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如何防止报纸差错

2013-08-15许德忠

传播与版权 2013年3期
关键词:杜绝差错报纸

□ 许德忠

报纸差错表现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事实性差错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生命线,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是用新闻事实说话。新闻报道必须做到真实、准确。如果新闻事实出现差错,就是虚假报道、失实报道。新闻事实错误,对撰稿人来说影响个人信誉,对报纸来说则会影响报纸的公信力。

事实性差错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不真实、不准确、不统一。不真实,主要指稿件内容或部分内容为无中生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假新闻,这种新闻子虚乌有,纯属虚构,例如以前媒体炒作的“假包子”、“华南虎”事件,都是假新闻;前不久一名记者在一篇稿件中,就错将旅游综合收入增速位居全省第三误写成旅游综合收入位居全省第三。不准确,指构成事实的某个部分不准确,比如说一个项目开工仪式,明明有5位领导剪彩,报道出来后却多了或少了一个领导;一个会议,明明是这个副市长参加了,却写成了那个副市长参加了。不统一,指稿件关于事实的表述不统一,如计量单位、人名等出现前后不一致;如一片稿件里前面写的是张福文,后面写的是张富文;前面写的是150米,后面写的是15米;前面写的是红水河后面写的是洪水河。

这些事实方面的差错如果不杜绝,长此下去,就会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从而损害报纸的形象,因此必须引起采编人员的高度重视。

二、政治性差错

政治性差错对报纸来讲是绝对不能出现差错,多指一些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错误观点和提法。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一是稿件中的观点和提法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一致。如将一些国家与台港澳并称“等国”、将“朝鲜”写作“北朝鲜”等;有的作者错误地将港、澳、台称为“境外”;有的保密意识不强,在稿件中无意泄露国家机密等。二是版面安排不当。对于市州党报来讲,主要指对市领导活动的报道在版面上位置安排不当,主要领导报道在版面安排上要遵循职务高、排名前的领导活动稿件位于职务低、排名后领导活动的稿件前;头版除头条外,报眼为次重要位置;如果遇上两个领导活动处于版面同一高度,则遵从左先右后的安排原则。三是因技术性差错造成可能带来不良政治影响的差错,如将领导名字写错,将副职写成正职,虽一字之差,却对报纸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知识性差错

知识性差错是报纸上出现频率最多的差错,指由于某种知识欠缺而产生的差错,它包括常识性错误、用词不当、错别字等。香港回归祖国那年,国内有家媒体就将“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错写成“香港总督董建华”;还有市州报纸经常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写成“市人大副主任”。用词不当和错别字是所有报纸最为常见的错误,如“他抱着一腔热血”,应该是“他怀着一腔热血”;“他家的日子一直捉肘见襟”,应该为“捉襟见肘”。还有一种属技术性差错,主要是指在报纸编排过程中出现的重稿、转文衔接有误、图文不符等。

报纸差错的产生,涉及采、编、校、印等各环节,因此,每个办报人员都应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把关,做到守土有责,尽量避免和减少报纸差错。

四、如何预防办报过程中出现的差错

(一)增强政治意识,杜绝政治性差错

杜绝政治性差错,最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通过加强学习,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判断力。具体来说,就是新闻宣传内容要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尤其是一些重大新闻实践,一定要与党委、政府的宣传口径保持一致。对一些政策性强的问题,一定要采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及专业人士,有必要时还要查阅相关文件资料。

(二)转变工作作风,杜绝事实性差错

记者工作作风飘浮、采访不扎实深入、道听途说,是发生事实性差错的主要原因。当前新闻战线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杜绝新闻事实性差错的一项有力措施。只有记者转变工作作风,深入采访,做到“腿勤、眼勤、耳勤、脑勤、手勤”,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挖掘到新闻事件的本质,不被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尤其是参加领导活动,一定要多和活动主办方沟通,弄清参加领导的姓名、职务、排名,弄清活动的意图。会议材料可以参考,但不能过分依赖。有些材料里面数据的真实性不高,往往会给记者布下陷阱。事实上,我们身边发生的许多新闻失实报道都是材料惹的祸。

(三)不断加强学习,避免和减少知识性差错

加强自己知识的积累和业务学习是避免和减少知识性差错的重要手段。笔者在17年的采编工作经历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要端正态度,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充分认识新闻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就是用自己的笔和镜头真实地记录时代的变革,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新风尚。采访时一定要做到深入扎实,尽可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将差错消灭在稿件撰写的源头。记者撰写稿件这一环节没能杜绝的差错,一旦进入编辑环节,作为编辑一定要认真细致,要把差错当成“地雷”,而自己的工作就是排“雷”。

加强学习,拓展知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市州党报新闻工作者,要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业务素养。打铁先得自身硬。只有自己掌握了方方面面的知识,才能在形形色色的来稿中发现错误,杜绝错误。在工作中除了要做到不耻下问,还要做到勤于思考,追根溯源。有些错误很明显,比如说明明现在是2013年1月,稿件中却出现了今年12月字样。而一些错误很隐蔽,不通读全文发现不了。例如前面写的“白塔寺”,文中个别的地方却写成“百塔寺”;前面写的项目投资数是3300万元,后面则变成了3200万元。特别是遇到把握不准的,应该多查一查工具书或咨询一下相关方面的人员。

通过复核数据发现毛病。对新闻报道中的数字,最好笔笔都加以复核。比如“他出生于1958年,今年(2012年)64岁。”细细一算,便发现应该是54岁。如果编辑不计算,错误便由此发生了。

(四)题文对照中发现差错

“文不对题”是新闻的一大忌。产生“文不对题”的差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者面的原因,有的作者片面追求标题的标新立异,在制作标题时跑题、偏题,导致“文不对题”;有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所掌握的素材没有进行提炼,往往在一个题目下写多个主题的内容,导致“文不对题”。二是编辑方面的原因。编辑不通览全文,不考虑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心思和眼睛只放在文字上。要杜绝“文不对题”的做法是,编辑拿到稿件后,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精读研读,还要注意看稿件中的内容是不是和标题吻合,内容有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标题,文题的逻辑关系是否缜密,标题制作是否贴切。

遇有疑问和把握不准的问题,要虚心向他人请教。比如在法制宣传稿件中,容易出现与法理或法律规定不符的差错,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应事先请相关专业人员把把关,杜绝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的错误。

防止和杜绝报纸差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编、校、印各个环节积极配合,相互协作,只有人人都把自己当成“最后一个把关者”,做到“篇篇把关、事事把关、字字把关”,才能有效杜绝各种差错的产生,提高报纸的质量。

猜你喜欢

杜绝差错报纸
杜绝身份歧视 请善待农民工
杜绝承包“伤”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杜绝初春老化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