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才资源理论探析

2013-08-15谢爱莲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江泽民人才资源人才

谢爱莲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才资源理论探析

谢爱莲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人才思想和人才强国战略,直接指导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工作。他们对如何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以及如何引进人才等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论述,对指导我国当前人才开发工作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才资源

谢爱莲/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讲师(湖南长沙410004)。

人才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始终高度重视的问题,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人才思想和人才强国战略,直接指导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才工作。因此,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对于落实我国党管人才原则,做好新时期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重视人才培养,强调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人才的培养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战略任务。只有培养大量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需求。为此,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在执政期间都把人才培养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重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曾对教育工作做过许多重要的论述和指示。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学校的领导者,就是中央。各地方党部,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都是这个大学的分校。全党同志以及非党的战士们,都须进这个学校。”[1]“对干部要保存他教育他。教育包括业务教育和理论、思想教育……”。[2]同时毛泽东还提出:“学校要大力进行思想教育,进行遵守纪律、艰苦创业的教育。学生要能耐艰苦,要能白手起家。我们不都是经历过困难的人吗?社会主义是艰苦的事业。”[3]“教育者首先应当受教育,这是马克思讲的。我们这些人应当受教育,说不用教育是站不住脚的。这些教育人的人,他们从事的工作,整个说来,是教育人的过程,要几十年,把六亿人口教育好。”[4]毛泽东反复强调:要通过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他们成为有觉悟、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5]抓好了教育这一基础,人才的培养就抓住了关键。邓小平曾反复指出,“要抓紧发展党的教育事业。培养人才,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是关键,我们要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它足足耽误了我们十年人才的培养”。[6]并且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10亿人口的大国,我们要通过教育,把我国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把人口劣势转变为人才优势,拥有了人才优势,又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保障,我们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7]邓小平反复告诫全党,要拿出抓经济工作的勇气抓好教育工作。一个具有远见、成熟的领导者,必定是一个重视教育的领导者,一定能够领导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同时,他提出了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并且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长远的、战略的眼光。针对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事业落后的现状,邓小平高屋建瓴,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即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是1978年以来党的教育事业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为我国制定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成为邓小平人才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把教育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加以考虑。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他又指出:“要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其根本大计在于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才能推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8]。这无疑是对发展国民教育的迫切性和关键性的深刻认识所做出的正确的战略决策。由于教育产业在整个生产力系统中已经处于基础和关键地位,江泽民还提出了其它一系列的教育思想:主张树立“大教育观”,建立“大教育”体系,改狭隘的学历教育模式为覆盖全社会的终身学习的大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他强调高等教育要改以往狭隘的偏科教育为专才和通才相结合的新型教育;科研机构既要重视人才培养,也要重视研究开发,切忌孰轻孰重,要同等相待。江泽民关于人才教育方面的思想既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关于人才教育方面思想的继承,同时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他们的人才教育思想。

二、重视人才使用,强调既要选好人才又要用好人才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人才的使用,并在多种场合的讲话中提出既要选好人才又要用好人才。毛泽东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选才标准和任人为贤的用人路线。毛泽东认为,领导者的责任最突出的是“出主意”和“用干部”两个方面,他强调在使用干部的问题上,一定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党的干部以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毛泽东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毛泽东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在坚持德与才统一的前提下,毛泽东更加崇尚德,把德视为统帅、视为灵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人才使用方面的思想集中地体现为反对论资排辈和求全责备等落后的用人观念,提倡“不拘一格、量才使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宽严相济、惩罚适度”等用人理念。

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选贤任能”的人才使用标准,并且更加具体化,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选人要选好,要选贤任能。选贤任能这个话就有德才贤的问题。贤就是德,能无非是专业化、知识化,有实际经验,身体能够顶得住。”[9]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状况,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素质下降,老龄化严重,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懂行的人太少。针对此种情况,邓小平在1980年率先提出了干部队伍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其中“革命化”是前提,并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又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实绩”的选人要求,赋予了人才鲜明的时代特征。他认为选贤任能重在看其是否具有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是否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做出贡献。由此可见,与毛泽东注重人才思想政治品质的“任人唯贤”思想相比,邓小平的“选贤任能”思想除了注重德以外,特别注重人才的能,体现了德才的统一。同时,邓小平特别重视人才的使用问题,他指出:“一个成熟的领导者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和使用人才,不能因为他们是非党员、无学历、无资历,而湮没了他们。”[10]他认为,要想培养出人才,大胆使用人才很重要。要放手提拔那些有真本事的人,并且在工资级别上要区别对待。1991年,邓小平在《总结经验,使用人才》的讲话中再一次谈到人才的使用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发现和使用人才的问题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在重视使用人才的问题上,既要去发现真正的人才,发现了之后,又要大胆使用,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广纳贤才”。[11]可见,邓小平非常关注人才的使用问题,并把它视为党的重要工作。

江泽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把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与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原则。1989年,江泽民指出,“我们党制定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紧密联系的完整方针,是德才兼备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我们选拔人才、培育人才都要坚持以革命化为前提。我们讲的革命化,最主要的就是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立场。”[12]江泽民针对德与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1992年,他提出:“衡量干部的德与才,主要看在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中的表现。对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有高度事业心和为人民服务的强烈责任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干部,都要委以重任。”[13]他特别提到要重视使用好各类人才。江泽民认为,选准用好了一个人,就等同于树立好了一面旗帜,“在发现人才上要强调‘不拘一格’,在使用人才上要强调‘用其所长’”。[14]江泽民认为,在使用人才的问题上,要拓宽路子,转变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用人机制,鼓励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鼓励拔尖,鼓励充当领头羊;要坚决摒弃一些不合适宜的陈旧观念和做法。

三、重视人才引进,强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毛泽东一贯重视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吸引人才。在他的领导下,我们党在各个不同的革命时期都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这些统一战线为我们党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员要去掉孤傲习气,善于和非党干部共事,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把他们的积极性组织到抗日和建国的伟大事业中去,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15]1946年,他在《给蔡博等的信》中特别希望他们和所有在苏联留学的中国青年朋友紧密团结起来,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以后回国工作。毛泽东不仅善于争取同盟者,而且善于从敌垒中争取人才。而用统一战线争取民主人士、国民党上层人士加入革命队伍,成为革命的依靠力量和骨干分子,更是毛泽东解决革命战争年代人才短缺问题的重大举措。邓小平很注意吸引国内人才和引进外国智力。1979年,邓小平在《搞建设要利用外资和发挥工商业者的作用》的讲话中指出:“对那些热爱祖国的、事业心极强的、具备一定能力的,不管是身居国内,还是身处国外,都可以重用。”1988年,他在《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特别指出,如何吸引海外的几万名留学生回国工作?关键是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否则,这些人不回来,实在太可惜了。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再一次提到留学生的问题,他郑重指出,不管出国学习的人过去的政治态度怎样,希望当地都要妥善安排好他们,并且要多对他们进行宣传,鼓励他们回来为祖国做贡献。

江泽民强调要引进优秀人才。他指出:“中国十分重视利用国外的智力资源。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其它一切文明成果,加快自己的发展,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6]并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热情欢迎留居海外的科技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各种形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17]在江泽民的领导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优惠措施和手段大力吸引和聘请海外的优秀实用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企业经营人才来华工作或创业,并且千方百计为留学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学成回国或以其它方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人才资源理论内容极为丰富,思想十分深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资源理论的继承,又在新形势下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资源学说,这对指导我国当前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1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5,526-527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11

[3][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6,252-253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5

[6][7][10][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120,109,369

[8][16][17]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5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6,94,59

[12][13][1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55,662,678

G642

A

1671-6531(2013)09-0009-02

贺春健

猜你喜欢

江泽民人才资源人才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人才云
“人才有价”充分释放人才资源市场活力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江泽民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