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的有效探究
2013-08-15李春艳
李春艳
据《论语》记载:四个学生问孝,六个学生问仁,八个学生问政。孔子的回答皆不相同。后朱熹和二程对孔子的教育实践概括曰: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再精简为“因材施教”,遂成为教育原则。不论千年之前的圣人还是今天的教育家,教育的对象无论是孩童还是成人,其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都决定了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同。要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就要各因其材而培训之,即因材施培,才能使继续教育培训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客观分析教师的差异性是“因材施培”的前提条件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进行教师培训前,要充分了解、客观分析参培教师的整体水平和个别差异,从思想观念到教学实践,从工作环境到学习情况,从个人素质到学校整体水平,只有全方位了解,才能为因材施培的顺利实施扫清障碍。
目前我区小学数学教师中约60%是中青年教师,这些教师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较快,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学习精力旺盛。全区有约13%的区级或区级以上小学数学学科骨干教师,在工作中发挥着示范、指导与辐射的作用。从工作环境方面看,农村教师约占80%。我区农村小学分布广、交通、信息条件都不理想,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之学校经费紧张和教师岗位固定的实际问题,教师很少有外出学习和参加培训的机会。
由于参培教师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差异,几年来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认识不到位,为完成任务而培训。一些教师对培训的实质、内涵、要求不理解,认识不到位,没有从促进教学的角度考虑是否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完成学校或上级安排的任务才参加培训。其次,态度不认真,在培训中得过且过。在培训中,我们看到多数教师或认真听讲,或专心记录,或积极讨论。而有些教师却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看杂志,对培训内容一知半解,收效甚微。再次,效果不理想,培训中的学与教学实践中的用相脱节。由于参培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对知识的广度、深度追求不一,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存在差异,一部分教师没有将培训中学到的精华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培训的内容与参培教师的需求有一定差距时,培训更缺乏实效性。
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问题让我们深思,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素质已迫在眉睫。而根据教师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因材施培,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效果的关键,也是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二、全面了解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因材施培”的重要基础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彼此相依,教研才会充满生命和活力。在调研中,通过和老师一起备课、上课、听课、交流、研讨,只有全面了解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才能为因材施培的顺利实施做好奠基。从调研结果看,目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出现断层,知行不统一。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每一位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都不陌生,都能说出几条并加以阐述;或者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但到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却不自觉地把它们留在了课堂之外,即使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也是面目全非。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导致教师的知行不统一。这是影响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
2.学科认识出现偏颇,教材解读不到位。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些教师在备课中没有认真解读《课标》、教材、教参,忽视教材的前后联系,对本节课、本单元的知识在小学数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的理解不完整,对教材的编写意图没有深入领会,对教学难度的把握不准确。没有认真、仔细地进行教学设计,不能“量身定做”自己的教学方案。
3.教学方式的陈旧、方法的单一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缺失。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要变原有灌输式、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但有些教师认为只要会背概念,会用公式、法则解题就够了。教学时只关注结果,忽视了过程,更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新的学习方式,被认为是“花架子”,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4.问题设计缺乏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串”,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问题串”是在教学中能围绕一个数学核心内容设计思维含量由浅入深的问题,随着问题不断拓展延伸,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会不断地递进,研究问题的方法也会逐步地熟悉与掌握,最后领悟其数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设计“问题串”的重要价值,在设计问题时缺乏充分考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随意性很大,更没有恰当地追问,忽视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地渗透。
5.信息技术没有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地优化整合。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盲目地应用信息技术,或是将黑板平移到多媒体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但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真正价值,整合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除以上几方面还有像教师评价语言比较单一、缺少教学机智、不能有效促进生成等方面都是有待教师通过自身逐步改进和继续教育培训不断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对这些问题充分了解、深入分析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培。
三、精心设计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是“因材施培”的重心
通过对参培教师的了解和教师需要解决问题的分析,我们以“聚焦课堂、提高素质、服务教师、倾斜农村”为因材施培的指导思想,设计了分类培训、分层指导和小主题精品培训三种并行的培训方式。采用“讲培结合法”、“教学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把理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把培训与竞赛相结合,强化管理,创新形式,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一)分类培训
“分类培训”指根据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任教学段设计不同的培训类型。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得并形成合理的结构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核心。其专业知识结构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根据这三方面我们设计了三种类型的培训。
1.本体性知识培训。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即教师自身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还要对学科基础知识有广泛而准确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对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及与该学科相关知识的了解。对此我们已进行了《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的培训,帮助教师系统了解了小学阶段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结构及相关的知识。我们还将进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专题研究》的培训。
2.条件性知识培训。条件性知识是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它是促进教师把本体性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条件。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教育的本质、目标、任务和内容,德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过程理论等。心理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动机理论,品德理论,学习理论等。我们已进行了数学教育理论的培训,下一步要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等方面进行培训。
3.实践性知识培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知识,是一种经验性知识。它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认知、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反思能力。一名教师从新手成长为一名专家主要取决于他的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它规定了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新信息的接受。而这种实践性知识曾经简单地被归结为教育教学经验,任其自由生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在我们根据实践性知识包括的六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我的数学教育、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研究、如何备课上课、空间领域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培训。这只是一个开始,还要通过校本行动研究继续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二)分层指导
“分层指导”指根据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分层指导培训。为发挥骨干教师的优势,我们组织了以学区为单位的培训小组,根据分类培训的三种类型,主要以实践性知识为主,结合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从专业人士——学科骨干——教师分层指导,共同提高,如每学期组织一次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实验学校进行的二次备课辅导活动、太平学区的“示范教研”区域校本教研活动等,培训效果都比较显著。
(三)小主题精品培训
“小主题精品培训”指根据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小主题或小课题研究培训,它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与学区校本研修相结合。
2010年11月,我们组织了以“落实目标,注重过程,发展思维,提高实效”为主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活动涉及低中高三个学段的课堂教学和研讨。从课堂教学可以看出,教师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了教师教的过程,更加关注了学生学的过程,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学生在这些过程中亲身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实践经验,教学更富有实效性。2011年10月,又召开了《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基于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实践研究”》数学研讨会。运用课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围绕研讨问题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讨论热烈、真诚,收获颇丰。
结合不同的培训方式,我们极力克服“我讲你听”的枯燥的灌输方式。运用“讲培结合法”、“教学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把课堂教学与理论培训结合起来,强调“对话分享”,注重对话、交流和分享。在培训课堂围绕解决问题的对话,参与者可以发现其中的教育意义,获得对自己、自己的专业活动乃至相关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很容易产生心灵的震动、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
为调动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我区从每年进行的教师基本功竞赛转向学科教学竞赛,把理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把培训与竞赛相结合,增进培训的效果,如在2011年4月份和6月份分别组织了小学各学科“农村教师优秀课竞赛”和“全区小学教师备课大赛”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我区教师参加市级或市级以上各类竞赛活动取得的优异成绩中,可见喜人的培训效果。
四、有效制定教师培训的激励机制是“因材施培”的重要保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提出的要求——要求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主动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创造者。这就要激发教师的潜能,而激发潜能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激励。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是“因材施培”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1.设置目标激励机制。目标就是动力,设置恰当的目标能充分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在目标设置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容具体,有定量要求。要设置大目标,再把大目标科学地细分成若干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如骨干教师的激励分这样几个阶段目标:校级骨干——乡级骨干——区级骨干——市级骨干——省级骨干——国家级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设置了达标课——优秀课——示范课等不同层次的目标。教师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得到一个激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2.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奖励是对人行为的肯定,是正强化,可直接激励。奖励的心理机制是人的荣誉、进取心理,有物质和精神需要。2010年我区进行了各学科名师工程的建设,从理论到课堂教学实践,从信息技术的掌握到社会各界的评价,德能勤绩全方位评选。对评选出的教师分别授予了区级名师和区级学科名师的称号,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这种奖励又引发了榜样效应,不仅激励了教师自己,更重要的是它有一种强大的号召力。它对先进教师是一个挑战,对一般教师也有激励作用,对后进教师能产生心理上的压力。
在实践过程中,还要注意研究奖励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建立科学有效的奖励机制,充分肯定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赢得教师的信任和尊敬。对于每次在培训中表现突出的教师除了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外,还尽可能多地创造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开阔其视野,促其发展。
3.构建参培者展示自我发展的平台。教师成长的终极目标是教师本人因自己的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而幸福。通过培训,由“不会做”到“我能做好”,就是对自我的超越和更新;说(写)出来的“成果”能给予别人一定的帮助和启发,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同,则自己会感到自豪和满足。每年的教学论坛或经验交流或教学示范都为参培者搭建了表现自我发展的平台,满足了教师自我实现的成功需要。
4.利用竞赛与评比进行有效激励。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与评比具有“能增强人的智力效应,促使人的感知敏锐准确、注意力集中、想象丰富、思维敏捷、操作能力提高”的功能。设计竞赛与评比激励,可以调动参培对象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积极性的提高。为此我们每年组织了各类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去年还举行了全区小学数学教师说课与答辩竞赛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制定激励机制时,要尊重教师的意见,体现公平化原则,注重人文化管理,并与考核制度结合起来,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内在的不断进取的动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
教师教育的终身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向,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我们在不断地品味教育、反思教育、探索教育中感受到“因材施培”这一方式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教师的实践、反思与人格魅力的提升,彰显了教师继续教育的时代特色,使继续教育更丰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