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
2013-08-15张玉峰
张玉峰
张玉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外语系讲师(四川成都611743),电子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四川成都611743)。
当今社会,英语已成为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因此,掌握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才能在国际交往中发挥作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只有在熟知其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模拟真实语言场景并多加应用,才能真正为使用者服务,达到与别人交流的目的。但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却存在着只知语法,不知应用的现象。许多大学生顺利地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却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甚至犯一些交际上的错误,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用能力的定义及特征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所以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培养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的过程。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并注意使用语言的得体性,才可能完成一次成功的交际。这种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被语言学家们称为“语用能力”。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这个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Leech(1983)认为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包括语用语言能力 (pragma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交语用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在他看来,语用语言能力指的是以语法为基础的语言表达,即能够在正确的语法基础上遣词造句的能力。而社交语用能力则指的是在语言表达正确的基础上,遵循正确的社会规则从而进行得体的社会交际的能力。Thomas(1983)认为语用能力是指有效地使用语言以取得某种目的的能力和理解在特定情境中如何使用语言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她和leech的看法大体相同。Thomas在她的“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语用失误”的概念,并认为语用失误分为两类,即“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近年来,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语用学这一领域,阎庄(1986)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王得杏(1990)的“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题”以及洪岗(1991)的“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育的启示”等等。这些研究显示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语用能力普遍不足,语言能力强的人不一定语用能力就强,考试当中得高分的人不一定就能得体自如地进行社会交际。因此,我国外语界的广大学者和大学英语老师们开始关注并重视大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能力不足的原因
1.中西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因此,英汉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也是大相径庭,这些都为中国学生的交流造成了障碍。比如,英美国家人士对陌生人打招呼一般用“How do you do?”而对熟人则用“How are you?”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通常是“你吃了吗?”“去哪儿啊?”在中国人眼中,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寒暄,但是如果跟英美国家人士如此打招呼的话,就会造成对方的不悦,对方会觉得侵犯了他的隐私;此外,当英美国家人士在接受别人的赞美或祝福时,通常采取“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原则,欣然接受赞美并表达谢意。然而在中国,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中国人在接受别人赞美时,通常采取的是“否认自我”的方式,都会以“过奖”“不敢当”等谦虚的字眼作为回应。在中国人看来,谦虚是对别人的敬重,而在西方人眼中,谦虚是没有自信的表现;此外,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表达颜色的词句,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同颜色的内涵和意思也大不一样。比如,中国崇尚红色,因为红色象征着喜庆热闹,过年要挂红灯笼,结婚要穿红颜色的衣服等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红色是一个贬义词,象征着流血、警报。除此之外,从英汉习语也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差异来,在汉语文化中,“狗”是个贬义词,如有“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急跳墙”等词语,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狗”却是个褒义词,“lucky dog”表示幸运儿,“Each dog has his day”表示每个人都有出头之日,此类差异比比皆是。这些都非常直观地显示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掌握语法词汇等语言基本规则,而没有关注文化背景,势必会在实际运用语言时出现障碍。
2.母语思维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在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时候,通常会下意识地借助母语的语音、语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所要交流的思想。就词汇层面来说,英语和汉语的词汇是不可能一一对应的。比如,汉语中的“死者”是个很普通的词汇,相当于英语中的the dead,但是在法律用语中,“死者”的英语词汇一般用the deceased,显得正式委婉;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的“死者”,一般用the departed来表示,这也是委婉语,表示死者升上天堂,有敬爱之意。此外,在汉语中,“爱人”一般是指自己的配偶,而英语中的lover一词却表示情人,与wife或husband意思完全不一样。再如,受母语影响,学生很容易说“see newspaper”(看报纸)或者“open the light”(开灯)这样的词组。此外,就句子层面来说,汉语的连词通常是成双成对出现,而英语中的句子却并不存在连词并用的情况。例如,汉语中“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这种句型非常常见,学生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在英文写作时,就很容易写出这样的错误句子:Because she was late,so she didn’t join in the game.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熟练掌握英语句法规则,受了母语思维的影响。
3.传统的教学模式。长久以来,中国的英语教育都是填鸭式教学法,老师仅靠书本、粉笔、黑板完成教学,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解释单词、讲解词组、给出例句,分析课文长难句,讲解重点语法。而学生在课堂上就是不停地记笔记。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加强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而对语用能力的提高却没有一点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只注重语言形式的习得,却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并没有达到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何自然(1997)提出,造成运用英语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者脱离语境学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语境,提供更丰富的文化知识,一味地讲授课本上的知识,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也无法充分了解英美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知识。除此之外,在中国长久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老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提高,而没有关注到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自觉地就将重心转移到了应对考试上,考试考什么,课堂上就重点讲什么,完全忽略了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这一本质。而学生学英语也只是为了通过各种考试,而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真正用途,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学到的都是哑巴英语,只能在试卷上得高分,一旦到了实际交流的场合,却不知所措。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语用能力不足。
三、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语言,作为文化和文化的传播媒介的双重性质,决定了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如果不能把语言和其背后的文化联系起来,便不可能对这种语言有所了解。而“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多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人们在交流中就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以免引起误会。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因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有文化比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质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演员,一味地讲,而学生是观众,一味地记。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教学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多媒体和网络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为语言学习中的“视、听、说”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新的教学模式里老师应该是导演,而学生是演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字材料和声像资料,为学生提供语言范例,并提供富含语言行为的语言资料,然后将学生分组并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这样可以使英语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摆脱了教师讲单词讲语法分析难句分析课文的传统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英语原版电影并让学生进行真实语境的模仿。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阅关于英语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资料,根据所搜集的材料做成文化专题讲座,每次上课前请同学为全班做一个小型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也加深了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选择英语的文学作品来阅读,并分组讨论,从而丰富英语语言文化知识。通过比较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利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就会遵守英语的语言规则,从而避免出现交际失误。此外,还可以积极展开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加强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比如,定期开办英语角活动,英语演讲比赛,英文辩论赛,英文短剧大赛,英语配音大赛等等,总之,要在课堂输入的同时,积极展开课外活动,以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语用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多方面的努力。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帮助,改变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便利。老师也应该以提高学生语用能力为目标,有意识地在授课过程中加大语用能力的训练力度,使学生的语言学习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在掌握了基本语言规则后能够进行得体的社会交际,这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
[1] 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1983
[2] 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
[3] 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J].外语教育与研究,1986(3)
[4] 王得杏.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题[J].外语教育与研究,1990(4)
[5] 洪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育与研究,1991(4)
[6]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 谭弘剑,刘绍忠.近年来国外语境研究综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6)