为创新型文化企业提供支持,加快建设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政府需下大力气、下大决心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并给予扶持,对于引进吸收国外的先进人才提供吸引因素。另外,可以利用组织和媒体宣传的优势,拉近并最终消除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提倡改善文化环境,优化文化生态,加大信息公开程度并且调节文化关系,配合群体社团组织开展文化工作,最终使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使人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所拥有的文化权利,并以实际的行动投身到中原经济区建设中。

通过以上措施,让中原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兴文化业态无缝对接、深度融合。将中原地区厚重的历史、浓郁的民俗和优秀的思想,经过文化的创意和市场的运作与新兴文化业态有效融合,使中原文化资源得到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将文化创意有效融入到中原文化产业的产品开发、品牌形象塑造与营销当中去,使中原文化变得可知、可观、可听,用文化创意赋予中原文化以特色与灵魂,创造出中原文化产业创意开发的有效模式。

[l]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4

[2]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3]骆玉安.论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和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4]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祁述裕,韩骏伟.新兴文化产业的地位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

[6]陈芋润,祁述裕.浅议新兴文化产业的未来趋势[N].陇南报,2007-04-09

[7]赵志立.文化产业发展要重视新兴文化业态[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8]范玉刚.业态创新兴文化竞争力[U].瞭望新闻周刊,2008,(4)

[9]冯资荣.创新内容产品生产方式拓展电视文化[U].声屏世界,2008,(4)

I2

B

1671-6531(2013)09-0028-02

郭一鹤

猜你喜欢

中原业态文化产业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沁园春·赞中原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智”造升级 引领模具新业态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
新业态 新模式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