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2013-08-15李园
李 园
李园/福建农业大学学生处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助教(福建福州350100)。
高等院校的和谐校园文化,是指在高等院校校园内,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坚持在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制度等各部分的教学活动中培育具有自己身特色的,体现与时俱进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念、行为规范、思维范式以及具有相应行为方式和物质呈现的载体。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影响和制约着高等院校师生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长足发展的重要推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很多的领域都能够独树一帜,颇具特色,但是由于我国高校文化建设在当前国际多元文化交流的冲击中,正在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在与国际院校的比较中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高等院校在应对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和交融多元价值文化理念中力度不够
在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中,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在应对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和交融中,在引导多元价值文化理念的实际行动中,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规范机制,导致在建设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中容易产生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性。许多的高等院校的师生员工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利益至上等问题。如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但受社会上的不良思想的影响也较为广泛,他们在举办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经济利益的因素,而忽略了活动本身意义的宣扬和引导;再如,高等院校的师资基本上是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在申报课题、安排教学等方面,也是更多的以实际需要(如经济利益)作为参考依据。刚刚起步的高校校园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手足无措,不能及时地做出科学的引导和正确的对待,在种情形下,师生员工在更多的场合就是直接把工作、学习与经济利益和经济效果相关联,而不是从为学员发展、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成才的角度出发。因此,高等院校能否找到一个校本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契合点,能否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这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二、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参与性有待加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广大的师生群体。而大学生群体则是打造校园文化的最广泛、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但是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全员、全程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够,尤其是在高等院校中,由于学生录取分数普遍偏低,而且大部分学生来自于经济基础较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学生的个性突出,抗挫折能力不强,自觉性与自控能力不够,这更影响了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性,如何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是高等院校仍需探讨的问题。
其次,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主体,还包括广大的教师员工。一所学校的素质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因为教师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进行知识传授,而且对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学生的班风、学风建设,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导向性作用。但是在高等院校现有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机制中,往往仅局限于少数领导、学工部们的参与,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主体——教师,他们的参与度微乎其微。为此,学校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要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齐抓共管,全力合作,使校园文化的共鸣效应渗透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新格局中。
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不清,缺乏个性特色
底蕴丰厚的校园文化,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提炼、沉淀和积累而来的,而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仍处于摸索探究的过程中,因此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还没有形成自身颇富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机制,在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和培养目标的结合力度上有待加强,所以现今的很多高等院校尚未形成颇具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这就导致学校对学生的凝聚力不强。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参差不齐,如果高等院校能够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办学培养目标相结合,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就利于形成自身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战略。如定期举行校庆等纪念活动、回顾学校的发展进程和总结办学特色等活动,这就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学校自身的传统,有利于提炼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办学理念。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载体——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诸如学生工作管理、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为此,它需要有自己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因为体系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形成、发展和壮大的奠基石,这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体现着校园文化所营造的办学理念和育人导向。而高等院校由于在有意识的打造品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运行体制上还未健全的过程中,如果直接由学校领导确定,而没有动员学校内各级各类人员都参与校园文化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来,,就会使校园文化目标制定的科学性有待商榷,计划目标的具体性不够全面,而这些不足则会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措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也会使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进而影响高校整体工作的开展。
五、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有待创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而在学生群体中,互联网普及率已接近100%,网络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如有一部分学生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荒废学业,沉湎于游戏中而不能自拔,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精神问题。高等院校的文化建设,在面对这些新的挑战之际,如果仍旧采用传统的说教方法对待,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引导大学生在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推动校园文化的长足发展,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总而言之,要使高校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广大学生群体中的引领作用,就必须创新校园文化的活动形式,充分利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紧贴高校办学特色的多方位渠道,推动校园文化朝打造品牌特色的方向发展。面对当前的复杂形势,高等院校应当依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不拘一格,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以便更好的服务于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从而推动高校自身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1] 彭前进.试论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J].中国科技纵横,2010(2)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1)
[3] 彭前进.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探究[J].教育月刊,2010(1)
[4] 王庆东.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和谐育人环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