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语借词的语法融合化研究
2013-08-15刘珊珊
刘珊珊
西北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语借词的语法融合化研究
刘珊珊
本文通过对西北少数民族语言中汉语借词对其语法结构的影响,来探讨语法融合化现象在西北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表现。透过对语法融合化现象的研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讨论该现象对西北少数民族语言产生的影响。
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借词;语法融合化
一、西北少数民族语言接触的结果——汉语借词
西北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涵盖了两大语系,即汉藏语系与阿尔泰语系,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汉语族、藏缅语族、突厥语族、蒙古语族等等,因此语言接触非常频繁,由此而产生的语言借用现象普遍而复杂。从西北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汉语借词角度来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领域的汉语词汇大量进入到西北少数民族语言当中,借词范围非常广泛而具有时新性与实用性。汉语借词进入到具体的少数民族语言环境中,并不是完全坚持其固有形式融入具体语法格式当中,而是在借用过程中改变了固有的词法形式或者句法格式,出现一种全新的融合,这就是本文主要研究的语法融合化现象。
二、汉语借词在撒拉语中的语法融合化
(一)汉语音译+撒拉语固有词所形成的语法融合化
例(1)ot zenzi火剪 (《撒拉语简志》)。ot是撒拉语的固有词,意为“火”,zenzi是汉语“剪子”(jianzi)的音译变体,组合之后形成了撒拉语词汇“火剪”。将汉语借词与撒拉语固有词相结合形成固定搭配结构进入到撒拉语句法结构当中,是语法融合化的典型表现。 例(2)dʒyxuɑ dʒidʒix 菊花 (《撒拉语简志》)。 dʒyxuɑ是“菊花”(juhua)的汉语音译,didix是撒拉语固有词“花”,这种语法融合与例(1)虽都属于汉语音译+撒拉语固有词的语法融合形式,但是在融合过程中有所不同。例(1)是组合型语法融合,而例(2)是聚合型语法融合,因此在相同形式的融合过程中出现了融合方法的不同。可见,汉语借词融入撒拉语的过程是具有多样化色彩的,并不是单一性的、固定性的融合状况。
(二)汉语音译+撒拉语固有词的附加成分形成的语法融合化
例(3)dɑŋpu+dʒi→ dɑŋpudʒi开当铺者(《撒拉语简志》)。dɑŋpu 是汉语“当铺”(dangpu)的音译形式,加上撒拉语固有词-dʒi附加成分,构成了名词 dɑŋpudʒi运用于撒拉语中,这是典型的将汉语借词以音译形式融入于撒拉语的语法结构当中,并形成稳固的词法结构融入于撒拉语中。诸如此类语法融合现象中,汉语借词多以音译形式在句法中呈现,而撒拉语固有词的附加成分还有如-lɑ/-le/et等等形式。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语法融合现象中,词义部分大体保留汉语借词的基本义,但也会出现在此基础上词义的引申与外延的拓宽等现象,这在语法融合化现象中表现的非常普遍。
三、汉语借词在东乡语中的语法融合化
(一)汉语音译 +东乡语固有词所形成的语法融合化
例(4)sunʂu+mutun (《东乡语简志》)。 sunʂu 是汉语“松树”(songshu)的音译形式,mutun是东乡语固有词“树”,此类语法融合化现象与例(2)相似,都是在汉语音译词的基础上融入本民族中所特有的词,形成语法融合。从词法结构上看,固有词对汉语音译借词所起到的作用是标注,以注解的形式来进行语法融合,使得汉语借词在融入东乡语的语法结构中时既保留了原本的语音、语义形式,又与本民族语言接触并融合,更易广泛被该语言的使用群体所接受。
(二)汉语音译+东乡语固有词的附加成分所形成的语法融合
例(5)gao+-la→ gaola (《东乡语简志》)。 此类属于汉语单音节动词 +东乡语固有词的附加成分所构成的语法融合化现象,汉语音译“搞”(gao),加入 -la附加成分后形成东乡语词gaola,意为“搞”。与此类用法相同的东乡语附加成分还有如-liə/-dʑi/-ji等,都是词法上的形式变化,语义与词性都未发生质的变化。
例(6)fadʐan+ ɡiə- → fadʐan ɡiə- (《东乡语简志》。 此类语法融合化现象是由汉语双音节动词音译与东乡语固有词的附加成分构成的,fadʐan是汉语借词 “发展”(fazhan)的音译,ɡiə-是运用于汉语双音节词被借用为动词形式时所使用的附加成分,这也是东乡语融入汉语借词的一种典型的词法变化形式。
四 、汉语借词在东部裕固语中的语法融合化
(一)汉语音译+东部裕固语的附加成分所形成的语法融合化
例(7)juŋχu+-la → juŋχula (《东部裕固语简志》)。juŋχu是汉语借词“拥护”(yonghu)的音译形式,在此类语法融合化形式中,-la是东部裕固语中由名词派生动词时所运用的一种附加形式,即汉语借词融入东部裕固语时若是由本身的名词性做动词性来使用,那么必须要在汉语借词的音译形式之后加入东部裕固语的附加成分 -la/-le/-lo来使之变为动词词干。此类语法融合化现象普遍存在于东部裕固语的借词词法形式中,其句法格式与本民族固有词的句法格式保持一致。
(二)汉语借词与东部裕固语固有词并用
这是东部裕固语在对待汉语借词时非常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既保留东部裕固语固有词的使用,也将汉语借词以音译形式借用到本民族的语法体系当中,形成二者并用的语法融合化现象。 例(8)dʒiunen 与 χuudʒən hon 旧年(《东部裕固语简志》)。 dʒiunen 是汉语 “旧年” 音译形式(jiunian),χuudʒən hon是东部裕固语固有词“旧年”,二者都在东部裕固语中呈现共用的状态,语法形式也保持一致。这在西北少数民族语言体系中无疑表现出了一种对待汉语借词积极的态度,以及为本民族语法体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词法形式、更为灵活的句法格式,使得本民族语言的生命力更强。
五、汉语借词在哈萨克语中的语法融合化
(一)汉语借词(动词)音译形式作为词根 +哈萨克语构成动词的附加成分
例(9)pipan-da- (《哈萨克语简志》)。 pipan-da- 是哈萨克语的“批判”,前半部分的词根 pipan明显可以看出是汉语借词“批判”的音译形式,而后半部分 -da是哈萨克语在对待借词是动词时所使用的构成动词的附加成分,相似的形式还有哈萨克语“批”pij、“批准”pijle-。将汉语借词音译形式作为词根而融入到哈萨克语的语法结构当中,体现出独特的语法融合化现象,说明哈萨克语词结构的形式相较于其它少数民族语言是相对具有开放性、活跃性特征的。
(二)汉语借词(名词)音译形式 +哈萨克语构成动词的附加成分
例(10)gəmiŋden- (《哈萨克语简志》)。 gəmiŋden- 是哈萨克语的“革命”,是由汉语借词“革命”(geming)的音译形式与哈萨克语中构成动词的附加成分 den-形成的语法融合化现象。此种情况出现在要将汉语借词中的名词类转用到哈萨克语中作动词使用时,词法融合化现象在哈萨克语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与此类相近的语法融合化现象所使用的本民族语言中的附加成分还有如-lan/-la等等。
六、其它西北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借词的语法融合化状况及原因分析
语法融合化现象在撒拉语、东乡语、东部裕固语、哈萨克语中体现的比较明显,而在其它西北少数民族语言中并不具有鲜明的特点表现。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会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一是语言结构内部的稳固度。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等语言内部的稳固度较高,即语言结构内部比较成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语法结构体系。因此将汉语借词融入到这类语言结构稳固的语言类型中,就不会轻易撼动其语法体系跟随外来借词而发生相应的变动,其本身的语言结构能够有适度的空间来接纳外来词语。使得在本民族语言中随着经济发展而需要被借用以服务于本民族语言体系中的外来借词,包括汉语借词,都能够直接通过音译形式被直接借用,不需要使本民族语法体系发生变化来适应新词语的融入。由此也能够推断出,语言结构内部稳固度高的语言,必定其语法形式相对于稳固度低的语言来讲更为复杂,一定程度来看其结构更趋于完善,对外来词语的内部接纳度较高,语法结构不易受外来借词的影响而轻易发生改变。
二是语言形式是否依托于文字。西北少数民族语言中,很多民族的语言都已将文字丢失或者没有文字依托形式。从汉语借词对西北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融合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语法融合程度高的语言,通常缺乏文字对本民族语言的影响,例如撒拉语、东乡语、东部裕固语等,都是没有文字依托的语言类型,从上述汉语借词对其语法融合度的分析来看,这些西北少数民族语言在没有文字的依托之下,其对于汉语借词的语法融合化程度较高,能够更具开放性的接纳汉语借词融入到本民族语法结构中去。相较之下,例如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等,都是文字体系保存得非常完整的语言,我们也看出这些语言在接纳汉语借词时所呈现的低语法融合化倾向,可以推测文字的作用对语法融合化的影响是存在的。
三是语言的使用与民族心理。西北少数民族的语言使用状况非常复杂,双语现象、双言现象都有所体现,当然,也包括如今仍使用一种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群体。语言使用者对本民族语言的态度之于本民族语言内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撒拉语群体,其对待本民族语言的态度是非常开放的,积极吸收外来词语丰富本民族语言的语法体系,对于汉语对撒拉语群体的影响是抱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并实行双语教育的。因此,撒拉语的语法融合化程度很高,这与本民族群体对于汉语的态度、对本民族语言的态度、以及对不同文化差异之间的态度都是息息相关的。而相对的,藏语与汉语借词的语法融合程度低也与其本民族群体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藏族群体相较于回族、撒拉族等具有较低的思想开放度,对待本民族文化采取固守的态度,对于外来文化对其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保有非常保守、观望、怀疑的态度,因此,虽然藏语中的汉语借词非常多,但是并未使汉语借词影响其语法结构,语法融合化程度很低。由此,语法融合化的重要原因归咎于语言使用状况与民族心理,民族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状况,民族心理的开放程度如何也制约着语法融合化程度状况。
语言工作者要重视语法融合化现象,这对于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是有重大研究价值的。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到由语法融合化现象所导致的不利影响,尤其是西北少数民族语言,相较于汉语,总体地位处于弱势,要加强对其发展的研究跟进,注重对其的保护,使其能够与汉语共同发展以保护我国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1]林莲云.撒拉语简志[M].民族出版社,1985
[2]刘照雄.东乡语简志[M].民族出版社,1981
[3]照那斯图.东部裕固语简志[M].民族出版社,1981
[4]耿世民,李增祥.哈萨克语简志[M].民族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郭一鹤
H214
A
1671-6531(2013)03-0036-02
刘珊珊/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青海西宁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