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财经类专业群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
2013-08-15张秀霞
张秀霞
张秀霞/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东广州510520)。
现阶段,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专业设置缺乏特色、课程设置陈旧、实践课程偏少等问题,致使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学生所具备的能力、素质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从而使得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境。而校企合作是一种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能够通过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双方优势,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有效解决传统财经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尤其对于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财经类专业而言,校企深度合作不仅为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更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
众所周知,教育问题的实质与核心主要体现在课程上,而财经类专业在课程上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目标定位不准确,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定位错位。以会计专业为例,有些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过高,如开设注册会计师班等等,使一部分刚刚掌握会计基础的学生就进入注册会计师的学习,这不但没能达到真正的培养目标,甚至还引起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二是课程目标定位模糊。目前,财经类专业的工作过程并没有十分清晰的操作步骤和固定模式,因此很难实现标准化和模式化。由于工作任务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以及课程开发力度不足,导致了课程目标模糊不清,这样一来使人才培养目标很难实现。
(二)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校的财经类专业课程都是按照专业的不同设置的,并依据专业目标的调整而变化。有些学校为了扩大招生率,刻意地追求专业上的门类齐全,虽然这种做法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其负面影响也相对较大。这是因为专业课程设置过宽会造成整体培养质量下降,学生及社会所需的专业开发力度不足,设置的课程缺乏论证,最终结果就是导致学生毕业之后便沦为失业人群。就学校而言,大一统的专业设置,使学校自身缺乏办学特色,也无法适应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过多的专业还会造成学校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从而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课程设置陈旧
如今,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上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培养目标所具有的动态性特点,这样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然而,就财经类专业的课程发展而言,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如会计专业的课程仍然是传统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这几个科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培养国际化的财经类人才应当是该专业的主要目标,然而很多学校的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却并未涉及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科目,如商业英语、会计英语、涉外会计、税收法律等等。试问如此陈旧的课程如何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为此,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四)实践课程偏少
财经类专业课大体上可以分为基础课和主干课两大类,其中主干课属于实务性较强的课程,需要以大量的实践为依托才能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实践课所占的课时比例相对较低,并且在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上也不够明确,这充分表明了实践课并未在财经类专业课程中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实践课的严重缺乏,使得很多财经类专业的学生缺乏核心能力,这势必给他们未来的就业之路造成一定影响。为此,改变这一现状已经刻不容缓。
二、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财经类专业群建设路径
所谓专业群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专业作为核心,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组成一个集合。一般认为,只要专业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如存在一定数量相同或类同的课程要求、知识点要求、实践技能要求的专业,就可以归类到同一专业群中。换言之,专业群是由三个以上相邻专业或不同方向的相同专业所组成,并且包含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在内的复杂系统。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财经类专业群建设应当以“平台+模块”为主线:“平台”是指财经类专业群人才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模块”是指根据不同专业而设置的、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其中,每一个模块均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综合纳入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训练、方法能力培养。具体应当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一)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财经类专业教师实际工作经验不足,这是造成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过于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各大院校应当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建设专业教学团队。从教学团队中选出既有企业实际经验又有丰富教学经验且是高级职称的老师担任团队负责人,财经系由会计电算化专业、经济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三个教研室过渡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这是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财经系为试点进行的一次教学改革。教学团队负责人将要在以后课程改革、课程开发、实训室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二,积极鼓励专业课教师进行顶岗锻炼,这样一来可以使他们对当前的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加了解,有助于教学过程中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方法。粤工程职院[2011]105号文件中提到“专业教师顶岗实践情况纳入个人年度考核,并作为评优评先以及职称评定和评聘重要依据”。其三,学校可以轮流选派一些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参加全国专业岗位技能培训,借此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其四,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一些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作为兼职实训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专、兼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财经系的专业综合实训是以“1+1”即1位校内教师加1位校外专家或企业人员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实训后收获很大。
(二)加快财经类专业群教学模式改革
财经类专业群应根据自身专业群特点,充分利用校企深度合作的优势,加快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首先,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设计课程,以强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明确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如,每一门主干课程由教学团队负责人确定一名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由该名教师负责该门课程的教研、建设精品课程、编辑实训指导书等工作,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至今我系与合作企业已共同编写了 《基础会计与实训》《成本会计基础与实务》《财务会计实训》等教材。其次,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遵循“教、学、做”一体化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技能和能力培养,使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都能够取得“双证书”,在获得技能证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三)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校企深度合作是财经类专业群利用社会资源建设特色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学校应当拓宽筹资渠道,吸收多元投资主体,紧密联系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的企业,共同建设校内综合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不断完善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设施,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完成实习任务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如,投资与理财专业可以与当地证券投资公司合作,在统一人才培养意向的基础上建设实训室,使实训内容与公司实际相衔接,将公司对人才的要求、市场变化信息等引入到实训内容中,明确该专业实训教学定位。去年我们财经系与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签约筹建“金融投资与财经综合服务工作站”,该工作站已在建设中,估计10月份投入使用,届时将有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进驻到我系开展日常工作。这将对学生的实训环节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财经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一)建立模块课程体系
当前,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不清晰的状况,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借助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的力量,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进而归纳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任务总体框架。对于比较模糊的工作任务,可以对其进行分解,使之成为一些可能实现的工作任务状态,让其具体化。同时,可在这一基础之上,组织一些教学和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的教师,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分析,准确定出模块课程的目标,并以此为据建立起完善的模块课程体系。财经类专业群的模块课程体系应以“知识—能力”为主线,设置公共必修课程模块、公共选修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综合实践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师方向为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体系可设置财务会计、税法与税务会计、财务软件应用、成本会计实务等课程;综合实践实训课程体系可设置:专业综合实训、基础会计实训、专业岗位培训、企业管理沙盘实训、会计顶岗实习等课程。
(二)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相结合
针对财经类专业课程的现状,有必要打破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对岗位能力要求进行系统分析,将职业标准有机地融入到财经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以能力为本位、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模块,即基础课模块、核心课模块以及专门化模块。其中基础课模块可与国家职业标准当中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相对应,核心课模块则可与标准当中提到的职业工作要求相对应,而专门化模块是对口径相对较宽、涉及多个职业岗位资格的专业而言的,其可以通过多门专业方向课程来获得职业资格。现以市场营销专业当中助理营销师这一职业资格为例,对课程体系的具体划分进行介绍。它的基础课模块包括营销法律基础、思想品德修养、PIS设计以及计算机基础等等,这些课程所对应的是职业基本要求当中的职业道德。核心课模块具体包括的课程有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网络营销、营销组合技术、客户关系管理等等,这与职业工作要求当中的市场分析、产品销售、团队建设和客户管理等方面相对应。
(三)校企合作开发设计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大纲,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深化财经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以重新开发设计课程方案为基础,使课程内容涵盖企业工作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在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关系的前提下,课程方案开发首先要对财经领域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而后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以及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律,优化整合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教、学、做相结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1] 周建珊.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群建设的思考——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
[2] 袁慧英.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财经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
[3] 王艳梅.“工学结合”视角下财经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财务管理与分析》为例[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0(3)
[4] 刘蓉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财经类课程模式建设研究[J].经济师,2011(3)
[5] 陈星.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和整体优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 刘佳,滕小芳.对我区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1)
[7] 吴玲凤.财经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