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探索研究
2013-12-25刘珈含冷德生
刘珈含,丰 光,冷德生,张 宇
刘珈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助教,硕士(黑龙江哈尔滨150000);丰光,冷德生,张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讲师,硕士(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一、概念及意义
1.社会实践的概念。社会是教育的大舞台,社会实践活动被定义为高校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走上社会、深入实际,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1]。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紧密联系,共同达到培养各类专业型人才的目标,不仅是学生了解社会、从而提高学习动力的重要方式,而且是他们提高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了解社会、关心公共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2]。
2.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格、锻炼毅力,对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因此,社会实践在高等院校教育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变当前薄弱的社会实践环节势在必行。医学院校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尤其是开展长时间的社会实践,对加深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内外高等院校都十分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很多国家的高等院校把社会实践纳入校长计划,精心制定社会实践大纲,与课堂教学统一实行计划和管理[4]。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逐步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积极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机制和师资队伍构建等方面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探索“理论讲授为辅,团队实践为主,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互融”的新型教学模式[5],已成为发展趋势。而医学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则推行“学校——企业/社区”综合教育模式,最典型的有大学合作教育模式、社区学院合作教育模式、国际合作模式等。
三、社会实践开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1.存在的普遍问题。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深度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某些地方政府尚未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从而承担应有的责任;很多高校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将社会实践看作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导致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得不到专业指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多承载社会实践活动的客体,如企业、地方医院等往往把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不能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本单位的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不主动支持并为之提供便利的条件;一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致使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6]。
2.医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当前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认识型、锻炼型、服务型三种模式,虽然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目的欠明确、覆盖面不够广、专业性不强等[7]。有的学生虽然参加了专业性社会实践,但是大多仅限于卫生宣传、分发健康资料等短时性、阶段性工作,效果不是很明显,缺乏可传承可操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笔者在长期的学生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对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医学院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更好地实现医学院校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建立医学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志愿活动长效机制的对策和路径,使医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达到系统性与整合性、长期性与隐蔽性、教育性与实效性、有机型与创新性的整合,做了一些探索研究。
四、研究基础
1.政策保障。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进行的相关研究、探索给予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对临床医学院优良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传统,学院给予大力支持,并形成比较规范的社会实践体制和制度。校学生会机构下设社会实践部,帮助在校医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已具规模;并且在多年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
2.社会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临床医学院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实践、服务意识和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也很高,激发了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为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的研究探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探索
2013年3月—9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组织各专业学生充分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医学院学生在学校团委的统一组织领导下,选择了8个社会实践主题,并以专业班级为单位组成8个社会实践小组(详见下表),分赴省内外8个地区进行相关社会实践。
2013年3月—9月临床医学院社会实践活动汇总表
六、结果与讨论
1.结果。通过对农村合作医疗现状以及农民和基层群众生活状态的了解,学生们提高了社会认知度,增加了责任感。通过为农民和基层群众进行健康体检,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健康体检的常用方法和基本程序;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农民和基层群众诊断、解决疑难病症,加深了对农村常见病、易发病的了解,不仅提高了诊疗水平,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也为今后的毕业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农民做医疗卫生知识宣传,不仅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此外,学生深入农村、社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基础数据资料,运用理论分析方法撰写相关研究报告,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又为相关部门改善农村基础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卫生意识、保障群众的健康卫生水平提供了基本素材。
社会实践活动还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医学院课程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低年级学生的课程以基础医学理论为主,缺少实践操作的机会,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学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近距离地接触和诊断存在身体健康问题的基层群众,从了解病史、观察患者基本身体状况,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为病人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诊疗检查,以及根据诊断结果给予病人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建议等,都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指导医疗实践,用实践检验医学院课程教学效果。
社会实践包含诸多内容和环节,如制订实践计划、起草工作部署、检验评估效果、撰写评估结论等。每个实践环节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主动与当地乡镇、社区、医院等职能部门联系、沟通、协调;成员之间的工作安排和分工由社会实践分队自己组织实施;团队成员共同处理、解决实践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实践指导老师和校团委对实践活动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充分调动实践团队的积极性、创造性,并最大程度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计划、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恰当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坚决维护集体利益,服从团队意见,充分认识并认真履行团队成员所应履行的基本职责;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以及其交流和合作能力[8]。
2.讨论。医学院校社会实践,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国情、接触社会、关注民生、培养毅力、锻炼品格、提升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更要发挥医学生的专业特长,以志愿者活动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要深入推进课题型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要完善工作机制,保证持续长效发展。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对于建设医学生的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层面:加强规范建设,建立制度保障。高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织者,只有领导重视,各部门、组织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学校应从教学计划、考评测定程序给予支持。
第二,学生层面: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为构建医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医学院校首先要从大学生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入手,通过制定、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解决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动力不足的顽疾。完善“内源性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自发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认识到奉献和自我实现的意义;而“外源性激励机制”则强调一套完善、科学、公平的评定标准和评估体系以及相应的奖励机制。
第三,社会层面:服务保障机制。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还要认识到社会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对象。通过制定和完善社会服务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的强大协同保障作用,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坚强的后盾。
本研究在继承临床医学院已有的社会实践形式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努力使社会实践发挥多方受益的效果;多方位联系社会实践基地,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多形式、多方面的社会实践循序渐进的发展。
[1]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Z].2005
[2] 陈曦,潘小俪,刘晓东.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科技大学实践类课程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和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9(8):11-13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4] 罗公利,毛常明.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现状及启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78-82
[5] 陈曦,石新明,潘小俪,刘丹.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44-47
[6] 徐艳兰.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8
[7] 黄强.积极引导医学生参与社区卫生志愿服务,不断拓展社会实践领域[J].华夏医学,2007,20(6):1381-1382
[8] 邵方,李明春.大学生协作意识,协作行为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0,2(4):317-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