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实践研究
2013-08-15范慧芳
范慧芳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商务分院,江苏扬州225127)
随着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正在由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转变,更加需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内涵建设的核心。目前职业教育中有一大批青年教师处在教学一线,这些青年教师一部分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更不了解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他们在课堂上往往模仿自己在大学接受教育的经历组织教学。同时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加之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的行为习惯、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比较差。职业学校总体发展不太成熟,历史底蕴薄,内涵并不丰厚,还有其他诸多因素制约着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注重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建构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概述
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不仅包含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还包括了教师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所习得的学科知识结构、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学科具体内容教学时的情景设置、问题设计及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包括教师个人发展、教师的日常发展和团队发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检验。
(一)教师教学能力个人发展
教师教学能力个人发展主要是指教师在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学管理规范的引领下,基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业务能力、知识技能水平等各种因素,积极开展教学探究,通过教学各个方面的信息反馈,主动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通过选取学校有代表性的20名青年教师作问卷调查,关注他们教学能力发展,描述他们教学能力个人发展各方面的轨迹,大致勾勒职业学校教师个人发展经历,找出影响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1)现状:学历普遍较高,教学能力发展基础较好;职称相对较低,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实现自我价值、履行岗位职能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经验欠缺,需要通过培训和指导不断提升教学能力。(2)需求与不足:参加学习培训欲望强,希望创设交流展示平台;工作负担重、压力大,自我充电时间少;学生基础差,素质不高,教学积极性容易受挫;教学缺乏信心,缺少发展动力,存在职业倦怠。
从教师自身来看,教学工作往往被作为而且仅作为谋生的手段,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也只是把个人职业阶梯的上升作为工作主要动力。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个人发展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制约,通过系统调控和优化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1)环境因素: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薪金待遇、工作条件等。(2)内部因素:包括个人价值观、个人的发展诉求、生活期望等。(3)业务发展:包括工作态度和方法、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水平等。
对于职业学校教师而言,其教学能力个人发展的内因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学校搭建教师教学能力个人发展的平台,能够助推教师教学成长,使其尽快熟悉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减少盲目探索时间,并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二)教师教学能力日常发展和团队发展
通过对学校38个专业部(教研室)的量化考核,关注教学团队教学能力发展和教师日常发展,找出影响职业学校教学团队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专业部(教研室)表现在团队和谐、教研活动管理规范有序、教学活动开展较多、团队引领作用突出等,教改成效明显,教学效果好,量化考核积分较高,教师教学能力日常和团队发展良性循环,反之亦然。
教师教学能力的日常发展主要是指在日常教学活动和工作中,通过各个环节和方面,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自觉提升教学能力的发展过程。在教师教学能力的日常发展过程中,规范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五课”)各个方面的活动显得非常必要。像备课的规范,要有规范的教案,其书写格式要规范,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等环节。在备课的整个过程中掌握基本规范要求,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
教师教学能力的团队发展主要是指结合职教专业和课程特点、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各个评价渠道反馈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的、共性的问题通过各种教研活动、采取集中研讨、重点培训和专家讲座等形式、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发展过程。在教师教学能力的团队发展中,经常开展集中备课、说课、评课,组织教师公开课、专家、名师及骨干教师观摩课,在听课、评课中相互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评价体系
作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指挥棒,建立科学规范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既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也有利于不断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这种评价体系既要符合职业学校的特点,又要对教师教学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10个方面:(1)教学目标明确。具有导向、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2)教学重点、难点确定科学合理。这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有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并用、灵活多样、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4)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职业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反映在教学内容上,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时代性、前瞻性和前沿性,反映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规程、新管理、新文化。(5)教学知识容量适度。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是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要素。(6)教学资源优化整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动态,选择和合理整合课程资源,保证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7)学生学习积极性高。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件十分困难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8)教学效率高、效果好。教学效率高,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向学生传递更多的有用信息;教学效果好,即学校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全部如期达成,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提升了综合素质,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效率高、效果好,是衡量职业教育一堂好课的最为关键的刚性指标,其他所有指标都是为这一指标服务的。(9)教学评价富于创新。要改革职业教育课堂评价、成绩考核以及操行评定办法,构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与答辩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基础评价与“特长”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同学间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最大限度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活力。(10)教学反思实事求是。能不能对教学活动进行实事求是的总结反思,既是一堂好课的衡量标准,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检验。
二、“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
多年来,相当一些职业学校已经从内涵建设入手,都很重视教研工作,将教研工作作为兴校之本的战略,将教研工作作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教学研究中做了不少尝试,做了不少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教研工作管理的系统性方面还显得远远不够,缺乏整体有效的统筹和组织,特别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乏有力的指导,所以迫切需要建构一整套教研系统管理体系、教研活动的理论与制度体系。
(一)“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内涵
2010年10月,江苏省教科院颁布苏教科院科[2010]11号文件《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中明确:为进一步深化全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教研活动有效开展,加强职业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决定在全省职业学校组织开展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教研工作(“五课”教研)和省级研究课、示范课评比活动(“两课”评比)。“五课”教研的目的是将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提升到教学研究层面,整体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彰显职业教育特色。“两课”评比旨在引导教师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总结体现课程改革精神,树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典型,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教师。
(二)“五课”教研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依据
“五课”教研工作是职业学校制定的教研常规管理的、开展立足课堂、面向现场的教学研究、专业实践的具体指导性文件,它将“五课”教研的目的即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提升到教学研究层面,整体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使教研活动有了依据。同时还具体界定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五课”教研的内涵要求。“五课”教研工作覆盖了教学各个环节,依据这个要求既能有序组织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有章可循,又极大地提升了教研活动的效果,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三)“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搭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平台
“五课”教研是促进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对职业学校教师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走向、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和理性自觉,从而摆脱外在无形和有形的束缚,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理性的思路。
根据江苏省每年上半年举行公共基础课程、下半年举行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的总体要求,公共基础课程的10个组别和专业技能课程的12个组别每次都有几十名教师参加市级上课比赛,而每一地级市都有近20名教师参加省赛,经过层层选拔,使得一批教学骨干脱颖而出。笔者是在一所办学规模大、专业覆盖面广的学校,经过三次公共基础课程和两次专业技能课程的省赛,共有15名教师获得省级示范课奖项、18名教师获得省级研究课奖项,加之市赛获奖的教师,他们带动的又是几十甚至上百人,是一个大的团队。因此,通过“两课”评比活动,不仅是获奖的部分教师,而是搭建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平台,为每一位教师都提供了教学能力提高的机会。
三、“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实践路径
在职业学校根据学科或专业特点,强化“五课”教研工作,有效推进“两课”评比活动,使“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并行,实现“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双丰收。
(一)强化“五课”教研,优化教研效果
把认真开展“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作为教学工作的切入点,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认真组织与实施“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围绕“五课”教研认真组织开展各专业和学科教研活动,使得教研内容充实,教研形式多样,教研效果明显。在几年的实践研究中,为了将“五课”教研活动落到实处,每周都有活动方案,围绕“五课”教研组织内容丰富的主题教研活动,分系部、教研室和学科组织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研讨、点评和指导。同时学校注重对“五课”教研活动的检查督导,有布置、有检查、有记录、有评比。组织全校教师教案、上课、说课等项目的单项评比活动。通过“五课”教研的开展,在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高。
(二)有效组织和不断推进“两课”评比活动
在抓好“五课”教研工作的同时,学校有效组织和不断推进“两课”评比活动。在“两课”评比中做到:(1)依据标准,有效组织。按照研讨“两课”评比标准、制定“两课”评比活动方案、进行评委培训等程序,全员参加,由相关高级职称教师和在省、市大赛中获奖的教师担任评委。(2)分期分批举行。充分利用教学之余,如周三下午和周六、周日等时间段组织“两课”评比活动,分期分批、扎实推进。将最后成绩按照学科或专业进行校内排名。(3)层层选拔,现场点评。经过第一轮的选拔比赛之后,又将获得学科或专业前3名的教师进行第二轮评比,最后确定参加市赛“两课”评比活动的选手。(4)举全校之力全员参与。学校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全员参与,成立由相应学科的专家指导团队,严格按照《评分细则》要求评点。(5)对选手进行赛前心理疏导,注重对每位教师选手教态、服饰、发型等的设计。
(三)“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并行
“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有效推进,不仅打造了一批教坛新秀,也成就了校内自己的专家评委。通过学校全员参与,使“两课”评比活动真正成为既是参赛教师“上课”、“说课”和“备课”的比赛,也是对教师“听课”活动的促进和“评课”水平的逐步提升。学校既注重“两课”评比的结果,更注重“五课”教研的过程,切实使“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并行。一系列教研活动的开展,既将“两课”评比活动作为“指挥棒”来引领“五课”教研工作,也通过规范“五课”教研工作提升“两课”评比活动的成绩,实现“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双丰收。
(四)根据学科或专业特点开展“五课”教研工作
在公共基础课程的“五课”教研工作中,结合不同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专业的要求和特点开展研讨和活动。如语文课程主要围绕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等学科特点衡量教学效果。数学教学要紧扣学生所学的专业,要求数学教师要牢固树立数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思想,从教学原则到教学内容都要切实做到为专业课服务。在英语教学中,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行分层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在专业技能课程的“五课”教研工作中,结合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活动。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技能课程教研中,既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还要围绕提升专业技能水平这一主线,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丰富“五课”教研的内涵。
四、结语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还有其它许多路径和方法,当前通过“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明显地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继续认真组织、立足课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进一步扩大各学科省级示范课的示范作用,组织多种形式的示范观摩、教学研讨活动,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
[1]谢良才,杨金梅.关于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化标准结构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1).
[2]庞兰霞.关于职业类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7,(6).
[3]叶红英.论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4]王立科.我国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及其专业标准的制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5).
[5]肖鹏业,陈艳.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成长过程浅思[J].职业,2009,(26).[6]鱼锋.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7]吴文静.中职新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8]李丽,陈永杰,陈维.实践性知识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9]朱艳.促进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发展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1).
[10]鲍聪.试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特征[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11]肖凤翔,李海燕.中职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及其保障因素[J].职教论坛,2010,(36).
[12]廖青.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师徒结对”研究[D].西南大学,2010.
[13]王冠男.河北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