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健康养生类新闻失实成因
2013-08-15周育竹
周育竹
谈健康养生类新闻失实成因
周育竹
新闻失实是新闻史上一直存在的问题,这严重折损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健康养生类新闻失实现象日趋严重,不仅折射了新闻失实问题的扩大,也显示其带有时代特征的因素。本文从新闻媒体、社会组织以及网络三个方面分析了健康养生类新闻失实的成因,以期新闻从业人员引以为戒,避免发生类似问题。
新闻失实;健康养生类新闻;成因分析
周育竹/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在读硕士(吉林长春130024)。
新闻的核心是报道真相,但新闻失实在整个新闻发展史中是永恒的问题。19世纪末,在普利策与赫斯特的竞争中出现的黄色新闻大大折损了美国新闻界的公信力。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需要面对新闻失实对公众的错误引导。本文把重点放在健康养生类新闻的失实成因分析上。健康养生类新闻失实的成因复杂多变且具有时代性,主要可以分为新闻媒体因素、社会组织因素及网络因素三方面。
一、新闻媒体因素
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的监控指标,使人们从视觉和数据上了解空气质量。社会和媒体宣传的各种“清肺食品”也随之倍受追捧,实际上作为传统中医学的“清肺”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上的肺”并非是同一范畴的概念,“清肺食品”不过是一种噱头而已。健康养生类新闻中失实的内容本应由作为“把关人”的新闻采编人员及时过滤,但新闻从业者却成了失实新闻泛滥的推手,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利益驱动,部分采编人员恶意制造不实新闻
2012年中旬对山东烟台果农造成严重影响的“套药袋”苹果事件后,经深入调查发现是媒体对少数果农不法行为的扩大化报道。新闻媒体走入市场经济,媒体的盈利模式呈多元化趋势,各大新闻传媒集团市场化使得媒体为抢占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利润出现恶性竞争,部分采编人员急功近利,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编造耸人听闻的新闻,篡改新闻事实以引起轰动效果。健康养生类新闻失实正是出于此种原因,将未经审核的新闻编凑、转载,为吸引受众眼球,甚至出现新闻中主线是真实的、细节后期添加或将新闻的发生地变更,扩大这种“隐性不实新闻”,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业绩。同时,对于采编成本的控制也成为新闻从业者对于真相深度挖掘的制约因素。
(二)采编人员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态度懈怠
人体血液酸碱值对于健康影响的传言在媒体上广为传播,催生了各种号称“碱性水”、“碱性食品”的商品,实际上血液的PH值在人体的调节机制中严格的控制在7.35~7.45之间。而主要成分为具有可燃性的淀粉和蛋白质的挂面,传其有添加剂因而可燃的新闻不过是虚惊一场。此类看似有理,实则有着理论漏洞的健康养生类新闻频繁出现,从侧面反映出新闻从业者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新闻教育亟待做出改变的现状。新闻从业者在采写编评上的培训已成体系,但更需要以“杂家”的标准来改良新闻教育,这在科技新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当新闻从业者对于如经济、科技、自然等方面的专业性词汇难以理解时,难免造成技术性错误。此外,在媒体的竞争中,想取得更大的影响力,获得第一手材料并在第一时间发布成为衡量媒体实力的关键指标,新闻从业者面对截稿时间的压力,疏于对真相的核实,缺乏严谨的态度,甚至抱有懈怠情绪,这是作为从业者本身的职业素养问题。
(三)行业风气影响,采编人员责任意识淡薄
针刺疗法急救中风这种早已被现代医学淘汰的无效方法被众多媒体轻率转载,事关人命的新闻必然需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帮助过滤,但为了经济效益许多媒体明显出现了失职行为,这已然成为了一种行业风气。媒体在将新闻的经济效益放大的同时忽略了新闻的社会效益。新闻媒体要生存和发展,将新闻节目娱乐化可以提升媒体的盈利空间,增加新闻的可看性,这确实是一条可行之路,但媒体一旦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造成的负面效果是对于消息源并没有经过审慎的甄别调查,漠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忽视对真相的追问,进一步助长新闻失实。
二、社会组织因素
(一)制度缺失
对于失实新闻编写报道的惩戒制度不完善,且执行效果不理想,这就使得问责制度被架空。制造不实新闻的成本过低,使新闻从业者背后的新闻传媒集团对于其员工采编的虚假新闻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言语上禁止,行动上纵容虚假新闻的制造和传播,面对制度上的空缺有恃无恐的“制假”。
(二)地方保护主义
2009年11月24日,海口市工商局告知媒体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和统一企业有关产品不合格,虽经二次检测澄清事实,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轩然大波。在这次事件中不谈人为操作错误的因素,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对于当地媒体报道的影响。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会用地方权利这只“隐形的手”干预地方媒体的报道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闻媒体“选择性”的报道新闻真相,在各地建设化工企业时,地方媒体受制于当地政府往往会选择“集体失声”,这实际上是媒体借由“议程设置”对公众隐瞒新闻真相,而这可以称之为“新闻失语”造成的沉默型新闻失实。
(三)社会道德诚信水平的下滑
自由撰稿人、“草根记者”的出现给新闻界带来了多维度的发展,信息发布不再仅仅掌握在新闻从业者的手中。良莠不齐的从业者受到社会整体道德诚信水平下滑的影响,给失实新闻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空间。一些信息的发布者漠视道德诚信,仅从个人利益角度来制造新闻,随意编写不负责任的虚假新闻,造成民众恐慌,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这些行为更为明显且可操作性增强。
三、网络因素
无论个人因素还是社会组织因素,扩大这些因素对新闻失实制造传播的是网络。
(一)片面追求时效性
网络增大了时效的重要性。不审核、先发布、后调查、再声明,这是网络发布不实新闻的典型四部曲。网络新闻传播的突出的特点是:不实新闻更容易传播和被接受,转载量大;而辟谣往往不及时且不易被接受,转载量相对小。通过互联网多次转载和洗牌,模糊了新闻源头,作为责任人的新闻发布者淡出,转载的网站只承担转发的责任,因而可以轻率转发。可乐消除胃结石的消息作为新闻标题刊载于各大网站健康版面,但实际上可乐仅对植物性胃结石有效,且需要医生的监督。新闻为吸引眼球往往会先做出简短的第一次报道,而后再深入详细的报道,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差中,片面摘取的新闻已经广泛转载且被视作真理。
(二)有目的的公关炒作
一些机构为达到公关宣传、炒作目的,通过网络制造新闻,名人和企事业单位也通过自己的网络平台发布利己的失实信息,利用网络的传播流量大、交互性强,为不实新闻提供生存空间。在自媒体时代,充斥着大量网络水军,这些都是虚假信息在网络上蔓延的重要因素。网络虚假医药广告频现,其中有关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公关新闻影响最为突出。通过摘取医药科技新闻的片段为不合格产品做不实宣传,利用网络监管漏洞逃避法律责任。
(三)过度追求独家报道
部分记者通过从网络贴文中搜寻新闻线索、挖掘独家新闻,但缺乏现场调研,难以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也是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网友发文称在国外只有快死的人才会输液。部分新闻媒体利用当前日趋严重的医患冲突,借网贴内容做出独家新闻,反论中国输液乱象。事实是输液作为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国家都应该是遵从医嘱,而非单纯视为万灵药或是敬而远之。
(四)草根名人混淆视听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信息发布的主体从新闻工作者扩大到普通人,多元化的报道途径为失实新闻的出现和传播带来新的隐患。谣言出现时,有影响力的草根名人的反应速度往往比专家更为迅速,但草根名人并不一定能从专业的角度分析。网络时代出现了一种现象:民众怀疑专家的话,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扩大了失实新闻的传播速度与范围。这其中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公众的个人知识水平有限,不利于理解专家的专业性解读;二是专家的观点并不一致,会造成公众的理解障碍;三是非专业的网络名人充当专家的角色,模糊公众对真相的辨别,弱化了专家作用。这就需要专家学习草根名人用通俗易懂且更为迅速的方式来帮助公众了解真相,避免新闻失实的出现。
通过分析健康养生类新闻失实的成因,新闻从业者应该学会避免犯相应的错误,成为更为专业的从业人员,办出更客观的新闻媒体,为民众提供可靠、可信、真正有益于健康的新闻,更好的服务公众,维护新闻的公信力,发挥新闻应有的价值。
[1]晋雅芬.虚假新闻是媒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2-19
[2]莫碧霞.新时期虚假新闻的特征及防治措施.人民网全国新闻靴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44111/3496503.htm l
[3]朱继东,曹建礼.虚假新闻网络化传播的特点和预防[J].新闻实践,2011,(2)
G211
B
1671-6531(2013)09-0017-02
何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