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的《高分子物理》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3-08-15刘昌华
刘昌华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715)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但是高等教育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突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知识传递和复制为特征的传统课程教学与社会对学生能力要求之间的矛盾。这需要我们反思高等教育,并进行有效的改革,以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1]。
为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等学校积极地调整课程和专业结构,不断地拓展学科领域,以满足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综合性本科大学以培养学生的系统知识为己任,以满足学生未来承担研究工作的需要。在大众化教育时代,综合本科大学如何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较强就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是综合性本科大学面临的重大教育改革问题。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一要求,不仅进行了专业调整,也增设了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不仅肩负着传递知识的任务,还要承担培养学生适应某些工作所要求的创新能力的责任。因此,改革教学模式,不仅要引导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1 《高分子物理》教学改革的背景及必要性
《高分子物理》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绝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高分子物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抽象、数学模型多的特点,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不仅教师教学费力,而且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感觉用不好、用不上、不会用这些知识[2]。不少教师开展了《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研究,他们提出了《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认为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内容的知识逻辑顺序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凸显教学的生动性、易理解性。一些地方本科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重点,引入“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大众化教育时代,综合性本科院校也应该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
材料化学专业是培养高分子材料工程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专业。高分子材料工程是以高分子材料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与化学学科存在明显的区别。高分子物理科学揭示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基本规律,这门学科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改革《高分子物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2 创新《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模式
2.1 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
近年来高分子科学发展迅猛,高分子材料的新工艺、新技术不断产生。因此,为了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机会,应适当调整《高分子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适当增加有关高分子材料研究的最新成果,让学生了解高分子材料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增加高分子材料理论运用方面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适当削减与《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目的无关的教学内容,减少理论教学时间。通过这种调整,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 引入项目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技能培养
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抛弃传统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项目教学法是根据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来设计项目任务和要求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3],重点培养学生“怎么干”的能力,而不是解释“为什么干”的知识。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综合性大学不能简单照搬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综合性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将来继续深造学习,成为学术型人才做好准备,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他们将来就业做好准备。理论知识教学和技能培养两者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在校学生很难获得企业的信任,企业不愿意与在校学生合作设计项目。在企业实习的学生既难取得企业师傅的指导,也难取得学校教师的指导,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企业实习效果并不理想,应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教师根据教学模块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教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设计教学项目。其次,根据自愿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按组把学生安排到教师的实验去完成教学项目任务。最后,每个小组完成项目任务后,要求提交研究报告、产品、技术报告等,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平时表现,考核学生成绩。同时还应鼓励完成得较好的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这些项目,或者鼓励他们申报全国大学创新训练和创新实践项目,以提高学生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2.3 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把学生的实践能力纳入学生的学业考核范围,在各院校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传统的考核体系中还没有单独列出实践能力考核指标。笔者认为可以把实践能力作为平时成绩中的一部分,最后记入总成绩中。
2.4 项目教学法在《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中的效果
在项目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以课程知识内容为契机,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学生自主选题教师制定,自由地开展学习和研究,这种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喜欢。项目任务要求以撰写科技论文或科技攻关的模式来完成,从而使学生的科研素质、实践就业能力得到初步锻炼。通过这种试点,2009和2010级材料化学专业的60个学生中,有6个课题组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培训计划的资助(每项目2万元),1个获得创业计划的资助(10万元)。
3 实施就业导向下的项目教学法改革的体会
3.1 提高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关键
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人才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的必然性。以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根据要求来培养人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劳动就业体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求具劳动技能。综合性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改变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就业的要求。在综合性大学,传统教育培养知识型人才,这种教育培养出来只是“片面人”,而不是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全面人”,不能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或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因而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中,调整培养目标,兼顾学术型与职业型的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如何改变传统的培养目标,向适应就业形势需求的培养模式转移,如何避免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极端化,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对当前就业形势要有充分的认识。
3.2 项目教学法是适应就业形势的需求,提升就业能力的一种可行方法
就业能力培养不是学科教育,而是综合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单科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部分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该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建立实践活动与专业知识学习之间的联系。
3.3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改变角色、提升就业能力的试探石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已经不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个体,而是活动参与的实践者,学生不仅要获得课程学分,而是要亲身实践。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不仅提炼了课堂知识,而且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建立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了不同学生知识、能力的互补性;学生在协作中获得了快乐,培养了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学生从参与者的身份逐渐转变为第一责任人、主持者,学会了担当责任。学生获得的这些精神财富就是就业能力提升的综合表现。
3.4 项目教学教师既是知识传播者也是“企业的用人者”
在系统教学中,合理地应用项目教学法,教师不仅是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项目的“施工监理”者、协作者,甚至是“企业的用人”者。教师可以从用人者角色要求“劳动者”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项目实施过程可以看作市场招聘人才的一个过程。教师已不是单纯的“知识百科”资料库,还扮演了企业用人者的角色。
[1]胡晓洪,刘弋潞,张俊敏,赖悦腾.结合佛山优势产业设置材料化学专业实验项目[J].广东化工,2009(6):233-234.
[2]励杭泉,张晨,吴丝竹.高分子物理本科教学之我见[J].高分子通报,2008(10):60-64.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