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摄影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以美国为例
2013-08-15□罗京
□ 罗 京
一 、新闻摄影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新闻摄影的产生与发展
1839年,达盖尔银版摄影术的发明标志着除文字叙述外另一种更具说服力的记录方法的诞生。摄影影像的产生,对法国继而对英美俄甚至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影像使人们摆脱了唯有通过主观绘画获取图像的方式,并给人真实和可信的感觉,由此激发了人们以摄影影像传播真实信息的欲望。这个愿望随着摄影技术、印刷技术和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而日臻完善,并催生了一个新型领域——摄影新闻。
摄影术最早传入中国的时候,也仅仅是当做一种“奢侈品”、“西洋货”被应用于紫禁城的深宫大院之中。在研究中国清朝史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有大量的摄影作品都在描述着当时中国权力金字塔的顶尖 ——慈禧太后。而表现的方法及主题为通过摆拍的方式来记录慈禧太后“母仪天下”的形象。所以在相片中的清朝人物大都表情木讷,两眼无神。通过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早期摄影术主要是用来“宣扬国威”,记录的也是通过摆拍而获取的“既定”形象。所以从本源上来讲,摄影术很难体现“民间疾苦”,将最新的事实以有力的方式传播给广大受众,影响到整个社会。
(二)美国新闻摄影的产生与发展
1839年9月,摄影术诞生仅仅一个月后就传入了美国,在当时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世界20年代,古巴起义、美西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为新闻摄影提供了政治土壤和社会素材,微型照相机、镁粉闪光灯及胶卷的发明为新闻摄影的发展奠定了技术的基础,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符号”,新闻摄影开始在美国社会崭露头角。20世纪中期,战地记者在二战中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了许多历史坐标式的照片,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战后,新闻摄影的地位显著提高,美国报界普遍认为新闻摄影所具备的特点是文字稿件永远难以企及的。20世纪60年代,以《生活》为代表的美国摄影报道达到盛期,美国开始进入“新闻摄影的黄金年代”。
众所周知,美国是三权分立制国家,立法、司法、行政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共同缔造了一个强大的美国。但在美国的《第一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了美国除了三权外的第四种权力——言论自由。言论自由即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力,是民主制度真正的的核心,如果说三权是国家的权力,那么言论自由就是公民的权力,它构成对三权的全方位监督。记者是“无冕皇帝”这一说法就说明言论自由是一种权力的注脚。言论自由为美国的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同时新闻摄影师也开始奔波于美国的各个角落,用一张张真实的照片为美国公民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美国,为美国的自由争取到了更多的空间。记录林肯总统遇刺的《他在枪响时按下了快门》、揭示美国种族主义倾向的《走向困苦的迁徙》、反映世界和平的《柏林墙的倒塌》、描述社会事件的《密西西比河的水灾》等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将美国的自由理念传入了世界并影响了世界。
二、中西方价值观的选择判断:美国的“英雄主义”与中国的“歌颂主义”
随着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文化”一词的运用和阐释愈加广泛和自觉。中西方学者对文化概念的阐述有这样的思路,即“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另一类文化阐释的核心。如巴格比将文化定义为‘除了在来源上明显属于遗传的,某一社会成员的内在与外在的行为准则’。这里所说内在规则系指思想与情感模式”。在这我们不难看出,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不同价值观对于人有着不同的指导作用。我们把美国的“英雄主义”思想文化选择与中国的“歌颂主义”思想文化选择进行比较。
谈起“世界警察”,我们都会想起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从二战到朝鲜战争再到越战,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警察”这个特点,同时这个特点也一代代地影响了美国大众。从《志愿军战俘准备登船》、《监狱内壕沟中数百尸体横列》、《被抓获的越共分子》等众多美联社的战地记者拍摄的新闻图片中,我们处处可见在“警察”的枪下屈服的人民,在东方大地上耀武扬威的西方“警车”等维护世界和平的场景,我们也不难发现体现在摄影镜头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在风靡全球的美国大片《超人》、《蜘蛛侠》、《蝙蝠侠》中,永远是敌人侵入美国,被威武的“美国英雄”打败,继而拯救了美国拯救了世界。所以,镜头前的影像反映了这个国家的“英雄梦”,体现了浓郁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潮,这与中国传统的相对“保守”主义思潮是相冲突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新闻摄影的发展逐渐与世界接轨,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既定”因素。在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摄影奖项的角逐中,中国日报的《新任总书记胡锦涛面对世界聚焦》获得一等奖,陕西日报的《温家宝情牵孤儿》获得二等奖。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摄影奖项的角逐中,中国日报的《面向和谐未来》、新华社的《火车来到长江源》分别获一、二等奖。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摄影奖项的角逐中,新华通讯社的《盛世和谐》获非突发重大新闻类(单幅)银奖、新华通讯社的《温总理在地震灾区为群众炒回锅肉》获得人物类(单幅)银奖。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摄影奖项的角逐中,《青年时报》的《高铁基石》(组照)获得三等奖……我们可以清晰地从这些获奖的新闻摄影作品中看到,有很多的获奖作品都在记录着领导人的正面肖像或者是反映着中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快速发展的脚步。媒体更多地报道着我们社会的快速变迁与进步,媒介传播的符号“新闻摄影图片”则相应地记录着一些“重大事件”,这与美国的“英雄拯救群众”是相冲突的,与美国传统的价值观也是相冲突的,中美的文化冲突再次体现在小小的摄影图片上。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基于历史发展、价值观、新闻观等众多因素的存在,在新闻摄影图片这一个小小的选择中,文化冲突体现得淋漓尽致。冲突虽然存在,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尊重,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寻找差异,弥补不足,学会进步。就像是2001年中国香港凤凰卫视《我看见历史在爆炸》直播“美国9·11”的新闻事件中一样,只要我们足够努力,终有一天中国的新闻事业与新闻摄影事业将打破文化冲突,与美国一样成为“世界新闻强国”,同时成为专属的“世界文化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